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 第3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0421776.jpg)
- 吕仁和,于秀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3094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73页
- 文件大小:115MB
- 文件页数:688页
- 主题词:糖尿病-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第一章 糖尿病发展史及流行病学1
第一节 糖尿病的发展史及其流行病学1
第二节 糖尿病并发症及其流行病学3
第二章 对消渴病(糖尿病)的认识9
第一节 对消渴病分期的认识9
第二节 对《内经》中相关条文及名词的认识10
第三节 甄立言关于消渴病的论述12
第三章 胰岛及其激素13
第一节 胰岛解剖学14
第二节 胰岛细胞及其激素15
第三节 胰岛内激素的相互关系16
第四章 胰岛素对代谢的影响19
第一节 生理作用19
第二节 病理变化23
第五章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制36
第一节 1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6
第二节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8
第六章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41
第一节 糖尿病并发症的基本发病机制41
第二节 糖尿病性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42
第三节 糖尿病性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44
第四节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50
第七章 中医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认识57
第一节 糖尿病与消渴证的理念57
第二节 消渴病并发症的病因病机58
第三节 消渴病与感染性疾病62
第八章 糖尿病治未病思想与三级预防65
第一节 概述65
第二节 治未病的措施66
第三节 “治未病思想”在消渴病中的运用70
第二篇 脾瘅期(糖尿病前期)75
第一章 肥胖75
第一节 病因病机75
第二节 西医治疗82
第三节 中医辨证论治89
第四节 生活调护92
第二章 代谢综合征95
第一节 概述95
第二节 西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96
第三节 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98
第四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99
第五节 西医治疗102
第六节 中医辨证论治104
第三篇 消渴期(糖尿病及急性并发症期)109
第一章 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109
第一节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09
第二节 1型糖尿病110
第三节 2型糖尿病111
第四节 妊娠糖尿病111
第五节 其他类型糖尿病112
第二章 糖尿病的基本治疗123
第一节 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123
第二节 糖尿病营养治疗125
第三节 糖尿病的运动疗法148
第四节 糖尿病心理教育158
第五节 糖尿病教育及管理167
第三章 口服降糖药物184
第一节 促胰岛素分泌类184
第二节 双胍类187
第三节 噻唑烷二酮类(TZDs)189
第四节 α-糖苷酶抑制剂190
第五节 口服降糖药的选择与联合使用191
第六节 糖尿病控制目标193
第四章 胰岛素治疗196
第一节 胰岛素的历史196
第二节 胰岛素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197
第三节 胰岛素的种类198
第四节 胰岛素临床应用200
第五节 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联合使用210
第五章 肠促胰素213
第一节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213
第二节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214
第三节 肠促胰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216
第六章 糖尿病中医治疗218
第一节 糖尿病治疗中的“二,五,八”方案218
第二节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六对论治”方法244
第三节 常用的中成药物248
第七章 糖尿病非药物治疗方法258
第一节 手术治疗糖尿病258
第二节 基因治疗263
第三节 胰腺及胰岛细胞移植264
第四节 干细胞移植269
第八章 儿童2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的治疗281
第一节 儿童2型糖尿病281
第二节 妊娠糖尿病285
第九章 糖尿病与手术293
第一节 围术期影响血糖的因素293
第二节 血糖波动对患者产生的影响294
第三节 围术期血糖控制目标与方法295
第十章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300
第一节 高血糖危象300
第二节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316
第三节 低血糖症320
第四篇 消瘅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期)335
第一章 糖尿病肾病335
第一节 概述335
第二节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335
第三节 消渴病肾病的历史沿革338
第四节 “微型癥瘕”学说340
第五节 病因病机341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341
第七节 中医辨证论治343
第八节 西医治疗351
第二章 糖尿病常见眼部疾病359
第一节 概述359
第二节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60
第三节 糖尿病性虹膜病变370
第四节 虹膜红变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70
第五节 糖尿病角膜及眼表异常372
第六节 瞳孔异常373
第七节 Wolfram综合征374
第八节 糖尿病性视盘病变374
第九节 糖尿病伴发葡萄膜炎377
第十节 糖尿病与白内障、屈光变化379
第十一节 糖尿病伴发鼻眶毛霉菌病380
第十二节 糖尿病合并反复发作的麦粒肿381
第十三节 眼球运动神经麻痹382
第三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84
第一节 概述384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384
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385
第四节 西医治疗389
第五节 中医辨证治疗391
第四章 糖尿病性胃轻瘫394
第一节 概述394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394
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395
第四节 西医治疗397
第五节 中医治疗398
第五章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401
第一节 概述401
第二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401
第三节 中医病因病机402
第四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402
第五节 西医治疗403
第六节 中医辨证治疗405
第七节 针灸疗法407
第六章 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409
第一节 概述409
第二节 西医学关于DMED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409
第三节 中医学对DMED病因病机的认识412
第四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414
第五节 西医治疗418
第六节 中医辨证治疗421
第七节 针灸、推拿425
第七章 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431
第一节 概述431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432
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435
第四节 西医治疗440
第五节 中医辨证治疗451
第八章 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456
第一节 概述456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456
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457
第四节 西医治疗460
第五节 中医辨证治疗464
第九章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468
第一节 概述468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468
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470
第四节 西医治疗471
第五节 中医辨证治疗475
第十章 糖尿病足478
第一节 概述478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481
第三节 糖尿病足的分类、分级标准及临床表现483
第四节 糖尿病足常用的检查方法486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490
第六节 西医治疗494
第七节 中医辨证治疗496
第五篇 糖尿病常见合并症507
第一章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507
第一节 概述507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508
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510
第四节 西医治疗513
第五节 中医辨证论治520
第二章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524
第一节 概述524
第二节 病因病机524
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527
第四节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西医治疗530
第五节 中医辨证论治533
第三章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536
第一节 概述536
第二节 病因病机536
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538
第四节 西医治疗540
第五节 中医辨证论治542
第四章 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544
第一节 概述544
第二节 代谢性皮肤病545
第三节 微血管性皮肤病552
第四节 感染性皮肤病557
第五节 瘙痒性皮肤病564
第五章 糖尿病合并感染573
第一节 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573
第二节 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584
第六章 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疾病593
第一节 西医发病机制594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595
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597
第四节 西医治疗601
第五节 中医辨证论治605
第七章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610
第一节 概述610
第二节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认识611
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613
第四节 西医治疗617
第五节 中医辨证论治621
第六节 心理疗法623
第七节 生活调护624
第八章 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627
第一节 高尿酸血症形成的发病机理627
第二节 病因病机630
第三节 高尿酸血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631
第四节 西医治疗方案636
第五节 中医辨证论治641
第六节 辨证调养645
第九章 糖尿病合并牙周炎648
第一节 概述648
第二节 病因病机648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650
第四节 治疗651
第五节 生活调护654
第十章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656
第一节 概述656
第二节 病因病机657
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660
第四节 基础治疗663
第五节 西医治疗664
第六节 中医治疗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