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简明中国古代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简明中国古代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12/34867398.jpg)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编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7173·528
- 出版时间:1982
- 标注页数:548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简明中国古代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1
一 前氏族公社时期1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猿人1
第一章 原始社会1
北京人及其经济生活2
血缘家族3
二 氏族公社的萌芽3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人3
氏族公社的萌芽4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4
一 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4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新人4
山顶洞人及其文化5
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6
仰韶文化与河姆渡文化7
二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7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7
原始艺术和图腾崇拜10
母系氏族制度的完善11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与原始氏族社会的解体12
一 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12
母权制转变为父权制12
锄耕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14
二 原始氏族公社的解体15
私有制的产生15
阶级对立的形成与原始氏族社会的解体16
第二章 奴隶社会19
第一节 夏、商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19
一 夏奴隶制国家的诞生19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与国家的产生19
国家机构的建立21
阶级关系和经济发展22
奴隶的反抗斗争和商汤灭夏23
二 商奴隶制的发展24
国家机构的完备24
社会阶级结构26
社会经济的发展27
周武王灭商30
第二节 西周奴隶制的继续发展31
一 奴隶主专政的加强31
周初大分封31
宗法制和礼乐刑罚33
统治机构与军队34
二 奴隶制经济的发展35
井田制与农业35
“工商食官”与手工业、商业36
奴隶的反抗斗争37
三 西周的灭亡37
国人暴动与西周的灭亡38
第三节 春秋时期奴隶制的逐步解体40
一 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40
平王东迁和王室衰微40
大国争霸41
二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43
铁制农具与牛耕43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45
三 奴隶制的解体47
奴隶起义和国人暴动47
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48
第四节 奴隶杜会的文化49
一 科学的兴起49
天文历法49
数学与医学50
二 文字与典籍51
文字51
典籍52
三 老子与孔子53
老子53
孔子54
第三章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开端56
第一节 封建制度的确立56
一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56
战国初年的社会形势56
变法运动57
二 封建制度的确立59
封建土地制度59
社会阶级结构60
封建政治制度63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64
一、农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64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64
耕作技术的改进65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66
二 手工业的发展66
官私营手工业66
生产技术的提高67
三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69
商品交换的发展69
城市的兴盛70
第三节 兼并战争和秦统一六国70
一 兼并战争70
秦楚丹阳之战71
秦燕等国联合攻齐71
齐魏马陵之战71
秦赵长平之战72
二 秦统一六国72
统一战争的准备72
秦灭六国73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74
一 科学技术74
数学74
天文学75
医药学75
物理学75
二 百家争鸣76
墨家76
儒家77
法家79
道家79
三 史学与文学80
史学80
文学81
第四章 秦汉时期封建制度的初步发展84
第一节 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84
一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84
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84
巩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85
二 封建经济制度与社会阶级结构88
土地制度与阶级结构88
赋税与徭役90
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91
南征越族91
北击匈奴92
修驰道与巡游国内92
大兴徭役与严刑酷法93
四 秦末农民大起义93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95
秦的灭亡97
第二节 西汉封建制度的发展98
一 西汉前期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98
楚汉战争与汉朝的建立98
汉初的统治方针与政策100
文、景时期的“削藩”斗争104
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104
继续“削藩”105
集中财权105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05
三 社会经济的发展107
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107
农业与水利108
手工业技术的提高110
商业和城市111
四 西汉和边疆各族的关系112
与匈奴的关系112
与西域的关系114
与南方各族的关系115
五 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116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116
王莽改制及其失败118
绿林、赤眉起义与新莽的灭亡119
第三节 东汉豪强地主的统治120
一 东汉封建统治的加强120
刘秀建立东汉120
皇权的加强121
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123
