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辩学金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辩学金言
  • 刘良琼编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203530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2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辩学金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圣人孔子与《论语》1

1.告往知来2

2.由己推人2

3.温故知新3

4.举一反三4

《论语》中的逻辑故事4

1.名正言顺4

2.敬为“孝”6

3.文献证明7

4.闻一知十7

二、名家始祖邓析与《邓析子》9

1.按实定名10

2.循其理10

3.区别事物的同异10

4.不可“以人为据”11

《邓析子》的逻辑故事11

1.两可之说11

三、亚圣孟子与《孟子》14

1.同类相似15

2.不知轻重15

3.己欲达人17

《孟子》中的逻辑故事17

1.王顾左右而言他17

2.色与礼孰重19

3.见秋毫不见舆薪21

4.缘木求鱼22

四、浪漫洒脱的庄子与《庄子》25

1.名者实之宾26

2.物谓之而然26

3.万物相通26

4.小偷和大盗27

5.部分与整体27

6.至乐无乐28

7.辩无胜29

《庄子》中的逻辑故事30

1.望洋兴叹30

2.大天地而小毫末32

3.小胜与大胜33

4.鱼乐之辩34

五、博学多才的惠子36

1.最大与最小37

2.无厚不可积37

3.山与泽平38

4.方生方死39

5.毕同毕异39

6.无穷有穷41

7.适越昔来41

8.连环可解42

9.天下之中央42

10.天地一体43

关于惠子的逻辑故事43

1.善譬43

2.魏王更葬45

3.恺悌新妇46

六、名家第二人尹文与《尹文子》48

1.名不可不辨49

2.名形要相符49

3.形名不可混49

4.善恶各有名50

5.形名不可不正50

6.“好”与“牛”51

7.名形相应是原则52

8.以名别物52

《尹文子》中的逻辑故事53

1.侮而不斗53

2.郑“玉”周“鼠”55

3.“丑”女美妻56

4.宣王好射57

5.鸡非凤凰58

6.何为“善搏”59

7.因“盗”被“殴”59

8.田文弃玉60

七、能言善辩的公孙龙与《公孙龙子》62

1.正其名63

2.“彼”与“此”63

3.彼此要分明64

4.称谓不可乱65

5.帝王的伟大65

6.“牛”不是“马”66

7.白马非马66

8.白马不是黑马69

9.马与白马70

《公孙龙子》中的逻辑故事71

1.孔穿无言71

2.秦赵之约73

八、“中国的亚里士多德”墨子与《墨经》77

(一)概述78

1.什么是“辩”78

2.为什么辩79

3.学习论辩80

4.谁对谁获胜81

5.驳“辩无胜”81

6.辩的原则82

7.以名举实83

8.以辞抒意84

9.以说出故84

10.立论的原则85

11.论辩的操守86

12.关于同一律86

13.关于矛盾律87

14.关于排中律88

15.牛和非牛88

16.分清彼此89

(二)关于概念90

1.概念的分类90

2.名与实缺一不可90

3.名称与表达91

4.“名”是约定的91

5.遵守“名”的约定性92

6.概念不是僵化的92

7.一义多词93

8.狗与犬93

9.同名不同物94

10.说“且”94

11.一词多义95

12.防止偷换概念95

(三)关于判断96

1.假言判断——“假”96

2.必然判断97

3.弟兄必然是兄弟97

4.可能判断97

5.不必然与可能98

6.直言判断99

7.“周”与“不周”100

8.全称判断——“尽”100

9.特称判断——“或”101

10.矛盾关系的判断101

11.负判断102

(四)关于推理、论证102

1.充足理由原则102

2.类推的方法103

3.类比的根据104

4.譬式推论104

5.譬式反驳105

6.归谬式类比106

7.必要条件推理107

8.充分必要条件推理108

9.察类明故109

10.不完全归纳推理109

11.通意后对110

12.悖论110

13.有理不在人多111

14.不该反对批评112

15.学有益112

16.在理与不在理113

17.“不许批评”之悖论113

18.答辩五法114

19.反驳论据115

20.理性思维116

