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字摄影测量学 背景、基础、自动定向过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数字摄影测量学 背景、基础、自动定向过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4914626.jpg)
- (美)ToniSchenk著;郑顺义,苏国中译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6993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5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数字照相机-摄影技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数字摄影测量学 背景、基础、自动定向过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1.1背景1
1.2相关的术语3
1.3典型的数字摄影测量环境3
1.4数字影像的特点4
1.4.1数字影像的定义4
1.4.2空间分辨率与几何精度4
1.4.3辐射分辨率6
1.5数字摄影测量过程和任务的分类6
1.5.1系统级任务7
1.5.2低级任务7
1.5.3中级任务7
1.5.4高级任务7
1.6数字摄影测量与其他学科的关系7
1.7本书的主要内容8
第一部分 背景13
第二章 数字信号处理13
2.1信号和系统13
2.1.1序列13
2.1.2线性偏移不变系统14
2.2频率表示17
2.3傅立叶变换19
2.3.1傅立叶积分19
2.3.2总结22
2.4数字滤波24
2.4.1移动平均滤波器24
2.4.2理想的低通滤波26
2.5相关文献27
第三章 数字图像处理28
3.1图像模型28
3.2图像特征30
3.2.1均值和标准差30
3.2.2熵30
3.2.3直方图30
3.2.4矩31
3.3图像增强与恢复32
3.3.1直方图修正33
3.3.2平滑34
3.3.3锐化算子37
3.3.4差分算子37
3.3.5图像校正39
3.4几何变换41
3.4.1变换后图像的大小42
3.4.2重采样42
3.5图像分割44
3.5.1直方图阈值化44
3.5.2共生矩阵法46
3.5.3基于Gabor滤波器的纹理分割法48
3.6相关文献50
第四章 人类视觉51
4.1人类视觉系统简介51
4.2眼睛52
4.2.1眼球53
4.2.2眼睛的光学特性54
4.2.3光感受器的光度学特性56
4.3视觉皮层60
4.3.1概述60
4.3.2皮层接收域60
4.4视觉感知61
4.4.1感知编组62
4.4.2其他感知过程63
4.5Marr的视觉理论64
4.5.1初始简图64
4.5.22.5维简图65
4.5.33维模型表达65
4.6相关文献65
第五章 计算机视觉67
5.1背景知识67
5.2关键概念与关键问题69
5.2.1视觉是模块化的和多层次的69
5.2.2视觉是病态的70
5.2.3初级视觉到高级视觉的转化70
5.3边缘检测71
5.3.1检测边缘像素72
5.3.2链接边缘像素75
5.4尺度空间理论和影像金字塔76
5.4.1尺度空间的生成77
5.4.2影像金字塔78
5.5感知编组79
5.5.1背景79
5.5.2积木世界场景的分析79
5.5.3曲线分割79
5.5.4区域分割80
5.5.5更一般的方法81
5.6物体识别82
5.6.1基于全局模型的识别82
5.6.2带有几何约束的特征匹配83
5.6.3不基于模型的物体识别86
5.7相关文献87
第六章 辐射度量学和光度量学88
6.1电磁辐射88
6.1.1电磁辐射的波特性88
6.1.2辐射的量子特性88
6.1.3电磁光谱89
6.2辐射度量学90
6.2.1立体角90
6.2.2辐射量91
6.2.3兰波特辐射93
6.2.4辐射量之间的关系93
6.2.5热辐射94
6.2.6光子通量95
6.3光度量学96
6.3.1光度量96
6.3.2辐射度量和光度量间的联系96
6.4辐射能量传递97
6.4.1一般情况97
6.4.2通过透镜系统的辐射能量传递98
6.5相关文献100
第二部分 数字摄影测量基础103
第七章 电子成像系统103
7.1概述103
7.2CCD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104
7.2.1工作原理105
7.2.2主要特点108
7.3固态相机110
7.3.1相机概述110
7.3.2模拟输出111
7.3.3线阵相机112
7.3.4比较模拟相机和数字相机116
7.4帧接收器119
7.4.1定时电路119
7.4.2A/D转换器119
第八章 扫描仪123