农业125
二 社会生产的发展125
手工业126
商业与对外贸易129
三 东汉与边疆各族的关系129
对匈奴的战争129
班超通西域130
对西羌的战争132
乌桓和鲜卑132
四 黄巾大起义133
豪强地主势力的形成133
外戚、宦官专政134
人民生活的贫困135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136
一 科学技术138
天文与历算138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138
医药学141
物理学142
二 史学与文学142
史学142
文学144
三 哲学145
谶纬神学思想的泛滥145
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146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社会的缓慢发展148
第一节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期统一148
一 三国鼎立148
军阀混战与曹操统一北方148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51
曹魏屯田和九品中正制153
诸葛亮治蜀157
孙吴对江南的开发158
二 西晋的短期统一160
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全国160
西晋的政治与经济161
各族的反晋斗争与西晋的灭亡165
第二节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南北对立168
一 北方各族的割据政权168
前秦统一北方169
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172
二 东晋的门阀政治与孙恩、卢循起义174
东晋偏安与祖逖、桓温北伐174
淝水之战177
东晋门阀政治的腐败与孙恩、卢循起义179
第三节 南北朝的政治和经济183
一 南朝的政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183
南朝政权的更替和人民的反压迫斗争183
门阀士族的衰落187
南方经济的发展189
二 北朝的政治经济与民族大融合191
北魏统一北方191
魏孝文帝时期的改革192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起义198
北魏的分裂与北周统一北方203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206
一 科学技术206
祖冲之与圆周率206
马钧与机械制造207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208
二 哲学与宗教208
玄学与鲍敬言的《无君论》208
佛教的盛行与范缜的《神灭论》211
史学 地理学213
三 史学 文学 艺术213
艺术216
文学21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封建社会的繁荣221
第一节 隋朝的政治与经济221
一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221
二 隋朝的政治222
改革机构 创立科举制222
兵制和刑律223
隋与边疆各族的关系224
三 隋朝的经济225
继续推行均田制225
整顿赋役与户籍226
社会经济的发展227
营建东都和开凿大运河228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229
四 隋末农民大起义229
大起义的爆发和隋的灭亡231
第二节 唐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234
一 唐朝前期的政治234
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234
中央集权的加强235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238
武则夭称帝240
玄宗改革243
二 恢复生产的各项措施与社会经济的繁荣243
均田制与租庸调法243
水利与农业245
手工业247
城市 商业 交通249
唐朝统一东突厥250
第三节 唐与边疆各族的关系250
一 唐与突厥的关系250
唐灭西突厥及其在西域的统治252
二 回纥及其西迁254
三 吐蕃255
四 南诏257
五 靺鞨人与渤海国258
第四节 唐同亚洲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260
一 唐与朝鲜的关系260
二 唐与日本的友好往来261
三 唐与印度的关系264
四 唐与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266
第五节 唐后期的政治经济与农民大起义268
一 安史之乱268
均田制与租庸调法的破坏268
府兵制的破坏与地方势力的增长270
天宝年间的政治与安史之乱271
二 唐后期的政治272
藩镇割据272
宦官专权273
牛李党争275
三 地主庄田出发展和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76
地主庄田的发展276
江南人民起义与两税法的推行278
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79
四 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281
唐末人民生活的困苦281
大起义的爆发与流动作战283
大齐政权的建立与起义的失败284
一 科学技术286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286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文化286
天文历算287
医学288
李春与赵州桥289
二 史学289
正史289
史评和典章制度史290
三 文学艺术290
唐诗291
古文运动294
敦煌石窟艺术296
四 宗教与哲学297
佛教的发展与韩愈的道统学说297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298
一 五代十国300
五代的更替300
第一节 五代十国与辽的建立300
第七章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300
十国的割据302
二 契丹的建国与南下303
契丹的建国303
契丹的南侵305
三 中原社会生产的残破与南方经济的发展305
中原社会生产的残破305
南方经济的发展306
四 后周的改革309
第二节 宋辽夏分立310
一 北宋的政治与经济310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310
中央集权的强化311
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313
社会经济的发展315
二 辽的封建化318
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318
社会经济的发展319
三 西夏的建立和经济发展321
党项族的兴起和建国321
社会经济的发展322
四 宋辽夏分立及社会矛盾的发展323
宋辽夏和战323
王小波、李顺起义324
王安石变法325
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328
第三节 南宋和金的对峙330
一 金政权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330
女真族的兴起330
辽的灭亡331
金军南侵与北宋的灭亡333
二 南宋偏安江南与军民的抗金斗争334
华北义军的抗金斗争与南宋偏安江南334
锺相、杨么起义336
岳飞的抗金斗争338
三 南北社会经济的发展340
南宋经济的发展340
金的封建化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43
四 宋、金中后期的社会矛盾345
南宋统治区的农民起义345
金末红袄军起义346
