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英国土地法律史 以保有权为视角的考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英国土地法律史 以保有权为视角的考察
  • 咸鸿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5737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土地法-法制史-研究-英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英国土地法律史 以保有权为视角的考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本书的研究视角4

三、研究的意义12

四、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13

五、主要研究方法19

六、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的界定20

第一章 保有制与普通法土地保有权的形成24

第一节 土地保有制在英国的建24

一、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格兰土地关系状况24

二、诺曼征服与保有制的建立28

三、土地保有制的分类及其变迁31

四、土地保有制的特征41

第二节 普通法土地保有权的建构 46

一、自由保有制对土地利益的分配 46

二、普通法土地保有权的形成66

第三节 保有权的构成要素及内涵特征102

一、保有权的构成要素102

二、保有权的内涵113

三、保有权的法律特征121

四、保有权的制度性表述——地产(estate)126

第二章 普通法土地保有权制度130

第一节 土地保有权的形态及其法律规范130

一、终身地产(life estate)131

二、自由继承地产(fee simple)145

三、限定继承地产(fee tail或estate entail) 160

四、回复地产(reversion)173

五、剩余地产(remainder)177

第二节 无体物的保有权形态及其法律规范184

一、土地保有制理论适用于无体物185

二、无体物的种类189

三、无体物的保有权形态206

四、保有制模式的无体物法律规范208

第三节 普通法土地保有权的变动机制214

一、限定继承地产与土地保有权的变动趋势215

二、剩余地产与土地权利的变动趋势233

三、土地保有权变动的价值取向237

第四节 普通法土地保有权制度的基本特点240

一、按照时间维度建构土地权利的形态体系241

二、以占有为基础245

三、私权观念的缺乏和权利的有限性247

四、具有历史的局限性250

第三章 保有权模式的英国土地权利制度254

第一节 租赁地产的确认与土地保有权制度的发展255

一、普通法对承租人权益的保护255

二、保有制理论的适用与承租人权利性质的变化265

三、承租人权利与土地保有权制度的发展 270

第二节 公簿持有权的确认与土地保有权制度的发展278

一、不自由保有制的变迁与公簿持有权的产生278

二、保有权模式的庄园土地权利制度284

三、普通法与庄园习惯法的整合与土地保有权制度的发展290

第三节 衡平法土地权利的产生与土地保有权制度的发展294

一、用益制的兴起与用益权的产生295

二、用益权的性质及其与土地保有权之间的关系303

三、《用益法》与土地保有权制度的发展317

四、现代信托的产生与土地权利二元结构的恢复330

第四节 小结336

第四章 土地保有权制度的现代调适——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的土地法改革341

第一节 改革的背景341

一、传统土地保有权制度的不适用性341

二、土地法改革主张347

三、政治制度的变化349

第二节 19世纪的土地法改革——传统土地权利制度的艰难调适350

一、改革的主要措施350

二、改革的成效及其原因365

第三节 1925年土地法变革与现代土地权利制度的建立369

一、20世纪初社会形势的变化与土地立法369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371

三、改革的后果和意义379

第五章 结论385

参考文献393

后记4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