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
- 出版时间:1980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先秦1
《左传》1
一 文物昭德1
二 九功之德皆可歌2
三 铸鼎象物2
四 春秋之称2
五 乐以安德2
六 文以足言3
七 季札观乐3
八 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4
九 和与同异4
十 子产论礼5
一 政象乐,乐从和6
《国语》6
二 情与文8
三 乐以风德8
四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8
五 伍举论美9
《尚书》11
一 诗言志,歌永言11
二 玩物丧志11
孔丘12
一 论乐(读月)12
二 论诗14
三 论文14
四 美与大15
五 论乐(读勒)16
一 非乐17
《墨子》17
三 不修文采,不为观乐20
二 声乐害政20
四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22
孟轲23
一 充实之谓美23
二 目之于色有同美23
三 与民同乐故能乐24
四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25
五 浩然之气25
六 以意逆志,不以文害辞26
七 《小弁》之怨26
八 论知言26
十一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27
十二 论观水之术27
十 仁义与乐27
九 言近指远27
十三 西子蒙不洁28
《老子》29
一 美与恶29
二 五色令人目盲29
三 绝圣弃智29
四 有与无30
五 大音、大巧、信言30
《庄子》31
一 礼乐文章有失性命之情31
二 美与大33
六 厉与西施,道通为一34
五 人之所美与鸟兽不同34
四 论西施矉美34
三 自美则不美34
七 黄帝答北门成问《咸池》之乐35
八 天乐、人乐、至乐36
九 天籁、地籁、人籁37
十 梓庆削木为鐻38
十一 痀偻者承蜩38
十二 庖丁解牛38
十三 北宫奢为卫灵公制钟39
十四 工倕旋而盖规矩39
十五 宋元君将画图39
十六 道与技39
十七 “真”能动人40
十八 意与言40
十九 论庄周文辞风格41
《周易》42
一 说卦43
二 系辞上43
三 系辞下44
《考工记》46
一 画缋之事46
二 梓人为筍虡46
三 知者创物47
荀况48
一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48
二 论至文49
三 论观水49
四 君子以玉比德49
六 心有征知,必缘天官50
五 耳目之辨,生而有之;声色之好,人所同欲50
七 论情欲与治乱51
八 重己轻物,方能养乐52
九 论诗、书、礼、乐52
十 驳墨子“非乐”54
十一 先治其国,然后百乐得其中56
十二 礼乐文章之用56
十三 论性与伪57
十四 太庙之堂贵文57
《乐记》58
一 乐本篇58
二 乐论篇60
三 乐礼篇61
四 乐施篇62
五 乐言篇63
六 乐象篇64
七 乐情篇66
八 乐化篇66
九 魏文侯篇68
十 宾牟贾篇69
十一 师乙篇70
韩非71
一 文学者用之则乱法71
二 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71
三 文章奢侈则失国72
四 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73
五 千金之玉卮而无当,不可以盛水73
六 大巧者巧为輗,拙为鸢73
十 郑人买椟还珠74
九 宋人以象为楮叶74
七 文与道74
八 情恶者恃貌,质不美者待饰74
十一 客有为周君画荚者75
十二 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易75
十三 射稽之讴贤于癸75
《吕氏春秋》76
一 适音76
二 大乐77
三 古乐78
四 音初79
五 侈乐80
六 物以养性,非以性养81
十一 乐不适则不可以存83
十 应同83
九 论知美恶83
八 举大木者83
七 遇合无常83
《礼记》84
一 哀乐与服饰84
二 礼乐起源85
三 礼乐相成85
四 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85
五 三至、五至、三无、五起86
六 礼、乐、刑、政87
七 温柔敦厚,诗教也87
八 播乐以安之88
九 礼之文与质88
十 礼之尊、乐、贵、美89
十二 诚在其中,志见于外90
十一 文饰与德行90
十三 致中和91
两汉93
《淮南子》93
一 论美丑94
二 论无形与无声95
三 人之所以能视丑美赖于神气96
四 人之情,感于物而动96
五 秦楚燕魏之歌异转而皆乐96
六 载哀者闻歌声而泣96
七 耳目之乐97
八 人得其得之谓乐,以内乐外之谓乐97
十一 道德衰,然后声调容饰98
十二 五色乱目,五声哗耳98
十 圣人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98
九 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98
十三 乐听其音,则知其俗99
十四 音乐上通九天99
十五 论文与质99
十六 论情与声100
十七 论君形者101
十八 善歌者中有本主101
十九 论瞽师之放意相物101
二十 艺巧乃服习积贯之所致101
二十一 画者谨毛而失貌102
二十二 论声歌之宜102
二十三 鼓舞者102
一 同类相动103
董仲舒103
二 山水之观104
司马迁106
一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作106
二 屈原之文辞微约,志行廉洁106
三 论乐107
刘向109
一 琴说109
二 乐者德之风109
三 君子之好乐与小人之好乐110
四 自乐与乐人110
五 孔子论北鄙之声110
七 论文与质111
六 志通金石111
八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12
九 玉有六美112
十 目悦、耳悦、心悦113
扬雄114
一 论赋114
二 论乐之雅正114
三 书恶淫辞之淈法度115
四 事辞称则经115
五 论圣人之言与书115
六 圣人之质以文见115
七 言不文不成经115
八 言必有中,行必有称115
九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116
雍门周为孟尝君鼓琴117
桓谭117
王充119
一 疾虚妄119
二 论贵是而不务华120
三 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121
四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121
五 图画不如文章122
六 乐不能乱阴阳122
七 治久文繁123
