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隋唐五代经学学术编年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隋唐五代经学学术编年 上
  • 孔德凌,张巍,俞林波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凤凰出版社
  • ISBN:978755062118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经学-学术研究-中国-隋唐时代;经学-学术研究-中国-五代十国时期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隋唐五代经学学术编年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编纂凡例1

前言1

隋代经学学术编年3

文帝开皇元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 辛丑(581)3

二月,隋朝建立3

颜师古生4

文帝倡佛事4

隋初,文帝崇道教6

萧该拜国子博士于此年,后不久撰《文选音》、《汉书音义》、《范汉音》7

时有杨伯丑、临孝恭、刘祐,以阴阳术数知名8

王隆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9

文帝开皇二年(陈宣帝太建十四年)壬寅(582)9

十二月,文帝赐国子生经明者束帛9

文帝诏议正乐,积年不定10

文帝开皇三年(陈后主至德元年) 癸卯(583)11

四月,文帝诏天下“劝学行礼”11

牛弘表请搜访民间所藏异本书13

刘炫造伪书16

牛弘等修撰《五礼》18

牛弘请依古制修立明堂,不准18

沈重卒,撰《毛诗义疏》、《周官礼义疏》、《礼记义疏》等19

隋文帝迁都,造道观,曰玄坛,度道士20

文帝开皇四年(陈后主至德二年) 甲辰(584)21

《四部目录》撰成21

王通约生于此年22

文帝开皇五年(陈后主至德三年) 乙巳(585)23

四月,文帝征马光等六人,时称“六儒”23

文帝开皇六年(陈后主至德四年) 丙午(586)24

刘焯、刘炫考定《石经》24

文帝开皇七年(陈后主祯明元年) 丁未(587)24

正月,废九品中正制,是为中国科举制之雏形24

文帝开皇八年 戊申(588)26

李士谦卒,曾论三教优劣26

文帝开皇九年(陈后主祯明三年) 己酉(589)28

四月,文帝诏偃武修文,倡导天下习儒典28

十二月,牛弘等议乐29

沈德威此年入隋,官至秦王府主簿30

王元规为秦王府东閤祭酒,卒于此年后不久,作《续春秋左氏经传义略》等30

《颜氏家训》约撰于此年前后31

文帝开皇十一年 辛亥(591)34

辛彦之卒,撰有《五经异义》、《新礼》等34

颜之推约卒于此年36

文帝开皇十三年 癸丑(593)36

文帝令私家不得藏纬候图谶36

诏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36

议立明堂37

文帝开皇十四年 甲寅(594)38

三月,乐定并撰歌辞三十首38

令牛弘等创定仪注39

明克让卒,撰有《孝经义疏》、《古今帝代记》、《续名僧记》等40

授王劭著作佐郎40

王劭撰成《皇隋灵感志》,奏上41

辛德源与王劭同修国史,于务隙撰《集注春秋三传》42

文帝开皇十七年 丁巳(597)42

许善心除秘书丞,制《七林》42

文帝开皇十八年 戊午(598)43

十二月,李世民生43

文帝开皇十九年 己未(599)43

九月,牛弘为吏部尚书43

徐孝克卒,撰有《孝经讲疏》、《论语讲疏文句义》44

文帝开皇二十年 庚申(600)44

何妥卒于此年前不久,撰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44

文帝晚年佞佛道鬼神日甚46

文帝仁寿元年 辛酉(601)46

陆法言等撰《切韵》46

六月,文帝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学50

文帝仁寿二年 壬戌(602)52

十月,文帝诏撰定《五礼》52

牛弘定仪注53

文帝仁寿三年 癸亥(603)53

王通西游,献《太平十二策》53

文帝仁寿四年 甲子(604)55

刘焯造《皇极历》55

隋代著名经学家张文诩,此年前后策杖而归55

房晖远卒于仁寿年间56

炀帝大业元年 乙丑(605)57

七月,炀帝诏重开庠序,精研学术57

授徐文远国子博士、包恺太学博士,授褚徽、鲁世达、陆德明为学官58

(一)徐文远59

