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思潮发展与嬗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满新颖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964709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191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歌剧-理论研究-中国;音乐剧-理论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思潮发展与嬗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丛书总序1
本书序言1
第一章 重叠的印象:清末民初的歌剧理论与思潮(1900—1919)2
第一节 西方人对中国戏曲的初识与西方歌剧对国人的触动2
一、在华传教士和西方汉学家最先把中国戏曲当成“话剧”2
二、陈季同最先把中国戏曲作为“歌剧”向西方传播5
三、西方歌剧对清末民众的触动与启示10
四、中西戏剧主题的差异及其人权平等意识的萌发15
第二节 日本的直接影响17
一、“西乐东渐”与“西剧东输”17
二、梁启超:新剧、新音乐到学校剧的来源与影响22
三、春柳社的“新乐剧”梦29
第三节 新剧与新音乐对歌剧的观照35
一、“新剧”派与“学堂乐歌”派对歌剧的初识35
二、文学家、话剧家的歌剧观与“新剧加唱”39
三、曾志忞改良戏曲以成中国歌剧观念的提出43
第二章 两极中的纠结:新文化运动中的歌剧理论与思潮(1919—1931)52
第一节 文学家眼中的“歌剧”与“乐剧”52
一、废“旧歌剧”,创“新歌剧”52
二、从放逐歌剧到“国剧”实践——话剧家们的歌剧观54
第二节 黎锦晖、王光祈和张若谷的歌剧观念61
一、黎锦晖儿童歌舞剧61
二、王光祈歌剧观的来龙去脉71
三、张若谷的歌剧观86
第三节 “国剧运动”中的歌剧与改良戏曲以成歌剧的实践99
一、“国剧运动”的构想及其幻灭99
二、以刘半农为代表的“中国歌剧”观102
三、王泊生的歌剧观念及其实践106
四、欧阳予倩的“新歌剧”观念及其实践117
第三章 火中凤凰:抗战中到新中国成立前歌剧音乐剧理论与思潮的多元化(1931—1949)125
第一节 “新音乐”与“新歌剧”125
一、田汉的歌剧观:在实践中不断自省125
二、从张曙的《王昭君》到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130
三、陈洪的歌剧观131
四、三种古代题材音乐剧的不同走向134
五、探寻严肃歌剧引发的争鸣:黄源洛的歌剧《秋子》150
六、焦菊隐的歌剧观157
第二节 传统音乐与“新歌剧”164
一、“中国气派”:延安整风前的歌剧创作倾向164
二、整风后的转向:歌剧形式生活化169
三、普及后的提高:向着民族歌剧形式前进174
第四章 三条道与“新歌剧”之争: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歌剧理论与思潮(1949—1966)183
第一节 两次“新歌剧”之争183
一、1957年“新歌剧”座谈会与“反右”斗争183
二、创作“新歌剧”与戏改的矛盾188
三、“新歌剧”创作借鉴西方歌剧的问题191
四、1961—1962年《文汇报》组织的两次歌剧座谈会203
五、历史成就和价值206
第二节 严肃歌剧在中西结合上的实践与批评220
一、梁寒光等人的探索:歌剧《王贵与李香香》和《长征》220
二、从歌剧《草原之歌》的探索到歌剧《望夫云》226
三、《阿依古丽》与歌剧《南海长城》235
第三节 以《白毛女》为指向的民族歌剧创作与批评241
一、从《小二黑结婚》、《刘胡兰》到《红霞》的各种戏曲化歌剧探索241
二、从《洪湖赤卫队》、《红珊瑚》到《江姐》250
第四节 歌舞剧《刘三姐》的有益探索与历史反思266
一、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266
二、艺术成就和特色267
三、围绕《刘三姐》的不同声音269
第五章 苟延残喘:“文革”10年中的歌剧理论与思潮(1966—1976)274
第一节 民族歌剧认识的极端化274
一、“歌剧取消主义”:“国剧”意识在样板戏中复现274
二、“礼失求诸野”:歌剧的边缘生存的法则和窘境280
第二节 歌剧与政治283
第六章 劫后生死恋:新时期歌剧音乐剧理论与思潮(1976—2000)291
第一节 从跌倒处爬起291
一、梦醒后的踯躅:从《星光啊星光》到《琵琶行》291
二、人物转变与形式转型:从《护花神》到《第一百个新娘》294
三、歌剧美学观念的转变:从《伤逝》到《深宫欲海》296
四、金湘的严肃歌剧创作及其“歌剧思维说”302
五、世纪末最后10年的歌剧思潮305
第二节 中国音乐剧的乘势崛起309
一、由音乐剧引发的理论话题:从“小草现象”到“沈话现象”309
二、音乐剧创作中透出的审美意识312
第三节 焦杰、刘诗嵘和居其宏等人的中国歌剧和音乐剧理念315
一、焦杰的歌剧美学观及音乐剧理论315
二、刘诗嵘的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观323
三、居其宏的中国歌剧音乐剧观(1980—2000)328
四、沈承宙等人的中国音乐剧发展观及其探索343
五、小结346
第四节 理论研究与思潮中的焦点351
一、“一元化”与“多元化”争鸣351
二、本体论和方法论研究热354
三、跨世纪之争:由引入音乐剧而引发的歌剧音乐剧论辩356
四、小结374
第七章 机遇与挑战:新世纪10年中的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与思潮(2000—2010)378
第一节 经济转型与歌剧音乐剧观念的转变378
第二节 四种主要歌剧音乐剧体裁在创作上的偏重380
一、民族歌剧的生命力及其弱点380
二、先锋歌剧的创作观及其境遇381
三、严肃歌剧的创作观383
四、音乐剧:描红、复制与原创的矛盾384
第三节 歌剧音乐剧题材、形式问题的凸显与人文关怀389
一、现实题材问题的凸显389
二、音乐戏剧意识与当代意识的增强390
三、人文关怀乃戏剧精神之本393
第四节 对当下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问题的思考397
一、软实力:歌剧音乐剧的“中国形象”建构397
二、“创建中国歌剧学派”的争鸣398
三、症候式分析:当代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问题的反省式批评403
四、旧时阴影:新世纪中国歌剧的“土洋”之争406
五、音乐剧“解放”歌剧论407
六、“危”中求“机”:反周期及其“口红效应”策略409
结语413
一、历史的经验与教训413
二、当下的策略418
参考文献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