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
  • 朱书刚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ISBN:750056023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77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07页
  • 主题词:邓小平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导论3

第一章 意义 方法 地位3

一、开展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研究的重要意义3

(一)有利于全面地把握邓小平经济和哲学思想,推动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深入4

(二)有利于促进哲学和经济学联姻,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创新5

(三)有利于推动哲学和经济学面向实践,共同探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8

二、研究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基本方法12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12

(二)视角转换多维分析方法12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13

(四)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14

三、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16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6

(二)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列宁和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要略24

(三)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与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重要历史地位27

第二章 形成 发展 特点30

一、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30

(一)邓小平在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经济哲学思想的孕育31

(二)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经济哲学思想的萌芽37

(三)邓小平在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中经济哲学思想的形成49

二、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新的发展51

(一)体现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新的发展的系列文本51

(二)集中体现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新的发展的三个重要文本53

三、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60

(一)鲜明的时代性60

(二)强烈的实践性62

(三)理论的创新性66

第二篇 方法论73

第三章 求是论73

一、“我是实事求是派”73

(一)“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73

(二)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75

二、在解放思想中达到实事求是79

(一)“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79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80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改革开放中的深入贯彻83

三、“在实践中摸索”86

(一)“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86

(二)“胆子要大,步子要稳”88

(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89

四、尊重经济规律92

(一)经济规律的本质和特点92

(二)“按照经济规律办事”94

(三)鼓实劲、求实效96

第四章 手段论99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99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和科学概括99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所体现的手段和目的之统一103

二、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05

(一)关于市场经济属性的传统观念105

(二)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的发展过程114

(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118

(四)市场经济的共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120

三、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129

(一)列宁告诫:管理经济“不应过分醉心于行政手段”130

(二)邓小平关于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的论述132

第五章 整体论135

一、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135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137

(二)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138

(三)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矛盾与重大矛盾139

二、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主要矛盾141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曲折过程14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45

(三)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50

三、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156

(一)全面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56

(二)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渐进改革方略161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164

第三篇 发展观171

第六章 发展根据171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171

(一)发展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72

(二)时代的发展与以发展为主题的时代174

二、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77

(一)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178

(二)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180

三、“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83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的探索历程184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185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基础和意义188

四、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90

(一)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90

(二)经济发展概念内涵的深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193

第七章 发展战略199

一、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时间序的推进199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01

(二)经济发展的“台阶式”跃进战略205

(三)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207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在空间域的展开208

(一)部分先富带动共富的“大政策”209

(二)重点带动全面的产业发展战略213

三、“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与西部大开发战略224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226

(二)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重要论述228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230

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理论基础232

(一)科教兴国战略及其理论基础232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理论基础242

第八章 发展动力259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性质与动力机制259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60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性质和动力机制的探索262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特殊性质和动力机制的新探索264

二、“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266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67

(二)“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268

(三)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275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实现跨越式发展290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要义290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走人才强国之路297

(三)发展知识经济与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304

第九章 发展条件314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14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315

(二)面向开放世界的开放理论与实践322

(三)“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335

二、经济发展离不开政治保证345

(一)改革与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大道理”345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350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374

三、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388

(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先进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关系389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94

第四篇 价值观405

第十章 价值目标405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406

(一)效率和公平的内涵及其具体历史性406

(二)效率和公平统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412

(三)我国现阶段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416

二、消灭贫穷、富民强国的价值取向419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419

(二)富民强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24

三、部分先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428

(一)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428

(二)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2

第十一章 价值标准439

一、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439

(一)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及其辩证性439

(二)生产力标准及其与实践标准的辩证关系443

二、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447

(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重要意义及正确运用44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价值指向450

三、以人民为价值和评价主体460

(一)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及其辩证联系460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形成和发展461

(三)邓小平以人民为价值和评价主体的价值观462

第十二章 价值导向466

一、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466

(一)“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467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471

(三)“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实践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75

二、坚持和正确把握集体主义原则480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及其基础性工程481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48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兼容性489

(四)正确把握集体主义原则,反对极端个人主义491

三、必须长期艰苦创业494

(一)艰苦创业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494

(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497

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05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发展过程505

(二)培育“四有”公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509

(三)全面推进社会文明建设,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12

主要参考文献516

附录522

附录一:一个探索性的文本(1998·第一次全国经济哲学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522

附录二:经济哲学在西方近代的发端(2001·第二次全国经济哲学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532

附录三:中国进入WTO的反思与前瞻(2001·全国“发展与发展哲学”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543

后记5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