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田明中,程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6151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10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第四纪地质-高等学校-教材;地貌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概念1
第二节 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2
第三节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意义4
第四节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方法5
一、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调查的工作程序5
二、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的调查方法5
三、空间技术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调查中的应用6
第五节 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发展简史7
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启蒙和创立阶段7
二、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发展阶段8
三、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进展9
第二章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12
第一节 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问题12
一、第四纪下限与第四纪分期12
二、气候旋回16
三、第四纪沉积物19
第二节 地貌学的基本问题31
一、地貌形态31
二、地貌成因34
三、地貌年代的确定37
四、地貌演化的理论38
第三节 中国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基本特征39
一、中国第四纪地质的基本特征39
二、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41
第三章 风化壳、斜坡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42
第一节 风化作用与风化壳42
一、风化作用42
二、风化壳43
第二节 斜坡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45
一、斜坡的分类45
二、斜坡重力作用45
三、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47
第四章 陆地流水地貌及沉积物54
第一节 地面流水地貌及沉积物54
一、片流地貌及沉积物54
二、洪流地貌及沉积物56
三、河流地貌及沉积物60
四、丹霞地貌80
第二节 湖泊与沼泽地貌及沉积物82
一、湖泊与沼泽82
二、湖岸地貌82
三、湖泊沉积物83
四、沼泽堆积物87
第五章 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89
第一节 地下水及岩溶作用89
一、地下水89
二、岩溶作用89
第二节 岩溶地貌及堆积物90
一、溶蚀地貌90
二、堆积地貌93
三、岩溶堆积物94
第三节 岩溶的研究96
一、溶蚀作用的影响因素96
二、岩溶发育阶段及旋回99
三、岩溶研究的实际意义101
第六章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103
第一节 冰川地貌及堆积物103
一、冰川的形成、运动及类型103
二、冰川剥蚀地貌106
三、冰川堆积物及堆积地貌109
四、冰水沉积物及冰水堆积地貌114
第二节 冻土地貌及堆积物116
一、冻土的一般特征117
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119
第七章 风力地貌及堆积物124
第一节 风力作用124
第二节 风蚀地貌126
第三节 风积地貌及风成砂127
第四节 干旱区荒漠132
第五节 黄土及黄土地貌134
一、黄土的概念、分布及厚度134
二、黄土的岩性特征136
三、黄土的成因139
四、黄土地貌140
第八章 海岸海底地貌、海洋沉积物及海平面波动143
第一节 海岸地貌及堆积物143
一、海洋环境分带及海岸类型143
二、海岸地貌及堆积物145
三、海岸的演化150
第二节 海底地貌及沉积物151
一、浅海海底地貌及沉积物151
二、半深海海底地貌及沉积物153
三、深海海底地貌及沉积物153
第三节 第四纪海平面波动154
一、海平面及其波动的标志154
二、第四纪海平面波动历史157
三、海平面波动的原因161
第九章 第四纪生物界164
第一节 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164
一、现代生物的分布特征164
二、第四纪生物界的组成166
第二节 第四纪植物167
一、现代植物分布特征167
二、古近纪和新近纪植物界的一般特征168
三、第四纪植物群168
第三节 第四纪哺乳动物173
一、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173
二、第四纪哺乳动物群177
三、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182
第四节 古人类及其文化185
一、人类的起源、演化及迁徙185
二、古人类文化188
第五节 中国第四纪生物地理及生态环境演化192
第十章 第四纪地层194
第一节 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与方法194
一、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194
二、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法194
第二节 中国第四纪地层199
一、中国第四纪地层基本特征与分区200
二、华北-东北区第四纪地层200
三、西北区第四纪地层207
四、华东-华南区第四纪地层207
五、西南区第四纪地层210
六、青藏高原区第四纪地层213
七、东部海区第四纪地层214
第十一章 第四纪气候变迁及其动力机制215
第一节 第四纪气候波动的标志215
一、生物学标志215
二、岩石学标志218
三、地貌学标志218
四、地球化学标志219
五、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220
六、矿物学标志222
七、土壤学标志224
八、磁化率标志224
九、其他标志224
第二节 第四纪气候波动特征224
一、新生代的气候特点224
二、早更新世气候特点227
三、中更新世气候特点228
四、晚更新世气候特点230
五、全新世气候特点233
第三节 第四纪冰川发育史236
一、北半球大陆冰流的活动236
二、欧洲地区冰期与间冰期旋回238
三、北美地区冰期与间冰期旋回239
四、中国冰期与间冰期旋回239
第四节 中国第四纪季风239
一、中国现代季风特征240
二、中国第四纪季风演化240
第五节 第四纪气候波动的动力因素243
一、天文因素243
二、地球自身因素246
三、人为因素248
第六节 第四纪气候波动周期249
一、气候波动周期249
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251
第十二章 火山地貌及堆积物253
第一节 火山与火山作用253
一、基本概念253
二、火山分布254
三、火山结构254
第二节 火山地貌及堆积物255
一、火山喷出物255
二、火山锥地貌及堆积物257
三、熔岩流地貌及堆积物258
第十三章 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261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与活动构造的概念261
一、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261
二、活动构造262
第二节 新构造的类型262
一、隆起构造262
二、坳陷构造263
三、断块构造263
四、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264
五、活动断层264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266
一、地质构造标志266
二、地貌标志266
三、沉积物标志267
四、地震标志268
五、火山标志269
六、水文标志270
七、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标志271
第四节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272
一、中国新构造运动分区272
二、中国新构造运动分期275
第五节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277
一、定量法277
二、地质学法278
三、地貌学法278
四、历史考古法280
五、遥感解释法280
第十四章 第四纪年代学282
第一节 物理年代学法282
一、古地磁法282
二、热释光和光释光284
三、电子自旋共振285
四、裂变径迹法286
第二节 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法287
一、宇宙成因同位素法287
二、非宇宙成因同位素法289
三、人工核放射性沉降法292
第三节 其他测年方法292
一、年轮年代学292
二、纹泥年代学294
三、氟法295
四、火山灰年代学295
第四节 第四纪年代学方法的应用与评价295
一、第四纪年代学方法应用的选择295
二、年代学方法的应用评价295
第十五章 应用第四纪地质297
第一节 应用第四纪地质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297
一、应用第四纪地质的概念297
二、应用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297
第二节 工程建设与第四纪地质298
第三节 农业与第四纪地质300
第四节 人体健康与第四纪地质303
第五节 第四纪矿产与第四纪地质304
第六节 地貌景观与旅游地质305
主要参考文献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