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动力 科学技术动力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大动力 科学技术动力论
  • 黄顺基,李庆臻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09085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动力 科学技术动力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冲击全球的大改革1

一、近代改革的潮流1

(一)工业革命之母1

(二)电力技术之力4

二、五洲改革的风云7

(一)美国的改革8

(二)日本的改革11

(三)苏联东欧的改革13

(四)中国的改革15

三、冲击波的根源16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17

(二)两大制度改革的源泉18

第二章 唯物史观的新发展20

一、忽视了的动力20

(一)科学的基本点20

(二)反思的诸问题21

二、系统动力论27

(一)用系统观点研究社会27

(二)用系统观点分析动力30

三、大动力与大改革31

(一)两个挑战的相互作用35

(二)改革的中心环节36

(三)动力、改革的基础力量38

一、近代动力论42

第三章 动力论的再分析42

(一)人口决定论43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45

(三)理性决定论47

二、当代动力论50

(一)马克思的系统动力论50

(二)系统动力论必须发展50

(三)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动力论54

(一)旧石器时代62

一、从石器到火的使用62

第四章 变革天然的手段62

(二)新石器时代63

二、铁器和古代动力64

(一)铁器文明64

(二)畜力·风力·水力65

三、机器与蒸汽力67

(一)纺织机及其变革68

(二)蒸汽机的发明68

(三)翻转世界的力量69

四、电子计算机和电力73

(一)运输工具的推动74

(二)电力技术的产生74

(三)新的技术革命74

(四)计算机的进步77

(五)时代的驱动力80

(一)材料发展的前景83

一、材料由我造83

第五章 人工自然的业绩83

(二)新的塑料材料84

(三)复合材料84

(四)陶瓷材料85

(五)金刚石膜86

(六)超导材料86

二、宇宙任尔行88

(一)开辟通天路88

(二)移民太空中90

(三)太空建工业92

三、机器能思维94

(一)智能机器人94

(二)专家系统·知识工程96

(三)人工智能改变世界98

四、能源由我采99

(一)核能广泛利用99

(二)开发再生能源100

(三)未来能源预测103

一、基因工程的奇迹109

第六章 人工生命的创举109

(一)动物基因移植110

(二)植物基因工程113

(三)移植技术的发展116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统一117

二、细胞工程的成就118

(一)植物细胞融合119

(二)高蛋白作物121

(三)酵母和动物细胞融合121

(二)人的淋巴细胞融合121

(一)产量大增122

三、新的农业时代122

(三)人造种子125

(四)化学杀虫剂的淘汰125

(五)自行摄养的作物126

(六)遗传工程用于畜牧126

(一)威胁人类的大敌128

第七章 天然伤痕的消除128

一、毒气被驱散128

(二)治理污染的措施129

二、河水将澄清135

(一)巨大的危害135

(二)防治措施137

三、声音复悦耳141

(一)看不见的祸害142

(二)控制噪声的方法142

四、秃山又明青143

(一)森林在衰减144

(二)植林绿荒山145

第八章 回到大自然的怀抱147

(一)原始统一的技术原因148

(二)原始统一的思维持证149

(一)改造自然的两重性151

二、人与自然的分离对立151

(二)认识自然的两重性154

三、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55

(一)人化白长的发展157

(二)自然化人的发展158

(三)走向协调的桥梁160

第九章 生产力的关键因素161

(一)决定劳动者的数量164

一、体力智力的能源164

(二)保证劳动者的健康165

(三)促使劳动者知识化167

(四)制约劳动专业选择168

二、劳动资料发展的动力169

(一)技术改革的推动170

(二)科技原理的促进171

(三)科学理论的导引172

三、劳动对象改革的杠杆174

(一)对象范围的扩大175

(二)利用效率的提高176

(三)促使变废为宝177

四、管理要素的重要作用178

(一)泰罗制的产生178

(二)运筹学、行为科学的作用180

(三)管理现代化181

第十章 产业结构的有力杠杆183

一、农业技术革命时期的产业结构183

(一)农业的形成184

(二)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化185

二、工业技术革命引起产业结构变化185

(一)轻工业迅速发展185

(二)重工业加快步伐186

三、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187

(一)新技术革命的技术先导187

(二)新兴产业的崛起190

(三)传统产业的衰变192

(四)第三产业的大发展194

