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5012918.jpg)
- 崔岩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18494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31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贸易政策-研究-美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选题背景1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2
1.2.1 选题目的2
1.2.2 选题的理论意义3
1.2.3 选题的实践意义3
1.3 文献综述4
1.4 本书结构和主要内容6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7
1.6 创新与不足7
1.6.1 本书的创新之处7
1.6.2 本书的不足之处8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相关问题分析9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涵9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10
2.2.1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项重商主义经济政策10
2.2.2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政策10
2.2.3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项供给政策11
2.2.4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项国际竞争政策12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效实施的条件12
2.3.1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13
2.3.2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约束条件13
2.3.3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隐含条件16
2.4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工具17
2.4.1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工具17
2.4.2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辅助工具18
2.5 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间的关系19
2.5.1 产业政策的概念、本质和作用19
2.5.2 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结合与协调20
2.5.3 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间的关系20
第3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及其体系21
3.1 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的演变21
3.1.1 重商主义的观点21
3.1.2 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与自由贸易政策22
3.1.3 幼稚工业保护论23
3.1.4 凯恩斯主义保护论24
3.1.5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24
3.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25
3.2.1 利润转移理论25
3.2.2 外部经济理论40
3.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新发展45
3.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49
3.3.1 集团利益需求与战略性贸易政策50
3.3.2 决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50
3.3.3 代表性的内生分析模型及其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意义52
第4章 美国贸易政策的历史演进54
4.1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的自由贸易政策54
4.1.1 美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54
4.1.2 自由贸易政策的内容55
4.2 20世纪70年代的过渡贸易政策57
4.2.1 推动美国贸易政策转变的因素57
4.2.2 自由贸易向公平贸易的过渡59
4.3 20世纪80年代的公平贸易政策60
4.3.1 微型单边主义61
4.3.2 管理贸易61
4.3.3 国会行动主义62
4.4 20世纪90年代的战略性贸易政策62
4.4.1 国家出口战略63
4.4.2 公平贸易政策66
4.5 新世纪布什政府的贸易政策66
4.5.1 “竞争性自由化”战略67
4.5.2 贸易管理政策68
4.5.3 国内的单边保护政策68
4.6 奥巴马执政之后的美国贸易政策69
4.6.1 “自由主义”色彩的单边出口支持政策70
4.6.2 公平主义的保护政策71
4.6.3 以”亚太战略”为核心的区域贸易协定72
4.7 对美国贸易政策的评价72
第5章 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征分析——与日本的比较74
5.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概述74
5.1.1 第一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战后初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74
5.1.2 第二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20世纪70—90年代)77
5.2 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征—与日本的比较79
5.2.1 美日战略性贸易政策特征上的相似之处79
5.2.2 美日战略性贸易政策特征上的差异87
第6章 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基于国家的视角88
6.1 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88
6.1.1 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渊源88
6.1.2 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90
6.2 克林顿政府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绩效91
6.2.1 推动了经济增长92
6.2.2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93
6.2.3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99
6.2.4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科技实力100
6.2.5 海外直接投资对美国出口的促进作用103
6.3 新世纪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绩效105
6.3.1 促进了经济增长106
6.3.2 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升级107
6.3.3 对外贸易出口市场愈加多元化110
6.3.4 美国跨国公司对出口的促进作用113
6.4 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绩效的计量分析114
6.4.1 样本数据的处理与分析114
6.4.2 计量模型的设计及检验114
6.4.3 实证结果分析119
第7章 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基于产业的视角120
7.1 基于产业视角的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Ⅰ—汽车工业120
7.1.1 美国汽车工业的战略特征120
7.1.2 美国汽车工业的市场结构122
7.1.3 对汽车工业的保护和扶持政策125
7.1.4 美国政府对汽车工业进行战略扶持的绩效分析126
7.2 基于产业视角的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Ⅱ——钢铁业129
7.2.1 美国政府对钢铁业实施的保护措施129
7.2.2 美国对钢铁业实施战略保护的福利效应分析131
7.2.3 战略保护政策下的美国钢铁业调整132
7.3 基于产业视角的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Ⅲ——半导体产业135
7.3.1 半导体产业的地位及战略特征135
7.3.2 美国政府的战略扶持与保护措施137
7.3.3 日美半导体产业竞争的效果及原因分析138
7.4 基于产业视角的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Ⅳ——民航工业139
7.4.1 民航工业的战略特征139
7.4.2 美国政府对民航工业的战略补贴141
7.4.3 美欧民航工业R&D(研究与开发)补贴的博弈分析142
7.5 基于产业视角的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V——信息产业145
7.5.1 美国政府对信息产业实施的战略扶持措施145
7.5.2 战略性贸易政策对美国信息产业的重要影响146
7.6 基于产业视角的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V——农业146
7.6.1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美国农业的应用148
7.6.2 农产品出口的绩效分析151
7.7 基于产业视角的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V——服务业153
7.7.1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153
7.7.2 美国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154
7.7.3 绩效分析155
第8章 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基于企业的视角160
8.1 贸易壁垒(贸易政策)及其变动下的企业行为160
8.1.1 企业行为与企业竞争力160
8.1.2 贸易壁垒(贸易政策)及其变动下的企业行为161
8.2 基于企业视角的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Ⅰ——企业自主研发162
8.2.1 战略性补贴的微观影响162
8.2.2 美国政府激励企业研发与创新的措施163
8.2.3 美国企业的研发行为与绩效167
8.3 基于企业视角的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Ⅱ——企业并购172
8.3.1 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的并购浪潮173
8.3.2 战略性贸易政策深刻影响了美国企业并购174
第9章 对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总体评价176
9.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是三位一体的176
9.2 注重全面性与差异性的统一177
9.3 重视科技进步,尽可能避免贸易纠纷177
9.4 将关键产业作为实施对象177
9.5 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前瞻性178
9.6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工具呈现多样性178
9.7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179
第10章 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建议181
10.1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181
10.1.1 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较低181
10.1.2 对外贸易的微观结构失调187
10.1.3 贸易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的188
10.2 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础条件分析189
10.2.1 市场结构对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影响189
10.2.2 经济体制对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影响192
10.3 对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建议193
10.3.1 在WTO框架下,注重多种政策的灵活运用193
10.3.2 选择适当的行业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194
10.3.3 要避免利益集团的控制195
10.3.4 重视科技进步与企业创新195
10.3.5 要注重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整体性196
10.3.6 实施更积极的出口鼓励政策196
10.3.7 注重政策应用的连续性和长期性197
附录198
参考文献213
后记224
论文摘要226
ABSTRACT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