(二)鲁世达59

(三)褚辉60

(四)陆德明60

(五)顾彪60

(六)张冲61

(七)王孝籍61

禁图谶,并尽焚与谶纬相涉之书62

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之创立63

《北堂书钞》约撰于此年66

萧吉卒于此年后不久,曾撰有《五行大义》68

隋代“汉书学”之兴69

孔颖达举明经高第于此后不久70

炀帝大业二年 丙寅(606)70

王劭卒于此年前后,著有《齐书》、《隋书》等70

六月,《长洲玉镜》撰成72

制百官不得计考增级72

炀帝大业三年 丁卯(607)72

增设十科举人72

炀帝大业四年 戊辰(608)73

立孔子后为绍圣侯73

刘焯卒,撰有《尚书义疏》等73

炀帝大业六年 庚午(610)76

十二月,牛弘卒,撰有《隋朝仪礼》76

炀帝大业七年 辛未(611)78

此年前后,炀帝将改置宗庙,褚亮依礼论之78

大业年间,包恺为国子助教79

炀帝大业八年 壬申(612)80

此年前后,曹宪撰《博雅》80

炀帝大业十三年(恭帝义宁元年) 丁丑(617)82

五月,王通卒,著有《文中子》等82

(附)王通撰《中说》、《元经》86

刘炫约卒于此年,著有《论语述议》、《春秋攻昧》、《毛诗述议》等92

恭帝义宁二年(大业十四年) 戊寅(618)95

三月,许善心卒95

(一)《易》类97

(二)《书》类98

(三)《诗》类99

(四)“三礼”类100

(五)“三传”类101

(六)《孝经》类102

(七)《论语》类103

(八)《尔雅》类104

大业中,道士以术进者甚众104

隋代佛经105

唐代前期经学学术编年109

高祖武德元年 戊寅(618)109

五月,高祖诏置国子、太学、四门生109

六月,李世民拜尚书令、封秦王109

此年后不久盖文懿为国子助教110

高祖武德二年 己卯(619)110

四月,温大雅为黄门侍郎,其《大唐创业起居注》约撰成于此年前后110

六月,高祖诏“兴化崇儒”,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113

高祖武德四年 辛巳(621)114

唐代科举始于此年114

十月,李世民开文学馆,立十八学士116

授朱子奢国子助教118

高祖武德五年 壬午(622)118

令狐德棻建议购募天下遗书118

十二月,下诏修魏、齐、周、隋、梁、陈六代史,不就119

佛僧法琳著《破邪论》以驳傅奕神灭之说,虞世南为之序120

高祖武德六年 癸未(623)121

徐文远发《春秋》题,诸儒皆莫能屈121

高祖武德七年 甲申(624)122

二月,高祖下诏叙用明经者,并诏州县及乡置小学122

二月,高祖幸国学释奠,命三教学者讲论,以周公为先圣122

七月,史孝谦二子年幼,通《孝经》,优诏奖之,为唐童子科之所由始124

九月,《艺文类聚》撰成125

薛收卒128

傅奕上疏斥除佛教129

高祖定职官131

下兴学诏132

徐文远卒于此年后不久,撰有《左传音》、《左传义疏》132

高祖武德八年 乙酉(625)133

高祖驾幸国学释奠,论三教先后133

高祖武德九年 丙戌(626)134

傅奕七次上疏请除佛法,高祖以其疏付群臣杂议134

三月,高祖李渊诏“寺留三所,京置千僧”,其余“放还桑梓”135

下诏遏制佛、道恶性膨胀,事不行136

八月,唐太宗李世民即位138

九月,置弘文馆138

十二月,太宗召见傅奕问佛教之事139

十二月,诏立孔子后人孔德纶为褒圣侯,虞世南撰《孔子庙堂碑》140

太宗贞观元年 丁亥(627)141

正月,太宗接受魏徵等人的偃武修文建议,从“武功”向“文治”转变141

唐太宗开始推行儒家“仁”的施政方针142

十二月,太宗以神仙为虚妄,并告诫侍臣以秦皇、汉武求仙事为戒143

拜李百药中书舍人,诏修《五礼》144

阴弘道、李淳风驳傅仁均历144

阴弘道的经学著作144

此年后不久拜曹宪为朝散大夫145

太宗贞观二年 戊子(628)146

九月,王珪陈述经术之重要性146

十二月,太宗诏停周公为先圣,升孔子为先圣,始立孔子庙于国学147

太宗谓侍臣应以梁武好佛老而亡国为鉴戒149

太宗贞观三年 己丑(629)150

正月,岑文本献《藉田颂》以美太宗150

孔颖达论藉田礼150

孔颖达解《论语》151

闰十二月,唐太宗别置史馆于禁中151

太宗复敕修撰《五代史》153

太宗贞观四年 庚寅(630)154

陆德明卒,撰有《经典释文》等154

太宗令颜师古考定《五经》162

太宗令州、县学皆立孔子庙163

太宗贞观五年 辛卯(631)163

九月,魏徵撰《群书治要》163

李百药讽太子165

孔颖达、魏徵等论明堂制度166