第四节 元朝的大统一347
一 蒙古族的兴起与夏、金、宋的灭亡347
蒙古族的兴起347
夏、金的灭亡349
元朝的建立与南宋的灭亡350
巩固统一的政治措施352
二 元朝的政治与经济制度352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354
土地制度与赋役制度355
三 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356
农业356
手工业357
商业贸易358
四 红巾军大起义359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359
刘福通起义361
朱元璋起义与元朝的灭亡363
一 中朝的友好往来365
二 中日经济文化交流365
第五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65
三 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367
四 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往来369
五 中国与欧洲各国的交往370
第六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371
一 科学技术371
三大发明的发展和西传371
天文历算373
农业科学374
医学376
二 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376
理学的产生和发展376
注意功利的思想家陈亮、叶适378
三 史学379
通史379
地方史志380
当代史和类书380
金石学380
断代史381
四 文学艺术382
宋词382
宋金的戏曲和元杂剧384
第八章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衰落386
第一节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杜会经济的发展386
一 君主专制的加强386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386
中央集权的加强387
“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390
二 明朝前期的经济391
发展经济的各项措施391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94
蒙古族397
三 明与边疆各族联系的加强397
藏族398
满族399
其他各族400
第二节 明中期的杜会矛盾与资本主义萌芽401
一 宦官专权与土木之变401
宦官专权401
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403
二 土地高度集中与农民起义404
土地兼并的加剧404
农民矿工起义406
三 张居正改革406
嘉靖时期的政治406
张居正改革408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409
四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409
社会分工的扩大410
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41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412
第三节 明代的对外关系413
一 与亚非各国的关系413
郑和下“西洋”413
抗倭援朝战争416
二 反对欧洲殖民者的斗争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的入侵417
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418
第四节 明后期的社会矛盾和明末农民大起义419
一 满族兴起和清朝的建立419
满族的兴起和建国419
明朝与后金的战争420
地主权贵掠夺土地421
二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421
城市居民反矿监税使的斗争422
东林党反对宦官的斗争423
三 明末农民大起义425
起义的爆发及其初期斗争425
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427
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429
四 以农民军为主体的人民抗清斗争429
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431
农民军余部的联明抗清斗争433
第五节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434
一 皇权的逐步加强434
中央与地方的政权机构434
官僚制度437
兵制和法律438
文字狱440
清代前期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441
二 社会经济的发展441
赋役制度的改革444
农业生产的发展446
匠籍的废除与手工业生产的进步447
商业与城市449
三 清朝巩固边防的措施451
平定“三藩”451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统一台湾452
加强对新疆的统治454
加强对西藏的统治457
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461
清朝的疆域462
第六节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463
一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463
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463
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束缚465
二 嘉、道时期的政治467
吏治败坏467
财政困难468
兵力衰微469
阶级矛盾激化469
三 城乡人民的反抗斗争471
农民抗租与饥民夺粮的斗争471
流民的反封禁斗争472
手工业工人的反抗斗争473
四 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474
台湾朱一贵起义和林爽文起义474
山东王伦起义475
甘肃回民起义和湘黔苗民起义475
川、楚白莲教大起义477
林清、李文成起义478
一 反对沙俄侵略者的斗争479
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479
第七节 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479
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481
二 与东亚、南洋各国的友好关系482
和东亚各国的关系482
与南洋各国的关系483
三 反对西欧殖民者的侵略484
制止西方传教士的侵略活动484
反对英国的鸦片贸易485
第八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487
一 科学技术487
《本草纲目》488
《农政全书》488
《天工开物》489
《徐霞客游记》489
二 哲学490
王守仁的“心学”490
王锡阐 梅文鼎490
李贽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491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492
戴震的反理学思想494
三 史学考据学类书和丛书的编纂495
史学495
考据学496
类书和丛书497
四 小说与戏剧498
小说498
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抗清斗争499
戏剧502
附表一504
附表二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