图书介绍
第一编 60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652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6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第一编 60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第一章 文学批评完成与发展之三阶段1
第二章 南宋金元文学批评概述3
第三章 明代文学批评概述4
第一节 与文学之关系5
第二节 与学术之关系7
第四章 清代文学批评概述8
第二篇 南宋金元10
第一章 南宋之文论10
第一节 道的问题10
第一目 胡铨(楼?附)10
第二目 朱熹14
第三目 真德秀与魏了翁20
第二节 法的问题26
第一目 古文之法26
第二目 四六之法30
第二章 南宋之诗论31
第一节 道学家31
第一目 张栻(家铉翁附)31
第二目 朱熹36
第三目 包恢39
第二节 诗人44
第一目 张戒44
第二目 杨万里(朱弁附)49
第三目 陆游(戴复古附)54
第四目 姜夔57
第五目 四灵派62
第六目 严羽64
第一款 沧浪以前之诗禅说64
第二款 禅与悟68
第三款 神韵与格调之沟通76
第四款 论诗体79
第七目 刘克庄83
第三章 金代文学批评90
第一节 赵秉文与李之纯(雷希颜附)90
第二节 王若虚95
第三节 元好问100
第四章 元代文学批评113
第一节 郝经113
第二节 方回118
第三节 戴表元与袁桷124
第四节 刘将孙(欧阳守道刘辰翁赵文附)129
第一目 文论129
第二目 诗论133
第五节 杨维桢138
第三篇 明代142
第一章 明初之文论142
第一节 宋濂142
第二节 方孝孺152
第二章 明初之诗论160
第一节 学者之诗论160
第一目 宋濂与方孝孺160
第二目 薛瑄与陈献章164
第二节 诗人之诗论167
第三章 前後七子与其流派171
第一节 七子先声之茶陵派171
第一目 李东阳171
第二目 邵宝与何孟春(崔铣附)178
第二节 前七子之诗论181
第一目 李梦阳181
第二目 何景明(王廷相附)188
第三节 後七子派之诗论193
第一目 王世贞193
第二目 谢榛与屠隆200
第三目 王世懋与胡应麟210
第四目 李维桢219
第四节 七子派之文论224
第四章 与前後七子不同之诸家232
第一节 唐宋派之论文232
第一目 唐顺之232
第二目 王慎中与归有光238
第一目 公安派之前驱242
第一款 思想界的影响242
第二节 公安派242
第二款 戏曲家的关系254
第三款 诗人的意见259
第二目 袁宏道(袁宗道中道及江盈科附)264
第一款 兄弟间的影响264
第二款 与时文之关系269
第三款 论变与真271
第四款 论韵与趣278
第三节 竟陵派283
第五章 明末之文学批评294
第一节 孙矿评经(茅坤附)294
第一目 时文化的古文法300
第二节 艾南英论时文300
第二目 古文家的时文论305
第三节 鹿善继黄淳耀论学308
第四篇 清代(上)——文论317
第一章 清初之风气317
第一节 钱谦益317
第二节 顾炎武与黄宗羲327
第一目 时代的刺激328
第二目 三位一体之文学观331
第二章 古文家之文论337
第一节 桐城派之前驱337
第一目 侯方域337
第一款 法340
第二目 魏禧与魏际瑞340
第二款 情理与气势343
第三款 论识347
第三目 汪琬351
第二节 桐城文派354
第一目 桐城派成立之因素354
第二目 桐城文论之建立357
第三目 方苞古文义法360
第四目 刘大櫆义法说之具体化367
第五目 姚鼐义法说之抽象化374
第六目 姚门诸人之阐说桐城之学382
第七目 各家对於桐城文之批评393
第三节 桐城派之羽翼401
第一目 袁枚(程廷祚附)401
第二目 朱仕琇(鲁九皋附)417
第三目 尚镕419
第四目 张士元与吴敏树423
第四节 桐城派之旁支428
第一目 恽敬与阳湖派428
第一款 阳湖源流428
第二款 袍袖与枪棓430
第三款 文统431
第四款 文本434
第五款 本末条贯436
第六款 阳湖作风438
第二目 曾国藩与湘乡派441
第一款 为学大旨441
第二款 论文大旨446
第三款 用字与行气449
第三章 学者之文论452
第一节 经学家452
第一目 戴震段玉裁之考据义理词章合一说452
第二目 钱大昕焦循之义法说(孙星衍罗汝怀附)456
第三目 蒋湘南论古文465
第一目 万斯同470
第二节 史学家470
第二目 章学诚473
第一款 道公而学私473
第二款 成家之学475
第三款 义理博学文章之合477
第四款 道与学与文之关系481
第五款 对於古文的看法486
第六款 文理与文例490
第七款 清真之教493
第八款 对於袁枚的攻击498
第三目 崔述502
第一节 钱谦益507
第一目 对於批评态度的攻击507
第一章 虞山诗派507
第五篇 清代(下)——诗论507
第二目 牧斋的态度512
第三目 对於诗之性质之分析514
第四目 牧斋之杜诗学519
第二节 冯班(冯舒附)521
第一目 所谓虞山诗派522
第二目 温柔敦厚与文体论525
第二章 神韵说530
第一节 王夫之530
第一目 兴观群怨530
第二目 法与格532
第三目 意与势534
第四目 情与景536
第二节 王士禛537
第一目 渔洋诗与神韵说537
第二目 从格调派的转变542
第三目 对宋诗的态度547
第四目 所谓神韵551
第三章 格调说560
第一节 申涵光与毛先舒560
第一目 性情与风教560
第二目 性灵与格调565
第一目 诗的演变567
第二节 叶燮567
第二目 不变之质571
第三目 所谓本574
第四目 论诗境582
第五目 论诗质584
第三节 沈德潜(宋大樽咸熙与潘德舆附)586
第一目 温柔敦厚与格调586
第二目 温柔敦厚与神韵588
第三目 言志无邪与质实590
第四章 性灵说594
第一节 性灵说之前驱594
第一目 黄宗羲594
第二目 赵执信(吴乔附)599
第三目 尤侗602
第二节 袁枚605
第一目 与当时诗坛之关系605
第二目 性灵与神韵609
第三目 怎样建立他的性灵说610
第四目 性灵说的意义613
第五目 修正的性灵说617
第五章 肌理说625
第一节 翁方纲625
第二节 肌理说之余波637
第一目 方东树与文人之诗论637
第二目 何绍基与同光体诗人641
第三目 常州派之词论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