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藏传佛教文化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藏传佛教文化概论
  • 罗桑开珠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 ISBN:978780253476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79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497页
  • 主题词:喇嘛宗-宗教文化-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藏传佛教文化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1

第一节 藏传佛教前弘期1

一、拉脱脱日年赞时期的佛教2

二、松赞干布时期的佛教3

三、芒松芒赞和都松芒保杰时期的佛教6

四、赤德祖赞时期的佛教6

五、赤松德赞时期的佛教7

六、牟尼赞普时期的佛教13

七、赤德松赞时期的佛教14

八、赤祖德赞时期的佛教15

九、朗达玛灭佛17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公元11—18世纪)20

一、下路弘法21

二、上路弘法23

三、其他地方的佛教复兴活动26

四、后弘期西藏新兴佛教的特点27

第三节 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形成和演变29

一、藏传佛教教派形成的原因29

二、宁玛派的形成及发展32

三、噶当派的形成及发展44

四、萨迦派的形成及发展54

五、噶举派的形成及发展64

六、其他教派80

七、格鲁派的兴起和发展85

第四节 藏传佛教在国内外的传播100

一、藏传佛教在国内的传播101

二、藏传佛教在国外的传播112

第二章 佛教主要教理经典的形成与发展118

第一节 小乘佛教主要教理经典的形成与发展119

第二节 大乘佛教主要教理经典的形成与发展126

第三节 印藏佛教五部大论传承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51

一、因明学传承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52

二、般若思想传承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60

三、中观学说传承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68

四、《俱舍论》传承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74

五、《律宗论》传承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78

第四节 密乘佛教教理经典的形成与发展182

第五节 藏传佛教教理经典的形成与发展190

一、宁玛派主要教理经典190

二、噶当派的主要教理教法经典198

三、萨迦派的主要教理教法经典202

四、噶举派的主要教理教法经典203

五、格鲁派的主要教理教法经典207

六、藏传佛教的主要教理教法特点211

第三章 藏传佛教僧伽组织机构的形成与发展214

第一节 前弘期佛教僧伽组织机构214

第二节 割据时期佛教僧伽组织机构216

第三节 藏传佛教后弘期僧伽组织机构217

一、宁玛派的僧伽组织机构218

二、萨迦派的僧伽组织机构219

三、噶当派的僧伽组织机构219

四、噶举派的僧伽组织机构220

五、格鲁派的僧伽组织机构220

第四节 藏传佛教寺院管理现状225

第四章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体制及其特点228

第一节 宁玛派的教育228

一、宁玛派教育形式229

二、宁玛派教育内容230

三、宁玛派教育方法231

四、宁玛派学位制度233

第二节 噶当派的教育234

一、噶当派教育形式235

二、噶当派教育内容236

三、噶当派教育方法237

四、噶当派的教育程序238

第三节 萨迦派的教育239

一、萨迦派教育形式240

二、萨迦派教育内容242

三、萨迦派教育程序243

四、萨迦派学位制度244

第四节 噶举派的教育246

一、噶举派教育形式247

二、噶举派教育内容247

三、噶举派教育程序248

四、噶举派教育特色249

第五节 格鲁派的教育251

一、格鲁派的教育形式252

二、格鲁派的教育程序254

三、格鲁派的教育内容及课程设置257

四、格鲁派六大寺院的学级和学制设置260

五、格鲁派寺院教育的特点262

第六节 从学僧到甘丹赤巴263

一、甘丹赤巴及其传承制度264

二、甘丹赤巴传承制度的形成265

第七节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特点267

一、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268

二、创造、汇集了大量藏族历史文化典籍271

三、传播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273

四、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藏族人才278

第五章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80

第一节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形成280

一、活佛及其转世的概念280

二、活佛转世制度的形成281

第二节 活佛转世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基础283

一、佛教理论依据283

二、藏族社会基础285

第三节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认定方式及程序285

一、转世灵童的认定方式286

二、活佛转世的程序288

第四节 活佛的地位等级293

一、活佛的地位等级293

二、噶玛噶举派活佛转世系统的形成295

三、格鲁派活佛转世系统的形成296

第五节 活佛转世制度的特点304

一、活佛转世具有很强的政治性304

二、活佛转世受经济利益的影响304

三、活佛转世充满着利益争斗305

第六章 藏传佛教学修制度307

第一节 藏传佛教寺院的学修制度307

一、色拉寺的法规309

二、拉卜楞寺的法规314

三、寺院法规特点315

第二节 寺院学修制度316

皈依316

第三节 四加行法320

第四节 藏传佛教礼仪及法器326

一、藏传佛教礼仪327

二、藏传佛教法器329

第五节 藏传佛教的占卜术及天气咒师334

一、占卜术334

二、占星术340

第七章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344

第一节 古印度佛教造像艺术的形成与发展344

一、初期佛教造像344

二、贵霜时代的佛教造像351

三、笈多时代的佛教造像359

第二节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历史及风格特征366

一、前弘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播与发展367

二、后弘期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与定型369

第三节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流派380

一、印度流派381

二、尼泊尔流派381

三、内地汉式流派382

四、藏族传统造像艺术流派383

第四节 藏传佛像造像艺术的类型分类390

一、绘画类391

二、雕塑类393

三、雕刻类395

四、彩沙图案396

第五节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题材396

一、题材分类方法397

二、绘画题材类398

三、雕塑题材类399

第六节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象征意义399

一、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象征手法的文化背景399

二、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象征手法及其特点401

三、藏传佛教佛像艺术的象征手法402

四、藏传佛教菩萨造像艺术的象征手法404

五、藏传佛教护法神造像艺术的象征手法406

六、藏传佛教席座装饰艺术的象征意义410

第八章 藏传佛教音乐舞蹈413

第一节 藏传佛教音乐413

一、印度佛教音乐的形成与发展413

二、藏传佛教音乐形成的土壤415

三、藏传佛教音乐417

第二节 藏传佛教法舞“羌姆”424

一、羌姆的起源424

二、羌姆的流派与分布427

三、羌姆表演的空间与时间432

四、羌姆的基本程序434

五、羌姆的剧情结构440

六、羌姆的主要角色441

七、羌姆的宗教奥义446

第九章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类型及其特点450

第一节 藏传佛教寺院发展及分布450

第二节 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特点454

一、藏式寺院建筑454

二、汉式寺院建筑456

三、汉藏结合式寺院建筑459

四、曼陀罗式寺院建筑460

五、寺宫合一的寺院建筑462

六、塔寺合一的寺院建筑465

七、帐篷寺院建筑466

第三节 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类型466

第四节 藏传佛教寺院的功能471

一、继承和弘扬佛教及其文化的功能472

二、培养人才的功能472

三、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472

参考文献475

后记4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