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铁驱动的区域同城化与城市空间重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高铁驱动的区域同城化与城市空间重组
  • 王兴平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7178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30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244页
  • 主题词:高速铁路-影响-城市发展-研究-中国;高速铁路-影响-城市规划-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铁驱动的区域同城化与城市空间重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总论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4

1.2 研究概念与范围5

1.2.1 相关概念5

1.2.2 研究对象及其概况7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4

1.3.1 高铁与区域发展的相关研究14

1.3.2 区域同城化相关研究16

1.3.3 相关研究述评17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18

1.4.1 研究方法18

1.4.2 数据来源19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21

1.5.1 研究内容21

1.5.2 研究框架22

2 流动空间视角下高铁走廊空间重组与同城化模式26

2.1 流动空间视角的高铁走廊空间体系26

2.1.1 流动空间的基本概念与内涵26

2.1.2 流动空间对区域空间的重构27

2.1.3 基于高速交通的流动空间结构体系27

2.2 高铁走廊空间重组的主要特征28

2.2.1 扩大的区域通勤圈:居民区域出行的常态化28

2.2.2 流动化的跨城就业:区域空间联系的重组30

2.2.3 高速的区域通勤网:催生新的区域职住组合模式31

2.3 高速走廊三种典型的区域化职住组合模式34

2.3.1 大都市区尺度的“中心城—郊区”职住模式34

2.3.2 都市圈尺度的“中心城市—卫星城市”职住模式36

2.3.3 巨型城市区域尺度的“城市—区域”职住模式41

2.4 中国区域同城化的实践发展45

2.4.1 不同地区同城化的比较45

2.4.2 各类同城化的普遍特征47

3 长三角区域交通与空间演化的历史分析51

3.1 长三角区域交通网络的历史演变51

3.1.1 古代道路交通发展51

3.1.2 近代道路交通发展56

3.1.3 现代道路交通发展58

3.2 高速交通与长三角空间发展59

3.2.1 高速交通驱动时空距离重塑59

3.2.2 高速交通驱动空间结构重构64

3.2.3 高速交通驱动要素流动重组67

4 长三角职住空间关系重组的实证研究94

4.1 长三角就业空间的特征概述94

4.1.1 主要特征分析94

4.1.2 就业空间格局98

4.2 长三角就业空间重组的实证分析101

4.2.1 抽样调查概况101

4.2.2 社会属性特征102

5 沪宁高铁走廊同城化现状与评价113

5.1 沪宁高铁走廊同城化的区域背景113

5.1.1 大交通网络体系加速沪宁高铁走廊时空压缩113

5.1.2 经济全球化驱动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114

5.1.3 区域科学布局和协同发展规划逐步确立114

5.1.4 区域内自发性的城市合作机制日益成熟115

5.2 沪宁高铁走廊同城化的历程回顾115

5.2.1 启动期(1982—1987年)115

5.2.2 停滞期(1988—1989年)116

5.2.3 重启期(1990—1999年)116

5.2.4 加速期(2000年至今)116

5.3 沪宁高铁走廊同城化的现状评估117

5.3.1 时间距离测度117

5.3.2 空间联系测度121

5.3.3 社会联系测度122

5.3.4 同城化效应测度124

5.4 沪宁高铁走廊地区同城化效应的基本判断126

5.4.1 沪宁高铁走廊地区同城化的主要特征126

5.4.2 沪宁高铁走廊地区同城化的主要障碍129

5.4.3 沪宁高铁走廊同城化的动力机制131

6 沪宁高铁走廊的空间重组与同城化策略研究135

6.1 沪宁高铁走廊的发展定位与总体目标135

6.2 沪宁高铁走廊的产业重组135

6.2.1 垂直型产业分工及其影响135

6.2.2 同城化下的多样化产业分工136

6.2.3 沪宁高铁走廊的产业分工重组137

6.3 沪宁高铁走廊的空间重组与优化139

6.3.1 空间重组的特征与结构优化139

6.3.2 空间重组下的区域关系协调140

6.3.3 空间重组下的空间发展共谋141

6.3.4 空间重组下的城乡关系重构142

6.3.5 空间重组下的职住关系优化143

6.4 沪宁高铁走廊综合交通支撑体系优化144

6.4.1 沪宁城际快速交通通道建设144

6.4.2 不同等级城市交通枢纽建设148

6.4.3 信息化与智能化客运体系建设148

6.5 沪宁高铁走廊同城化的非物质支撑体系149

6.5.1 促进教育资源共享149

6.5.2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150

6.5.3 加强文体事业协作150

6.5.4 推进养老事业合作151

6.5.5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152

6.5.6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52

6.6 沪宁高铁走廊地区同城化的城际协调与治理机制建设153

6.6.1 区域协调机制现状评价153

6.6.2 同城化的实施机制建议155

7 宁镇扬同城化发展与空间组织研究157

7.1 宁镇扬同城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157

7.1.1 宁镇扬同城化发展的基础与可行性157

7.1.2 宁镇扬同城化的必要性分析160

7.2 宁镇扬同城化的现状基础161

7.2.1 宁镇扬同城化的历程回顾161

7.2.2 宁镇扬同城化的现状评估162

7.3 宁镇扬同城化的总体发展战略167

7.3.1 宁镇扬同城化发展的总体定位167

7.3.2 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发展的战略路径167

7.4 推进宁镇扬同城化的具体行动168

7.4.1 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同城化168

7.4.2 空间格局同城化169

7.4.3 重点跨界协调示范区的协同建设171

7.4.4 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同城化174

7.4.5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175

7.4.6 区域科技研发合作和构建创新型同城发展区域176

8 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地区的空间利用177

8.1 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地区概况177

8.2 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地区与所在城市的关系178

8.3 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地区功能发展分析181

8.3.1 高铁站点地区功能用地规模182

8.3.2 高铁站点地区功能结构183

8.3.3 高铁站点地区规划功能布局模式185

8.3.4 高铁站点地区功能成长模式187

8.4 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地区空间形态分析188

8.4.1 高铁站点地区的空间开发模式188

8.4.2 高铁站点地区的道路交通网络191

8.4.3 高铁站点周边地区的道路系统与土地利用194

8.4.4 高铁站点地区的空间布局模式196

8.4.5 高铁站点地区的空间骨架197

8.4.6 高铁站点地区的核心空间198

8.4.7 高铁站点地区的天际轮廓线200

8.5 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地区的空间开发强度201

8.5.1 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强度201

8.5.2 以商业、商务办公功能为主的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强度202

8.5.3 多功能综合型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强度203

8.6 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地区的交通联系分析204

8.6.1 高铁站点与城市其他对外交通方式的联系205

8.6.2 高铁站点地区与所在城市的交通联系207

8.7 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地区开发建设的空间效应分析与评价208

8.7.1 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地区空间利用的总体特征与规律208

8.7.2 基于节点—场所理论模式的高铁站点地区功能评价208

8.7.3 基于问卷调研的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地区空间使用主体特征210

8.7.4 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开发建设对区域与城市空间的影响211

附录215

主要参考文献221

图片来源226

表格来源2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