8.1引言123
8.2滚筒扫描仪与平板扫描仪124
8.3平板扫描仪的主要部件125
8.3.1照明和光学器件系统125
8.3.2像片承载器126
8.3.3传感器126
8.3.4扫描仪电子装置127
8.3.5主机128
8.4像素大小128
8.4.1传感器像素与扫描仪像素间的关系129
8.4.2扫描仪像素与像片像素的关系129
8.5潜在的误差源129
8.5.1定位和分辨率130
8.5.2辐射表达130
第九章 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132
9.1背景132
9.1.1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和数字摄影测量环境132
9.1.2发展综述134
9.1.3现状135
9.1.4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分类135
9.2系统的基本组成136
9.3系统的基本功能137
9.3.1存储系统137
9.3.2观测与量测系统138
9.3.3立体观测140
9.3.4漫游141
9.4应用软件的功能143
9.4.1准备阶段144
9.4.2定向过程144
9.4.3数字空中三角测量145
9.4.4DEM的自动生成145
9.4.5数字正射影像产品146
9.5解析测图仪与DPW146
9.6小结147
第十章 影像匹配基础150
10.1引言150
10.1.1发展综述150
10.1.2名词术语和涉及的定义150
10.1.3问题描述151
10.2影像匹配的基本问题152
10.2.1搜索空间、匹配实体的唯一性152
10.2.2近似值、约束以及假设152
10.2.3匹配实体的几何变形154
10.3基本问题的解决办法157
10.3.1搜索空间和近似值157
10.3.2匹配实体的唯一性164
10.4基于区域的匹配164
10.4.1相关165
10.4.2最小二乘匹配167
第十一章 高级影像匹配方法173
11.1基于特征的匹配173
11.1.1特征提取173
11.1.2兴趣点匹配175
11.1.3边缘像素匹配176
11.1.4匹配整个边缘177
11.2关系匹配181
11.2.1基元与关系的描述182
11.2.2评价函数183
11.2.3树搜索183
11.3模板匹配185
11.3.1匹配环境185
11.3.2匹配策略186
11.3.3目标检测186
11.3.4精确定位188
第十二章 核线影像计算194
12.1概述194
12.2核线几何196
12.3原始影像到核线影像的转换196
12.3.1基于共线方程的变换198
12.3.2透视变换198
12.4核线数字影像199
第三部分 自动定向方法205
第十三章 自动内定向205
13.1内定向的目的205
13.2内定向206
13.2.1像素坐标系到影像坐标系的变换206
13.2.2影像纠正207
13.3交互式内定向210
13.4自主内定向211
13.4.1背景与目的211
13.4.2自主内定向的目标212
13.4.3假设条件212
13.4.4实现自主内定向213
13.4.5框标的结构214
13.5基于区域的方法215
13.6基于特征的方法220
13.6.1圆的检测221
13.6.2直线的检测223
13.6.3精确定位224
13.7小结226
第十四章 自动相对定向228
14.1背景知识228
14.1.1传统相对定向和自动相对定向228
14.1.2相对定向的数学模型229
14.2交互式相对定向233
14.3基于兴趣点的自动定向233
14.3.1兴趣点的提取234
14.3.2匹配兴趣点234
14.4基于边缘像素的自动定向235
14.4.1边缘匹配235
14.4.2利用边缘特征点计算定向系数236
14.5利用边缘实体自动定向237
14.5.1相关的边缘特征237
14.5.2定向参数的计算239
14.5.3表面的计算241
14.5.4方案242
14.6无须影像匹配的定向参数计算242
14.6.1原理242
14.6.2通过试错法进行边缘匹配244
14.7小结245
第十五章 自动外定向248
15.1直接定向与间接定向249
15.2背景251
15.2.1单幅影像后方交会251
15.2.2绝对定向252
15.2.3利用相对定向与绝对定向获取外方位元素252
15.3基于控制点的自动定向253
15.3.1控制点标志的自动识别253
15.3.2地形控制点的自动识别254
15.4基于控制特征的自动定向255
15.4.1提取的特征与控制特征之间的匹配256
15.4.2基于控制线计算定向参数257
15.5基于控制表面的自动定向260
15.5.1问题描述260
15.5.2解法260
15.5.3过程263
15.6小结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