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多媒体信息的传输与处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多媒体信息的传输与处理
  • 毕厚杰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081247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229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多媒体信息的传输与处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多媒体通信的应用与关键技术1

第一节 什么是多媒体通信1

第二节 多媒体通信业务及其发展状况3

第三节 多媒体通信对传输和网络的要求3

第四节 B-ISDN与ATM4

第五节 IP网络6

第六节 多媒体通信中的关键技术7

第七节 本书章节的安排8

第二章 视频压缩编码的原理与标准10

第一节 引言10

一、图像编码的目的10

二、发展简史11

三、传统的图像表示问题11

四、人的视觉系统(HVS)11

第二节 基于像素(或像素块)的经典方法12

一、图像和视频序列编码的应用12

二、第一代图像编码方法的共同特性12

三、像素基编解码器方框图12

四、预测方法13

五、正交变换方法14

六、空间-时间域变换16

第三节 经典视频编码方法的国际标准17

一、主要视频编码标准17

二、ITU-T H.26118

三、ITU-T H.26322

四、MPEG-128

五、MPEG-229

六、ITU-T J.81标准30

第四节 新的国际标准31

一、MPEG-4(Video)用于多媒体信息中的视频描述的新标准31

二、MPEG-7:多媒体的内容描述接口34

第三章 分析——综合图像编码36

第一节 模型基图像序列编码36

一、物体基编码37

二、语义基编码38

第二节 分形基图像序列压缩编码45

一、数学基础45

二、通用的收缩变换46

三、图像体积中的自变换47

四、图像体积的逼近50

五、模拟结果52

第三节 小波变换编码54

一、引言54

二、连续小波变换56

三、离散小波变换59

四、快速小波算法59

五、利用小波变换的图像编码62

第四章 语音信号的数字压缩与编码67

第一节 声音信号的分类与数字化压缩标准67

一、声音信号的分类67

二、声音信号的数字化68

三、声音信号的压缩标准68

第二节 语音信号的压缩技术70

一、波形编码70

二、参数编码76

三、混合编码80

四、可变速率编码:G.727嵌入式编码92

五、无失真编码95

第三节 编码系统性能的衡量96

一、恢复声音的质量96

二、比特率96

三、复杂度96

四、时延97

五、容错能力或鲁棒性(Robustness)97

第五章 多媒体系统98

第一节 会议电视系统98

一、概述98

二、系统组成99

三、会议电视室技术101

四、会议电视业务102

五、我国公用会议电视骨干网102

六、国产化会议电视系统104

七、集中式多点会议电视系统中的MCU106

八、集中式多点会议电视系统中的MCU的构成和基本原理107

九、南京邮电学院开发的分布式MCU110

第二节 PSTN可视电话(低比特率远程监控系统)112

一、概述112

二、PSTN可视电话终端113

第三节 IP网络的可视电话终端120

一、IP多媒体通信的市场动向120

二、H.323V2终端120

第四节 远程医疗系统123

一、什么是远程医疗系统123

二、远程医疗系统的现状和发展前景123

三、远程医疗系统的构成124

第五节 电子商务系统126

一、什么是电子商务126

二、电子商务(或网络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26

第六章 基于PSTN的宽带网络技术130

第一节 铜线特性130

第二节 数字用户环路中的关键技术132

一、调制技术132

二、均衡技术136

三、回波抵消技术139

四、纠错编码140

五、同步142

第三节 高速数字用户环路(HDSL)142

一、HDSL结构143

二、HDSL的业务及应用143

第四节 不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144

一、ADSL接入系统原理144

二、ADSL收发机结构145

三、ADSL的业务及应用146

第五节 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VDSL)147

第七章 基于ATM的宽带网络技术149

第一节 B-ISDN和ATM的概念149

一、窄带ISDN149

二、B-ISDN150

三、ATM信元151

四、ATM信元的传送方式152

五、ATM交换152

第二节 ATM的交换结构153

一、ATM交换机的构成153

二、处理单元154

三、控制单元154

四、交换单元154

五、纵横开关阵列结构155

六、多级互联结构156

七、积木式多级互联结构(Clos阵列)158

第三节 ATM的分层功能160

一、B-ISDN的UNI参考模型160

二、B-ISDN协议参考模型(PRM)161

三、ATM物理层技术163

四、ATM层技术164

五、ATM适配层(AAL)技术166

第四节 ATM网络的信令技术170

一、SAAL170

二、UNI信令171

三、NNI信令(B-ISUP信令)172

第五节 ATM网的运行维护管理(OAM)172

一、OAM的内容172

二、OAM的分级173

三、ATM层的OAM173

四、物理层的OAM173

第六节 ATM网的拥塞管理173

一、ATM网的拥塞173

二、ATM网拥塞管理的基本思想174

第八章 高速IP网络175

第一节 基于ATM技术的国际互连网络(Internet)175

一、Internet网络协议TCP/IP基本概念176

二、基于ATM的IP数据报传输(IP Over ATM)182

第二节 基于ATM技术在局域网网络互连185

一、局域网LAN基本概念186

二、局域网仿真LANE190

第三节 基于ATM技术的多协议信息传送(MPOA)193

一、LANE和“IP Over ATM”协议的局限性193

二、MPOA协议的基本概念194

第四节 高速Internet网络协议197

一、资源预留协议RSVP197

二、流协议ST2+199

三、新一代网络层协议IPv6200

四、实时传输协议RTP201

第五节 Internet网络高速组网设备202

一、IP交换(Ipsilon公司)203

二、标记交换(Cisco公司)204

第九章 通信网与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的融合205

第一节 混合光纤/同轴网(HFC)205

一、HFC的网络结构及传输媒质206

二、HFC网的原理206

三、频谱安排207

四、HFC网提供各种业务时涉及的主要技术207

五、双向通信208

六、上行信道的带宽分配209

七、存在问题210

第二节 交换式数字视频(SDV)210

一、结构框图及频谱分配211

二、系统的关键技术212

三、SDV与HFC(双向)的比较214

四、国内外发展现状215

第十章 电信管理网(TMN)217

第一节 电信管理网的原理218

一、TMN的基本概念218

二、TMN的管理功能218

三、TMN的结构219

第二节 TMN的Q接口225

一、Q接口概述225

二、Q3接口225

三、Q3接口的实现227

四、Qx接口228

第三节 接入网的网络管理2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