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字读物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数字读物论
  • 余效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3626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04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数字技术-应用-传播媒介-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数字读物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数字读物概述1

第一章 关于名字的分歧1

第一节 新媒体与现代媒体名称的局限1

一 关于名称出现时间的理解1

二 关于传播信息方式的区别6

三 关于传播信息功能的分化13

第二节 明确新概念的意义14

一 数字读物的新概念体现了观察媒体的新角度14

二 数字读物的新概念提供了研究媒体的新思路18

三 数字读物的新概念开辟了思考媒体发展的新视野25

第二章 媒介的时代划分33

第一节 媒介时代划分的要素33

第二节 数字读物带来的时代文化37

一 人们也许没有留心,人类采集信息其实就是从影像开始的37

二 人类已经适应甚至习惯了用文字符号记录信息的方式39

三 新时代的开始,就是一个刚刚启蒙、萌发的阶段40

四 记录信息的方式影响着一个文化的发展走向42

五 我们人类感官的需要,永远是数字化DV技术要改进的方向45

第二篇 数字读物的几个关键文本概念49

第三章 思辨阐述类文字文本49

第一节 词语使用在网络上、手机上出现了新的变化49

一 词语本来是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区别50

二 网络微博出现了词语更大的使用环境的变化50

三 书面语中的词语分类出现了新的分化51

第二节 语句在网络环境下变化比较明显51

一 语句形式的多样简明化51

二 语句内容的随意新奇性52

第三节 段落是语句的组合使用单元53

一 长短的限制开始出现53

二 多种因素导致段落长短原因也呈多样化53

三 阅读效果、交流效率是最终评判标准的依据54

第四节 文章结构54

一 阅读环境的变化是开放的,目前无法预料阅读行为的发展54

二 追求阅读效率可能成为重要观察点55

三 视频的加入将产生全新的文章结构方式56

第五节 篇章构成56

一 传统读物的篇章秩序规则在网络上被视为无的放矢的规范56

二 网络上还看不到人们对篇章专业特色的追逐57

三 传统读物的数字化肯定不是网络发展的唯一未来57

第六节 册卷关系58

一 平面媒体册卷信息规模无可替代吗?58

二 数字读物的搜索、处理、存储、发布等功能不能发挥别的作用?59

三 历史上平面静态的传播工具是在官方社会政治文化体制中应用发展出册卷的59

第四章 动态描述类记录文本(音视频)63

第一节 零星使用的视频记录片段文本和专业编辑构成的演绎文本有很大的区别63

一 百姓使用的音视频记录文本是近年来随着手机录音摄像迅速发展起来的事物63

二 电影事业的虚构故事演绎文本属于艺术创作范畴64

三 西方国家已经实现了平民摄制电影的消费方式65

第二节 常用的动态描述记录文本的几个角度66

一 摄像者记录角度66

二 情节逻辑角度66

三 理念概念角度67

第三节 媒体资源建设和管理应该成为社会各阶层需要关注的现象68

第五章 静态展示类显现文本72

第一节 前景、后景关系72

第二节 天地、左右与内外77

第三节 相对垂直78

第四节 纵深感变化80

第五节 主题图片库84

第六章 混媒及互动效果86

第一节 数字读物的采集和对比功能89

一 数字读物提供了探索和即时反馈的崭新学习环境90

二 数字读物展开了知识生产的新窗口,更多人发现了自己宏观观察和文字叙述的能力91

三 数字读物提高了人群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本身更新的集体能力93

四 数字读物促进社会提供体例规范、内容标准、合格认定、发表确认、责权细则等法规95

第二节 数字读物的信息分类和存储功能96

一 数字读物改变了知识储存的社会机制,图书馆变成了图书云98

二 数字读物改变了知识存取方式,提高了公众阅读学习效率,学校变成了云学校99

三 数字读物改变了公众获取知识的效率,学习变成了随时随地的“呼风唤雨”100

四 云计算将分化出数字读物的虚拟公共空间和虚拟私人空间101

第三节 数字读物的加工和传输功能102

一 数字读物改变了信息形成通道的社会结构102

二 数字读物冲击了传统的信息渠道104

三 数字读物冲击了信息认证的传统权威体制105

第四节 数字读物的显现和发布功能106

一 数字读物改变了社会话语权的分布,更多来自民间的声音,从而提高了帕累托效率,提供了让更多人满意的社会机制106

二 数字读物改变了舆论形成的传播动力结构,更多倾向于公众对正义的理解108

三 数字读物改变了公众知识权威的心理地位格局,更多人乐于坚持发表自己的观点109

四 数字读物的各种操作形式及其所带来的法律问题110

第三篇 数字读物编著体例123

第七章 概念辨析123

第一节 网络教学应用是数字读物当前的最大需求方向123

一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传统教材的体例)123

二 我国网络、数字化教材应用现状带来的启发133

第二节 网络教学需要教材体例的改革138

一 网络教学的互动性变化决定了教材体例的发展138