成玄英加号西华法师168

太宗贞观六年 壬辰(632)168

七月,太宗诏行乡饮之礼168

孔颖达除国子司业169

太宗罢周公祠,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子为先师169

拜王恭太学博士、授司马才章国子助教170

赐令狐德棻爵彭阳男170

此年始,太宗数幸国学171

太宗贞观七年 癸巳(633)171

正月,制《破陈乐舞图》,后更名《七德》之舞171

唐廷就战乱之后施行文德“教化”事发生争论172

拜颜师古秘书少监,校定《五经》颁行天下173

李治初授《孝经》于著作郎萧德言174

太宗命孔颖达与诸儒撰《五经正义》174

太宗贞观八年 甲午(634)175

三月诏进士试读经史175

太宗贞观九年 乙未(635)175

明经兼习《周礼》并《仪礼》者于本色量减一选175

七月,朱子奢请准礼立七庙175

颜师古论寝庙之礼176

太宗贞观十年 丙申(636)177

正月,《隋书》、《梁书》等五代史成177

《梁书》178

《陈书》180

《北齐书》180

《周书》181

《隋书》成183

加李百药散骑常侍185

慧净在佛道论辩时占据上风185

太宗贞观十一年 丁酉(637)186

正月,姚思廉卒186

始详载制举科目187

二月,太宗再次申明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先,引起佛、道之争187

七月,太宗于亳州修老君庙,于兖州修孔子庙189

修《贞观礼》毕,是年进上189

孔颖达、颜师古、令狐德棻、李百药因撰《五礼》进爵为子193

始议封禅礼193

太宗贞观十二年 戊戌(638)194

正月,修《氏族志》194

拜孔颖达国子祭酒196

虞世南卒,曾撰《北堂书钞》、《帝王略论》196

孔颖达撰《五经义疏》初成197

贞观年间,于志宁撰《谏苑》、孔颖达作《孝经义疏》进谏太子李承乾198

太宗贞观十三年 己亥(639)199

十一月,李袭誉撰《忠孝图》199

太宗诏儒、释、道学者入弘文殿论三教关系199

傅奕卒200

太宗贞观十四年 庚子(640)202

三月,幸国子监,命孔颖达讲《孝经》202

五月,魏徵撰《类礼》203

魏徵、令狐德棻论丧礼204

太宗诏崇奖梁、周、陈、隋硕儒,引擢其子孙见在者205

太宗贞观十五年 辛丑(641)206

正月,魏王李泰上《括地志》206

四月,太宗下诏详定有事泰山之仪制208

十月,《文思博要》成208

欧阳询卒209

朱子奢卒209

吕才等刊正《阴阳书》210

颜师古奉太子承乾之命注《汉书》成211

太宗贞观十六年 壬寅(642)212

四月,太宗赞美《经典音义》212

五月,太宗幸弘福寺为穆太后追福,再申道先佛后之意213

十月,王玄度上书,请废旧注。崔仁师奏请罢之,诏准奏,迁给事中214

太宗诸侍臣议当今国家何事最急214

褚亮进爵为侯215

孔颖达奉敕复审《五经正义》215

杨士勋约活动于此时,撰有《春秋榖梁传注疏》215

太宗贞观十七年 癸卯(643)217

正月,魏徵卒217

五月,颜师古建议设明堂制度221

七月,撰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221

太宗贞观十八年 甲辰(644)222

诸州所举孝廉不能答太宗、皇太子问222

令狐德棻等改撰《晋书》,书成,除秘书少监223

盖文达卒,盖文懿亦卒于贞观年间223

李袭誉卒于此年后不久,撰有《五经妙言》、《忠孝图》等224

太宗贞观十九年 乙巳(645)225

颜师古卒,注《汉书》及《急就章》225

四月,岑文本卒228

马嘉运卒229

张士衡卒230

李玄植授业于张士衡,撰《三礼音义》231

太宗贞观二十年 丙午(646)231

二月,皇太子于国学释奠231

闰三月,诏修《晋书》231

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丁未(647)234

二月,太宗诏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庙堂234

许敬宗论释奠之礼235

褚亮卒237

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戊申(648)238

正月,太宗撰《帝范》238

孔颖达卒239

李百药卒,撰有《北齐书》244

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己酉(649)245

五月,唐太宗李世民卒245

许叔牙卒,撰有《毛诗纂义》248

