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固态盘I/O优化技术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固态盘I/O优化技术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0406664.jpg)
- 李红艳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02514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59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170页
- 主题词:大容量存贮器-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固态盘I/O优化技术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信息存储概述3
1.2 固态盘技术分析5
1.3 固态盘的研究现状14
1.3.1 关于固态盘性能的研究15
1.3.2 采用固态盘的存储系统研究27
1.4 本书主要内容30
第2章 块级连续数据保护系统元数据管理方法研究33
2.1 研究背景38
2.2 元数据管理设计与实现39
2.2.1 重要的数据结构39
2.2.2 全量恢复算法40
2.2.3 增量恢复算法42
2.2.4 具体实现43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45
2.3.1 测试环境45
2.3.2 检索时间与恢复数据量的关系45
2.3.3 增量和全量恢复的选择46
2.4 本章小结47
第3章 一种结合SLC和MLC的混合固态盘架构设计49
3.1 SLC和MLC闪存体分析51
3.2 SMARC设计和实现53
3.2.1 哪些数据放在SLC区域54
3.2.2 SMARC中的耗损均衡55
3.2.3 SLC和MLC区域之间的数据迁移55
3.3 性能评价56
3.3.1 性能57
3.3.2 可靠性和能源消耗57
3.4 本章小结59
第4章 一种基于区域的高效固态盘调度策略61
4.1 研究背景和动机63
4.2 I/O调度器及固态盘内部并行性分析66
4.2.1 闪存和固态盘66
4.2.2 I/O调度器67
4.2.3 固态盘内部并行性71
4.3 对固态盘性能特征的分析73
4.3.1 随机操作和顺序操作的不同73
4.3.2 固态盘内部并行性73
4.4 分区调度器的设计与实现75
4.4.1 结构概述75
4.4.2 空间分区76
4.4.3 请求的队列组织77
4.4.4 读/写请求的调度78
4.4.5 分区调度器工作流程78
4.5 实验评估80
4.5.1 工作负载的性能80
4.5.2 微测试83
4.6 本章小结87
第5章 利用重删和增量编码的固态盘写优化89
5.1 概述91
5.2 设计动机和考虑因素92
5.3 设计方法96
5.3.1 如何识别语义元数据块97
5.3.2 消除重复数据块97
5.3.3 管理元数据块的增量变化97
5.4 实验测试98
5.4.1 实验设置98
5.4.2 性能比较98
5.4.3 CPU和RAM利用率99
5.4.4 减少写流量100
5.5 本章小结101
第6章 利用固态盘的冗余高效能云存储系统设计103
6.1 研究背景105
6.2 REST设计原理和实现细节108
6.2.1 系统架构108
6.2.2 能耗感知的数据布局112
6.2.3 instructor112
6.2.4 loggers113
6.2.5 能耗模型114
6.3 系统评估115
6.3.1 实验设置115
6.3.2 数据块服务器状态转移116
6.3.3 节省功耗和性能影响116
6.3.4 实际工作负载实验117
6.4 本章小结119
第7章 基于固态盘缓存的混合式存储系统121
7.1 提出背景和研究动机123
7.2 Linux操作系统device-mapper简介125
7.2.1 device-mapper中的主要概念126
7.2.2 目标设备的操作接口127
7.3 HSStore的设计与实现129
7.3.1 HSStore系统架构130
7.3.2 缓存模式与替换算法132
7.3.3 HSStore使用的主要数据结构133
7.3.4 请求处理流程134
7.4 系统性能测试136
7.4.1 测试环境136
7.4.2 微测试结果及分析138
7.4.3 工作负载结果及分析138
7.5 本章小结139
第8章 总结与展望141
8.1 全书小结143
8.2 未来工作展望144
参考文献147
致谢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