二 传输和存储手段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是网络教材体例出现的基础141

三 网络教材体例将从各种现有网络化、数字化的媒体中寻找并归纳142

第三节 怎样理解数字读物编著体例146

一 什么是数字读物编著体例146

二 产生的原因146

三 网络数字读物的知识模块化147

四 网络数字化教材的教学练习测试考核一体化148

五 如何实现网络教学的互动是数字读物和传统读物的功能性区别148

第八章 形式简述151

第一节 助讲型154

一 特点与功能156

二 共性与区别161

三 教案与脚本165

四 BBS、NETMEETING和电子邮件166

第二节 助学型167

一 共同的特点与功能168

二 助学型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共性与区别177

三 教案与脚本179

四 教案例释184

第三节 测试型184

一 特点与功能185

二 测试型读物与传统教材读物的共性与区别189

三 教案与脚本192

四 教案例释193

第四节 实验工具型194

一 特点与功能196

二 共性与区别200

三 教案与脚本201

四 教案例释203

第五节 游戏型204

一 特点与功能205

二 共性与区别207

第九章 媒介分类210

第一节 电子讲义210

一 基本功能210

二 制作过程212

三 注意事项212

第二节 电子图书213

一 基本功能214

二 主要形式214

三 制作过程215

四 注意事项215

第三节 视频课件217

一 基本功能217

二 主要形式218

三 注意事项218

第四节 光盘课件218

一 音乐唱片到光盘的演变218

二 光盘工业标准的发展219

三 数字技术如今又带来了新的载体形式221

第五节 网络课件222

一 关于网页制作主要形式222

二 网页制作需要学习其他有关知识224

三 网页课件实际是一种理论上存在的课件225

第十章 网络教学辅助资料228

第四篇 数字读物的影响231

第十一章 数字读物和企业经济活动231

第一节 数字读物与广告232

一 多媒体混合互动效果的广告形式将打破传统广告行业格局232

二 混合互动媒体效果基础性研究急需推进233

三 数字读物对广告业发展的贡献可能主要来源于教育产业链的发展234

第二节 数字读物与CIS236

一 网络活动的匿名性使虚拟空间真假难辨,诚信体系行程复杂,前景堪忧237

二 起步门槛低会使竞争愈加激烈,产业链的形成格外关键238

三 虚拟空间的形象数据表现的可操控性令网络环境法制建设压力陡增241

第三节 数字读物与营销243

一 虚拟商业其实也还是商业243

二 虚拟商业风险来自数字技术本身244

三 验收结算是必须的一个交易安全闭环245

第四节 数字读物与ERP管理(资金、信息、技术、控制)246

一 这是一种管理新文化247

二 这是一种团队学习的管理模式248

三 企业的管理经营活动被放大到超出了传统物理局限的空间249

第十二章 数字读物和政务及组织251

第一节 信息采集251

一 信息搜集的类型进入了更全面的时代252

二 信息采集有了更全面的种类253

三 信息采集有了更多的矛盾需要处理254

第二节 信息整理255

一 信息整理是全方位、多媒体、渗透性的过程256

二 信息整理是文件管理的基础257

三 信息整理是围绕管理的实质发挥效能的257

第三节 信息使用258

一 社会组织被压缩成扁平形状,因为信息有了完整、高效、多种维度的传递方式258

二 多媒体信息逐渐成为主要信息形式259

三 会议与会务或许是影响带来变动最初的焦点260

第十三章 数字读物与教育262

第一节 数字读物与数字化学校262

一 是否理解公众学习效果反馈模式这个概念是关键262

二 只有数字读物可以令社会各界启动终身教育,从各个年龄段推动远程教育,教育资源问题才能得到缓解264

三 教育的发展势必从方向上出现渐变,尤其中小学教育,精英教育势必转变为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265

第二节 关于数字化教材266

一 版权规范的部分266

二 教师酝酿试用的部分267

三 学生练习的部分268

四 学校管理的部分269

第三节 数字化教师270

一 各级、各类教学辅导的特色产品将成为教学课件的第一主力军271

二 各级、各类教学课件生产组织将成为教育产业中最重要的基地企业272

三 教学软件策划将成为教育产业链上推动发展的标志性工序272

第四节 数字化教室273

第五节 数字化教学管理274

一 教育技术管理买际是无法存在的工作274

二 数字教学则必须保证教育技术人员在价值链中的地位275

三 教育技术管理在网络学校几乎就是教学管理本身276

第十四章 数字读物与其他文化消费278

第一节 电子读物278

一 电子读物关键的开发要点是利用学习效果即时、瞬时反馈模式278

二 产业链的建设将决定这种产品的发展速度279

三 教育的真正改革,恐怕要靠电子读物的诞生来驱动和展开了280

第二节 手机电影281

一 落后的产业文化导致了落后的产业链状态281

二 手机电影可能是微电影的主要战场282

三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可能是解决微电影发展的唯一高效体制285

第五篇 数字读物的发展生理局限和发展方向289

第十五章 数字读物发展的生理局限289

第一节 人类需要数字读物的功能只是保证视听、显现、互动(操控)290

第二节 数字读物单方向发展的原因292

第十六章 数字读物的发展方向295

第一节 数字读物各国发展的文化瓶颈295

第二节 数字读物的研究体制296

参考文献298

后记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