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学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董江爱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306406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55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政治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治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政治的含义1
(一)诸种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2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6
(三)政治的概念9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0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0
(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1
三、政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3
四、政治学的学科地位26
(一)政治学与哲学26
(二)政治学与经济学27
(三)政治学与法学27
(四)政治学与社会学28
(五)政治学与历史学28
五、政治学研究的方法与意义29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29
(二)政治学研究的意义30
第一编3
第一章 国家3
一、国家理论3
(一)国家观的发展3
(二)当代西方国家理论概要8
(三)国家的本质和职能10
二、国家的历史演进13
(一)国家的起源13
(二)国家的历史类型15
(三)国家的消亡20
三、国家的形式21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21
(二)国家结构形式25
四、国家机构27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和特点27
(二)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28
(三)现代国家机构及其职能31
(四)中国的国家机构及其职能33
第二章 政府38
一、政府理论38
(一)政府定义38
(二)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41
二、政府结构与类型43
(一)政府的结构43
(二)政府的类型47
三、政府的职能与职权54
(一)政府职能概述54
(二)现代政府基本职能55
(三)政府的职权58
第三章 政党64
一、政党的含义64
(一)政党的含义64
(二)政党的特征65
二、政党的起源70
(一)英国政党的产生71
(二)美国政党的产生72
三、政党的功能73
(一)发展阶级的政治力量,组织和领导阶级斗争73
(二)实现利益聚集和利益表达74
(三)培养政治精英75
(四)进行社会化和政治动员76
(五)控制和组织政府77
(六)影响和参与国际政治事务78
四、政党制度79
(一)资本主义政党制度79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89
第四章 政治社团96
一、政治社团的基本界定97
(一)政治社团的含义97
(二)政治社团的形成98
(三)政治社团的特征103
二、政治社团的类型:资本主义利益集团与社会主义政治社团的比较104
(一)资本主义利益集团与社会主义政治社团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同104
(二)资本主义利益集团与社会主义政治社团影响政府的渠道与活动方式不同108
三、政治社团的功能与限度112
(一)政治社团的功能112
(二)政治社团的限度118
第五章 公民123
一、公民作为政治主体的基本内涵123
(一)公民的含义123
(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126
二、公民理论128
(一)公民理论的起源128
(二)公民理论的运用:人权理论132
(三)公民理论的发展134
三、当代中国公民观138
(一)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意识培养139
(二)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义务142
(三)当代中国的公民参与144
第二编149
第六章 政治权力149
一、政治权力的含义149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149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151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154
二、政治权力类型及类型变迁157
(一)政治权力类型157
(二)政治权力类型的变迁160
三、政治权力的作用161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161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164
四、政治权力的关系166
(一)政治权力之间的联系166
(二)政治权力之外的关系170
第七章 政治秩序175
一、政治秩序的含义175
(一)政治秩序的定义175
(二)政治秩序的特征178
二、政治秩序的功能181
(一)实现社会共同利益181
(二)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185
三、政治秩序的基础和类型188
(一)政治秩序的基础188
(二)政治秩序的类型191
四、政治秩序的维护方式和作用192
(一)政治秩序的维护方式192
(二)政治秩序的作用194
第八章 政治沟通198
一、政治沟通的含义与功能198
(一)政治沟通的定义与要素198
(二)政治沟通的定义与特征200
(三)政治沟通的意义及其功能202
二、政治沟通的过程与媒介206
(一)政治沟通的过程与类型207
(二)政治沟通的媒介210
(三)建立有效的政治沟通213
三、民意测验与政治沟通216
(一)民意测验的起源与特征216
(二)民意测验对政治沟通的作用217
第九章 政治参与222
一、政治参与概述222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与特征222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225
(三)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其方式227
二、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与制约因素232
(一)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232
(二)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233
三、政治参与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236
(一)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236
(二)政治参与与社会稳定237
四、政治参与的价值论争244
(一)民主政治参与的价值论争244
(二)公民政治参与价值争论背后的民主理论246
(三)民主理论“二元对立”的超越与反思248
第三编255
第十章 意识形态255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程255
(一)从培根到马克思255
(二)马克思到二十世纪60年代256
(三)二十世纪60年代至今259
二、意识形态的内涵261
(一)意识形态的界定261
(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262
(三)意识形态的功能263
三、意识形态与科学265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问题的争论265
(二)正确看待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266
四、当代世界主要意识形态267
(一)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的分布267
(二)当代世界主要意识形态269
第十一章 政治价值285
一、政治价值的含义、特征与功能285
(一)政治价值的含义285
(二)政治价值的特征286
(三)政治价值的功能287
二、现代政治价值与传统政治价值的比较288
三、政治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正义和权利289
(一)正义290
(二)权利293
四、现代政治价值体系的要素295
(一)自由295
(二)民主298
(三)平等301
(四)宽容302
第十二章 政治文化306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缘起与价值306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306
(二)政治文化研究在政治学中的价值309
二、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11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311
(二)政治文化的特点314
三、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315
(一)政治文化的类型315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317
四、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319
(一)政治心理层次319
(二)政治思想层次322
(三)政治价值层次324
五、政治社会化326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326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327
(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329
(四)政治社会化的过程332
第四编339
第十三章 政治发展339
一、政治发展概述339
(一)政治发展的含义339
(二)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343
(三)政治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45
(四)政治发展的动力348
二、政治革命350
(一)政治革命的含义与特征350
(二)政治革命的条件352
(三)政治革命的作用357
三、政治改革358
(一)政治改革的含义358
(二)政治改革的实施战略361
(三)政治改革的条件与作用364
第十四章 政治文明370
一、政治文明的内涵370
(一)文明的内涵370
(二)政治文明的内涵372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378
二、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381
(一)西方政治文明的阶段性382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阶段性383
三、政治文明的结构要素384
(一)政治文明三维结构的必然性385
(二)政治意识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要素386
(三)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规范要素387
(四)政治行为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要素389
四、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391
(一)政治文明的普遍特征391
(二)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392
五、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395
(一)宪政的发展历史395
(二)法治与民主的观念398
(三)宪政的基本内容399
(四)中国的宪政建设399
第十五章 政治稳定405
一、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405
(一)政治稳定的界定405
(二)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408
二、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的根源409
(一)比较研究的解释409
(二)社会心理学的解释411
(三)经济学的解释412
(四)功能主义的解释413
三、影响政治秩序的相关要素415
(一)政治系统层面416
(二)国内环境层面418
(三)国际环境层面419
四、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419
(一)政治制度化水平419
(二)执政者的执政水平420
第十六章 政治民主化424
一、民主与民主化424
(一)民主概念的产生及含义424
(二)民主化及其过程427
二、民主化的实现模式433
(一)亨廷顿的民主化模式433
(二)陈振明的民主化实践模式437
三、民主化的动力研究439
(一)民主化动力的研究途径439
(二)民主化的动力分析442
四、民主化理论研究最新动向450
(一)国家层面:民主与宪政问题450
(二)国际层面:民主化的普遍性与多样性451
后记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