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与无 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 凤凰文库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物与无 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 凤凰文库](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5056579.jpg)
- 刘森林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721410354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3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物与无 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 凤凰文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作者的话1
导言 为什么要关注虚无主义与物化问题?1
一、虚无主义:贯穿于自德国古典哲学至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2
二、虚无主义:哲学话语背后的文化质疑与文化追求8
三、虚无主义:从德国、俄国到中国15
四、物化与虚无23
第一部分 物与意义:虚无主义的意蕴29
第一章 虚无主义:语境与意蕴31
一、三个语境、四个类别31
二、第四类虚无主义:尼采虚无主义的再解释37
三、虚无主义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命运的“虚无”43
四、小结53
第二章 以存在替代价值: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分析58
一、存在者作为无:对价值之思的批评60
二、存在作为无64
三、无:从“畏”之启示到“死”之启示69
四、多义的“无”77
五、结论85
第三章 物与意义:虚无主义意蕴中隐含着的两个世界91
一、虚无主义的现代诞生:主体性哲学中蕴含着虚无主义的种子92
二、现代“物”的发生:主体性97
三、物世界对意义世界的奠基:乌托邦的现实化101
四、“物质的反叛”:物世界的延展及其与人的世界的关系106
五、物的世界衍生何种虚无:兼论虚无主义的层次112
第四章 马克思与屠格涅夫:谁来判定虚无主义?118
一、屠格涅夫:贵族气息面向“新人”资产阶级120
二、虚无主义:阶级论的与文明论的129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与虚无主义137
第五章 虚无主义与马克思的两种关联139
一、马克思与灵知主义的关联140
二、内在性、形而上维度的保留与虚无主义的遏制145
第六章 “无”的虚化与实化: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评153
一、引言153
二、问题的提出156
三、施蒂纳的路向159
四、马克思的批评之一:小资产阶级自我的表达,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163
五、普遍性的另一维度:超验理想性169
六、“现实的人”与价值内在性171
七、“无”之“虚”与“实”:施蒂纳的意义与马克思的改造177
第七章 资本与虚无:虚无主义的塑造与超越184
一、资本消解神圣:从主体性到上帝之死184
二、物的眩晕:经验神圣的虚无化194
三、无产阶级与虚无主义199
四、四个结论202
第八章 实践、辩证法与虚无主义210
一、浪漫派、费尔巴哈、施蒂纳的思想实验211
二、拒斥上帝,维持辩证法216
三、辩证法与虚无主义223
四、结论:实践、辩证法与虚无主义的遏制228
第三部分 物化、虚无与形上学重建231
第九章 “物”的意蕴: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分析233
一、物自身的逐渐丧失:从主体性到社会性的不断彰显233
二、作为特殊“物”的身体:如何看待重视身体的费尔巴哈与重视社会的马克思?237
三、“物”的社会性秘密245
四、物象化:对物的关注对准物背后的社会性奥秘251
五、物象化之后:符号化与社会分化255
第十章 物象化与物化:马克思物化逻辑的再思考259
一、引言260
二、“物化”:从泛论到细分262
三、区分“物象化”与“物化”的三种立场266
四、“物象化”与“物化”的根本区别:反思与未反思271
五、物象化的第一种含义:人被物纠缠住,个性的丧失275
六、物象化的第二种含义:促进效率,促进主体的实现281
七、物象化社会关系的评价287
八、对马克思的双向推延:韦伯与卢卡奇290
九、简要结论298
第十一章 从物化到虚无:关联与重思301
一、事化、物象化是切入问题之关键302
二、物化、事化:从技术、制度到认知方式306
三、从着眼于具体的在到追问“无”313
第十二章 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文明论意义上的思考320
一、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321
二、重新理解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324
三、从文明论的角度来看待西方意义上的形而上学330
四、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复兴来建构一种中国化的新形而上学335
五、与中华文明相适应的“形而上学”338
六、中国化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343
主要参考文献347
后记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