(五)第四产业的独立195

(六)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197

(七)贸易结构的变化198

第十一章 生产布局的制约因素199

一、和技影响布局的范围和内容199

(一)扩大生产分布的范围199

(二)充实生产布局内容202

二、科技改变布局的指向202

(一)纺织工业市局指向的变化203

(二)钢铁工业布局指向的演变205

(三)临空型指向的产业布局205

三、科技制约布局的集散205

(一)生产的集中化趋势205

(二)生产布局的分散化206

(三)生产集散结合207

(一)现代科学方法的作用209

四、科技是优化布局的基础209

(二)系统科学的作用211

一、劳动方式的涵义211

(三)电子计算机的作用212

第十二章 劳动方式的决定力量214

(一)马克思、列宁的启示214

(二)经济学家的论述215

(一)原始社会劳动方式的发展216

二、古代科技促进劳动方式发展216

(二)奴隶社会劳动方式的分化217

三、近代劳动方式的兴起219

(一)协作的劳动方式220

(二)大工业劳动方式221

四、现代科技推动劳动方式变革222

(一)对劳动行业、职业结构的影响222

(二)对劳动组织的制约224

五、现代劳动方式的发展趋势228

(一)脑力和体力的有机结合228

(二)个体和群体的和谐统一231

(三)高科技与高伦理的协调发展233

第十三章 管理方式的制约要素236

一、古代管理思想236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37

(二)西方古代管理思想239

(三)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241

二、近代管理理论243

(一)古典管理理论243

(二)行为科学理论249

(三)当代管理学说252

三、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254

(一)大与小的结合255

(二)集中与分散的统一260

(三)系统与要素的协调263

(四)宏观与微观的结合266

(五)制度与心理的互补271

(六)科学与艺术的统一271

第十四章 革命方式的变化278

一、革命方式的多样性279

(一)科学革命279

(二)技术革命281

(三)产业革命282

(四)社会革命283

二、科技对社会革命的制约285

(一)制约革命的根源和条件285

(二)“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287

(三)制的革命的战略和战术289

(四)制约社会革命的方式290

(五)制的社会革命的结局292

三、未来革命方式的思考294

(一)未来战争的武器294

(二)未来军队的变化296

(三)三次军事革命的影响297

(四)未来革命方式的探讨298

(一)经济发展决定战争产生301

第十五章 战争方式的发展301

一、经济对战争的决定作用301

(二)经济条件制约战争进程302

(三)战争对经济的反作用305

二、科学技术是军事力307

(一)将士素质308

(二)武器装备309

(三)科技变革社会组织方式310

(三)作战指挥312

三、科技对战争方式的影响317

(一)从地面到立体317

(二)从三军联合到多兵种协同319

(三)从一般技术武器到高技术武器321

四、战争与和平的新问题323

第十六章 生活方式的更新326

一、生活方式更新的动力327

(一)科技与家庭方式的更新327

(二)科技与消费方式的更新330

(三)科技与交往方式的更新332

(四)科技与闲暇方式的更新334

二、科技更新生活方式的机制337

(一)科技变革人的思维方式337

(二)科技变革人的价值观念339

(四)科技变革物质环境341

三、未来生活方式的展望343

第十七章 科学技术与真345

一、科技强化对真的追求345

(一)真与真理原则345

(二)真理与科技进步348

(三)科学真理及评价351

二、科技丰富求真的手段353

(一)古代求真的工具354

(二)近代求真的手段356

(三)解放大脑的机器358

三、科技拓展求真的范围359

(一)寻找宽阔的世界360

(二)文艺复兴与科技解放362

(三)认识飞跃与科技革命364

第十八章 科学技术与善368

一、科技对伦理学的影响368

(一)对传统伦理观的冲击368

(二)科技与道德的统一377

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379

(一)重视科技的社会后果379

(二)认真承担社会责任382

第十九章 科学技术与美388

一、科学美与审美388

(一)真与美的统一388

(二)由真到美390

二、科技与艺术的相互作用393

(一)早期的联盟394

(二)再度的联合与趋势396

(一)内容与风格的丰富多彩398

三、现代科技与艺术发展398

(二)科技、艺术的普及化、实用化402

第二十章 科学技术与法407

一、科技发展开拓法学新领域407

(一)科技发展的法治要求408

(二)科技法409

(三)科技立法的形式与作用410

(四)曲折的道路414

二、科技的专利制度415

(一)专利制度的特点415

(二)专利制度的历史416

(三)专利法的内容417

(四)专利制度的作用419

三、现代科技对法的影响420

(一)正义与邪恶较量420

(二)利用计算机加强法治424

(三)科技革命时代的法4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