《墨经》中的逻辑故事116

1.“羁”可谓也116

2.帝杀黑龙117

3.二难推理118

4.窃饼与窃邑120

5.百门可入121

6.“义”与“不义”122

7.棒打邻家子124

九、“绝顶的聪明人”韩非与《韩非子》125

1.一词多义126

2.不相容之事不两立126

3.察类126

4.所答应所问127

5.由“形”定“名”128

6.不伦不类128

7.虚言无用129

8.讲究修辞129

9.同中辨异130

10.见端以知末130

《韩非子》中的逻辑故事131

1.自相矛盾131

2.武公伐胡132

3.不死之药132

4.郑人争年133

5.三人成虎134

十、杰出辩者吕不韦与《吕氏春秋》136

1.言者谕意137

2.鉴表及里137

3.听言察善138

4.言不欺心138

5.言意不离139

6.察己知人139

7.以所见知所不见140

8.类推的或然性140

9.类然而不然141

10.辩教大义142

11.贵辩由论142

12.去辩无论142

13.辩知有当143

14.是非之宗144

15.缘情审闻144

16.辞难穷145

17.“牛”“马”有别145

18.名丧则乱146

19.不知必困146

20.淫说有害147

21.有辩无辩147

《吕氏春秋》中的逻辑故事148

1.豕涉河148

2.如何“见”人149

3.穿井得人150

4.庄父看日151

5.亡戟得矛152

6.起死回生153

7.举夔一足154

8.澄子夺衣156

9.仆人三耳157

十一、反对诡辩的荀子与《荀子》159

1.人之为人160

2.“心”有征知160

3.天官薄类161

4.心证须说162

5.制名指实162

6.循旧作新163

7.名慢形乱163

8.制名之要164

9.同异不混164

10.单兼喻足165

11.共别有物166

12.约之以命168

13.稽实定数169

14.王业之始170

15.何谓“名”171

16.何谓“辞”171

17.何谓“辩学”172

18.谬论无藏173

19.以类度类174

20.同类同理174

21.推类不悖175

22.辩则尽故175

23.言之成理176

24.持之有故176

25.争气勿辩177

26.以名乱名177

27.以实乱名178

28.以名乱实178

29.比喻论证179

30.君子必辩180

《荀子》中的逻辑推理180

1.选言推理180

2.信疑皆信181

3.对比反驳182

4.直接反驳184

十二、博雅善思的刘安与《淮南子》186

1.推与不推187

2.类不可必推(一)187

3.类不可必推(二)188

4.“入水”者异189

5.同名异实189

6.以类取之190

7.以小明大190

8.以近论远191

9.观小知大191

10.一言值万兵192

11.得事之由193

12.明于类193

13.披甲防水194

14.思有术194

15.点石成金195

《淮南子》中的逻辑故事196

1.轮扁斫轮196

2.塞翁失马197

十三、精于论证的王充与《论衡》199

1.皆能推理200

2.必开心意200

3.预知未来201

4.不可无辩201

5.有效有证202

6.言之有头足203

7.事实胜雄辩203

8.观点要明确204

9.表达要清晰204

10.针锋相对205

11.比必应事205

《论衡》中的逻辑论证206

1.桓公负妇206

2.雷公之怒208

3.五法验雷208

4.不得二全必有一非210

5.归谬反驳211

6.不可武断应对213

7.勿简而不明214

十四、墨家逻辑的弘扬者鲁胜216

1.何为名学217

2.名必有形217

3.名必分明218

4.同而有异219

5.逻辑为求真219

十五、重意轻言的王弼与“言不尽意论”221

1.“名”“称”之分222

2.名出于形222

3.名各有其实223

4.辩名知理224

5.名必有所分224

6.无“言”不能“尽意”225

7.得家忘言226

十六、才思敏捷的欧阳建与《言尽意论》227

1.名不生实228

2.名可辨物229

3.言能畅志229

4.言能尽意230

5.言无不尽231

十七、中国逻辑史上著名的诡辩命题233

1.鸡足三234

2.卵有毛234

3.火不热235

4.车不辗地235

5.眼不能见物236

6.飞鸟不动237

7.小马无母237

8.大狗是羊238

9.取之不竭238

10.丁子有尾239

11.龟长于蛇239

12.郢有天下240

结语2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