八 国君圣而文人聚123
九 德盛者文缛123
十 经艺之增,与传语异124
十一 精诚由中,其文感人124
十四 文有伪真,无有故新125
十五 世俗之性,贱所见贵所闻125
十三 各以所禀,自为佳好125
十二 言是人不能皆信125
班固126
一 屈原可谓妙才,但非明智之器126
二 诗赋略论127
许慎128
论文字之起源128
《毛诗序》130
毛诗序130
王逸132
楚辞章句序132
蔡邕134
书者散也134
一 典论论文135
魏晋南北朝135
曹丕135
二 文章品评136
曹植137
一 论鉴赏与批评137
二 画赞序137
三 画说138
四 击辕之歌,有应风雅138
阮籍139
乐论139
嵇康144
一 声无哀乐论144
二 琴声感人,触类而长154
一 文赋155
陆机155
二 存形莫善于画158
左思159
美物者贵依其本159
卫夫人160
笔阵图160
王廙162
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162
郭璞163
山海经序163
葛洪166
一 非染弗丽,非和弗美166
六 论好恶之不同167
四 五声诡韵,而快耳不异167
五 见美然后悟丑167
三 美玉出乎丑璞167
二 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美多也167
七 驳文章不及古之说168
八 论辞义170
九 文章非余事171
十 德行粗而易见,文章精而难识172
王羲之173
一 论书173
二 须得书意于转深点画之间173
顾恺之174
一 论画174
二 以形写神175
三 魏晋胜流画赞175
论画山水177
宗炳177
王微179
论画的创造179
《世说新语》180
一 人物品藻180
二 山水之赏会184
三 重其神骏185
四 纡余委曲,若不可测185
五 论文赋186
王僧虔188
一 神彩为上,形质次之188
二 评各家书188
谢赫190
一 论图绘六法190
二 画品191
通声律始可言文192
沈约192
刘勰193
一 原道194
二 宗经195
三 神思195
四 体性196
五 风骨197
六 通变198
七 定势199
八 情采200
九 比兴201
十 夸饰202
十一 隐秀203
十二 时序204
十三 物色205
十四 知音206
十五 丽辞207
十六 辨骚207
十七 明诗208
十八 附会208
十九 总术208
二十 熔裁208
二十一 议对209
萧衍210
一 书评210
二 运笔211
三 观锺繇书法十二笔意211
一 诗的本源与作用212
锺嵘212
二 论兴比赋213
三 古今胜语皆由直寻213
四 拘于声律则伤文之真美213
五 以品论诗214
六 诗品214
萧统217
一 文选序217
二 评陶渊明诗219
姚最220
一 论绘画创作220
二 评谢赫等各家画221
颜之推223
一 发引性灵,使人忽于持操223
三 为文虽有逸气,但须节制224
二 文章创作须有天才224
四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225
五 华实不可偏废225
六 文章当从三易225
刘昼226
一 正赏226
二 殊好228
三 物有美恶,施用有宜229
四 质美曲和,方能动目惊耳229
隋唐五代231
虞世南231
一 叙体231
二 辩应231
四 契妙232
三 释草232
王通233
一 诗者民之情性233
二 讲究声律为诗之末流233
三 续诗之用234
四 续诗有四名五志234
五 论古今之文史234
六 文不及理则天下无文234
七 学必贯道,文必济义234
李世民235
一 求骨力而形势自生235
二 心正则字正235
三 心与气合,思与神会236
四 书至王右军则尽美尽善236
五 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237
孙过庭238
书谱238
陈子昂245
文章重风骨兴寄245
李嗣真246
一 书后品246
二 续画品录247
刘知几249
一 模拟249
二 叙事251
张怀瓘253
一 书的起源与作用253
二 书的创造254
四 识书之道,风神骨气者居上256
三 草之微妙256
五 论书之病及医之方258
六 神妙能三品259
七 评行、草、飞白各体书263
八 评书之道不一264
九 陆得其骨,顾得其神266
李阳冰268
书以自然为师而备万物之情状268
王维269
一 画道之中,水墨最上269
二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269
三 先看气象,后辨清浊270
四 春夏秋冬四景之画题270
五 见山之秀丽,显树之精神270
诗贵清真271
李白271
窦蒙272
语例字格272
颜真卿277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277
杜甫279
一 戏为六绝句279
二 丹青引280
张璪281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81
皎然282
一 论比兴282
二 诗有四不282
七 诗有六迷283
六 诗有四离283
三 诗有四深283
五 诗有二废283
四 诗有二要283
八 诗有六至284
九 文章宗旨284
十 取境284
十一 辨体有一十九字285
朱景玄286
一 画者,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286
二 神妙能三品之外又有逸品286
三 论各家画287
符载289
论艺与道289
一 文为世所珍爱者必非常物290
韩愈290
二 文与道291
三 文者必有诸其中291
四 气与言292
五 文惟其是292
六 文师古圣贤人之意292
七 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292
八 不平则鸣292
柳宗元294
一 文以明道294
二 论奇味295
白居易297
一 论诗297
四 论画300
二 粹灵之气,散为文章300
三 尚质抑淫,著诚去伪300
五 论乐诗301
皇甫湜303
一 论奇正303
二 行文之大略304
杜牧305
论李贺诗305
张彦远306
一 叙画之源流306
二 论画六法308
三 论画体309
四 论顾、陆、张、吴用笔309
一 诗品二十四则311
司空图311
二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316
三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316
荆浩317
一 画有六要317
二 论神、妙、奇、巧318
三 笔有四势318
四 论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318
五 论华实318
六 论似真319
七 评各家画319
欧阳炯320
画须形似气韵兼备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