高宗永徽元年 庚戌(650)249

五月,《贞观实录》上249

令狐德棻受诏撰定律令249

令狐德棻以《传》讲政道249

薛元超荐任希古等十余人250

任希古注《周易》250

于志宁论婚嫁礼250

谷那律卒于此年后不久,人称“九经库”251

高宗永徽二年 辛亥(651)251

三月,刊正《五经正义》251

奉太宗配祀于明堂252

十二月,赵弘智讲《孝经》252

颜扬庭上其父颜师古所撰《匡谬正俗》八卷252

高宗永徽三年 壬子(652)254

上《留本司行格》254

高宗永徽四年 癸丑(653)255

三月,颁《五经正义》于天下255

《周易正义》261

《尚书正义》264

《毛诗正义》266

《礼记正义》270

《春秋左传正义》273

经学统一,北学并于南学277

令狐德棻进爵为公279

赵弘智卒280

高季辅卒280

十一月,《唐律疏议》编成并进上,遂颁行天下281

高宗永徽五年 甲寅(654)284

萧德言卒284

成玄英约活动于此一时期,著有《老子义疏》、《庄子疏》、《周易流演》等285

高宗永徽六年 乙卯(655)288

贾公彦约活动于此一时期,撰有《周礼义疏》、《仪礼义疏》288

《周礼疏》、《仪礼疏》290

高宗显庆元年 丙辰(656)295

皇太子请于崇贤馆置学士295

五月,《五代史志》撰成并进上295

七月,长孙无忌等修撰武德、贞观两朝史299

十月,许敬宗等修《东殿新书》299

高宗显庆二年 丁巳(657)299

六月,许敬宗请立孔子为先圣299

七月,长孙无忌等褒崇先圣300

高宗显庆三年 戊午(658)301

正月,《永徽五礼》上301

五月,撰《西域图志》302

十月,许敬宗修《文馆词林》成302

高宗显庆四年 己未(659)303

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303

李延寿撰《南史》、《北史》304

《南史》305

《北史》305

《图经》撰成307

长孙无忌卒,撰有《唐律疏义》307

高宗显庆五年 庚申(660)309

萧钧卒于显庆年间,撰有《韵旨》309

高宗龙朔元年(显庆六年) 辛酉(661)309

正月,李善上《注文选》309

六月,许敬宗等撰《累璧》成313

刘知幾生313

王勃从曹元学《周易》314

高宗龙朔二年 壬戌(662)314

正月,东都置国子监丞、四门助教博士等314

高宗龙朔三年 癸亥(663)315

敬播卒315

龙朔年间授刘伯庄崇贤馆学士,撰《续尔雅》、《史记音义》、《汉书音义》等315

唐初《汉书》学之兴316

高宗麟德二年 乙丑(665)317

吕才卒317

李淳风撰《麟德历》318

十月,于志宁卒318

高宗乾封元年 丙寅(666)320

正月,祭宣父,赠太师320

高宗始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320

十月,刊正四部群书321

刘讷言等及第321

张说生321

令狐德棻卒322

高宗乾封二年 丁卯(667)324

祭祀以高祖、太宗并配324

高宗总章元年 戊辰(668)324

二月,赠颜回太子少师,曾参太子少保324

二月,皇太子释奠于国学325

高宗咸亨元年(总章三年) 庚午(670)325

二月,徐齐聃请修齐献公庙325

王义方卒327

李淳风卒,撰有《周易元义》等327

五月,高宗诏诸州营造孔子庙堂及学馆330

高宗咸亨三年 壬申(672)331

八月,许敬宗卒331

邢文伟为太子减膳上书,因此擢拜右史333

高宗上元元年(咸亨五年) 甲戌(674)334

武则天上表请习《道德经》334

武则天建言十二事334

高宗仪凤元年(上元三年) 丙子(676)335

三月,诏令依贞观年礼335

八月,王勃卒,撰有《周易发挥》、《次论语》等,有《王子安集》335

十月,史璨等议祫享于太庙之礼338

十二月,皇太子李贤注《后汉书》339

高宗仪凤二年 丁丑(677)341

贞观、显庆二《礼》行用不废341

高宗仪凤三年 戊寅(678)342

诏《道德经》并为上经,其余经及《论语》依例程342

高宗调露二年(永隆元年) 庚辰(680)342

二月,高宗褒《正典》342

十二月,进注释《五曹》等十部算经343

高宗开耀元年(永隆二年) 辛巳(681)343

皇太子亲行释奠之礼343

高宗永淳元年 壬午(682)344

李鼎祚上《连珠明镜式经》344

高宗永淳二年(弘道元年) 癸未(683)344

二月,薛仁贵卒,撰有《周易新注本义》344

国子司业李行伟等详定封禅仪注3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