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儒学发展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儒学发展史 下
  • 黄宣民,陈寒鸣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0342271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084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8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儒学发展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1

序&刘泽华1

绪论1

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儒学演进1

二、经世致用:儒学基本特征举析之一10

三、不断创新和自我改造:儒学基本特征举析之二25

四、儒家伦理与宗法社会34

五、从传统到现代的考察——以儒家“民本”传统为例46

第一章孔子和早期儒学117

第一节上古礼乐文明与原始儒学118

[附录一]从巫祝文化到礼乐文明的历史转变137

[附录二]神守、社稷守与“儒”及儒家的产生148

第二节西周王官之学的确立及其衰微166

第三节齐鲁文化与儒学的诞生177

第四节儒家开山祖孔子与六经188

第五节孔门弟子与早期儒学的传播215

[附录一]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232

[附录二]论孔门后学的分化240

第六节思孟学派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257

第七节郭店楚简与战国早期儒学275

[附录一]郭店楚简与《中庸》301

[附录二]郭店楚简与“君子慎独”327

第八节荀卿学派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336

第二章秦代的儒生与儒学363

第一节秦初的文化政策与儒生的任用363

第二节秦代刻石及简文所见的儒家思想374

第三节秦代儒生的仕学分化与儒学的官私并存381

第四节“焚书坑儒”与先秦儒学的终结386

第三章汉代儒学:封建社会官方儒学的建立391

第一节汉代儒学复兴及其历史地位392

第二节“天人三策”:武帝对儒学的选择408

第三节皇权与经学——儒家经籍的法典化438

第四节神学化的经学思潮451

[附录]汉儒谶纬神学中的科学内容466

第五节儒学的神学化与汉儒的造神运动474

第六节今古文经学及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493

第七节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理论体系517

[附录]《春秋》与西汉社会生活550

第八节《孝经》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563

第九节政治经典与经典政治:《周礼》与古代理想政治583

第十节郑玄《三礼注》及其儒学史意义614

中663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儒学663

第一节经学与玄学664

第二节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690

第三节北朝少数民族的汉化及儒学的汉学特色703

第四节注疏经学711

第五节隋唐科举制与儒家义疏学的进一步发展719

第六节唐中叶及其后儒学发展的新迹像744

第七节敦煌儒学767

第五章道学兴起与两宋儒学784

第一节“庆历新政”与宋学的开端784

第二节“道学”、“理学”、心学”定名缘起788

第三节儒学趣向的转化:义理之学的兴起796

第四节荆公新学的特点及其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814

第五节理学的形成和发展831

第六节苏氏蜀学学风与东坡易学869

第七节书院儒学教育890

第八节朱熹集大成的心性学说908

第九节理学化经学的典范: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927

第十节陆学的立世精神952

[附录]朱熹与陆九渊的学术争论967

第十一节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与唐仲友的经制之学——南宋与道学相异趣的事功之学思潮975

第十二节“学圣”与理学在儒学史上的特殊贡献1052

[附录]宋儒孟子观述论1071

第十三节道学化的经学思潮1090

第十四节《伊川易传》的特色及其意义1107

第十五节北宋儒者文士与党争1122

第十六节南宋道学与反道学之争1176

第六章 辽金元时期的儒学1186

第一节辽、金统治者对儒学的尊崇及金朝儒学的特色1186

第二节西夏遵行儒学,“渐行中国之风”1192

第三节元代“用夷变夏”思潮与理学的官学化1195

第四节金华朱学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影响1206

第五节元代的朱、陆合流和陆学1237

第六节吴澄的“道统”论与经学1243

[附录]元儒吴澄对《礼记》的改编1248

下1267

第七章明代儒学1267

第一节朱元璋与洪武儒学1267

第二节朱棣的儒学思想1334

第三节朱学流变1347

第四节程敏政及其朱、陆“早异晚同”论1363

第五节王守仁心学及其对儒学的革新意义1405

[附录]阳明心学兴盛原因探析1414

第六节阳明心学与封建政治1424

第七节阳明哲学的视角1434

第八节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学”1450

第九节平民儒者颜钧及其“大成仁道”1480

[附录]《颜钧集》与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1511

第十节泰州王门巨——擘王一菴的哲学思想1522

第十一节韩贞的平民儒者风范与罗汝芳的理学思想1537

[附录]罗汝芳的平民儒学思想及其讲学实践1552

第十二节泰州王学后劲焦竑1576

第十三节袁宏道与泰州王学1590

第十四节诸种思潮交汇下的汤显祖的思想1612

第十五节张居正与阳明心学1624

第十六节王湛心学与书院教育的再度辉煌1646

第十七节晚明儒者文士的“狂者胸次”1657

第十八节鹿善继与燕南王学1668

第十九节蕺山心学与晚明思潮1720

第二十节晚明清初的名节思潮1766

第八章兼综汉宋的清代儒学1781

第一节黄宗羲与清初启蒙儒学1781

第二节傅山“异端”思想的风骨1792

第三节顾炎武与清初学风的转变1809

第四节李颙与清初山林儒学1824

第五节康熙帝与清初庙堂儒学1832

[附录]庙堂理学的政治思想1841

第六节乾嘉汉学及其对儒学发展的重大贡献1852

第七节朴学化的经学思潮1878

第八节戴震披着“经言”外衣的启蒙学说1895

[附录]戴震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1912

第九节袁枚对正宗儒学传统的批判1922

第十节崔述与清代疑古儒学1937

第十一节晚清公羊学的兴起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72

第十二节谭嗣同的“冲决网罗之学”1990

第十三节西学化的经学思潮2004

第十四节儒学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及其前瞻2021

[附录]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2040

结束语:关于儒学的现代发展问题2051

后记一&陈寒鸣2074

后记二&黄勤20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