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 上
  • 刘成纪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7647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29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448页
  • 主题词:艺术史-中国-秦汉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1

导论1

一、先秦两汉:中国艺术的前历史1

二、现代艺术观念与中国艺术观念史写作5

三、中国艺术观念史的起点和奠基问题8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雅俗之争10

五、春秋战国时期对艺术的肯定和否定13

六、汉代艺术及艺术观念综论(上)17

七、汉代艺术及艺术观念综论(中)20

八、汉代艺术及艺术观念综论(下)23

九、艺术观念史的特性及研究法25

十、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特性及文献辨析30

第一章 远古夏商:中国艺术观念的浮现34

第一节 中国艺术观念之萌芽35

一、艺术的起源问题35

二、人工制品与艺术作品36

三、远古器具与艺术观念38

四、远古艺术的观念性特征41

第二节 中国艺术观念之初型46

一、文字史与艺术观念史46

二、甲骨文中的艺术概念48

三、甲骨文中的艺术评鉴52

四、殷商时期的艺术观念57

第二章 西周:中国艺术观念的奠基64

第一节 “心”的发现与“诗言志”65

一、殷周之际人神关系的变化65

二、“心”的发现66

三、“诗言志”的提出68

第二节 西周典礼艺术的物体系69

一、诗、礼、乐之关系69

二、从身体到服装、佩饰71

三、上手之器:青铜器74

四、建筑与城市76

五、意义物与人工物79

六、表意体系的复原与拓展81

第三节 西周音乐艺术与音乐观念83

一、西周用乐状况83

二、诗、乐、舞之关系86

三、释“百兽率舞”88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艺术与政治90

一、西周政治的情感特性90

二、诗与政治91

三、礼与政治93

四、乐与政治96

第三章 春秋用诗及诗用观98

第一节 春秋用诗状况及价值定位99

一、春秋用诗状况99

二、诗教与雅言100

三、诗的价值定位102

四、诗与乐的分离104

第二节 春秋用诗原则107

一、“诗之志”与“诗之言”107

二、“诗以合意”与“以诗证事”109

三、“诗以合礼”与诗的等级制111

四、“赋诗断章,余取所求”114

第三节 诗的文场与审美标准的建立117

一、诗的准入制117

二、诗的情感取向118

三、诗的文场119

四、诗的错位式理解120

五、贵族“私语”体系的形成121

第四章 春秋音乐及音乐观123

第一节 音乐艺术的独立123

一、音乐与音乐家123

二、音乐价值的二重性125

第二节 音乐的神性问题126

一、“乐与神通”及理论根据126

二、音乐中的自然感应128

三、音乐中的生死预言131

第三节 春秋音乐的古今之争133

一、古乐的边界133

二、新旧乐之比较134

三、新乐的界定136

四、对新乐的批评139

五、历史特性及后续影响141

第四节 审美批评之诞生142

一、季札观乐142

二、审美评价诸层次144

三、政治批评与审美批评之辨146

四、音乐认知模式与审美批评149

第五章 春秋建筑及建筑观念152

第一节 春秋建筑的价值取向152

一、建筑的审美取向152

二、建筑中的理性与欲望154

第二节 周礼对建筑制式的规定155

一、建筑作为礼制观念的物态形式155

二、建筑制式与尊卑等级制158

三、建筑装饰与艺术等级制159

第三节 春秋建筑的礼制原则163

一、相关史料集录163

二、对权臣大夫的批评164

三、批评的尺度与向度165

四、礼制批评的有效空间167

第四节 春秋建筑的俭奢原则168

一、春秋时期的诸侯建筑168

二、相关文献集录168

三、尚俭的批评观念170

四、礼制与俭奢之关系172

第五节 审美观念的浮现174

一、建筑中审美的位置174

二、“美”的语义拓展176

第六章 老子与孔子178

第一节 艺术的形而上学178

一、老子的道论与艺论179

二、老子的气论与艺论181

三、老子的象论与艺论182

四、艺与真185

第二节 艺术的经验论186

一、孔子与早期艺术史187

二、孔子时代的“艺术”190

三、孔子对艺术的分类191

四、孔子的艺术价值观194

五、孔子的艺术批评198

六、孔子删诗与理性启蒙200

七、孔子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201

第七章 战国时期艺术观念的发展203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艺术末世论204

一、退化的历史观与艺术史观204

二、诗的衰亡与诗、史之变206

三、艺术的重新定义208

第二节 战国音乐的世俗走向209

一、音乐的色情化209

二、音乐的民间化210

三、音乐的地域化211

四、音乐的多元化212

五、雅乐之遗存213

第三节 造型艺术:青铜器与绘画215

一、战国青铜器的世俗化215

二、战国绘画及其艺术取向217

三、新型艺术主体之诞生219

第四节 造型艺术:宫殿与墓葬220

一、战国宫殿建筑及欲望表达220

二、战国墓葬建筑及欲望表达222

三、秦皇陵与秦皇城225

四、两界混成的营造体系227

第八章 战国诸子对艺术的否定229

第一节 道家的自然原则229

一、道家艺术否定论的哲学基础229

二、对音乐和典礼艺术的否定231

三、对儒家艺术史叙事模式的批判233

四、对儒家礼乐观念的批判234

五、如何看待庄子的“反艺术”236

第二节 墨家的经济实利原则236

一、墨家艺术否定论的理论基础236

二、对美的批判237

三、对艺术的批判239

四、对儒家礼乐观念的批判242

五、对儒家艺术史观的批判245

六、如何看待墨家的“反艺术”247

第三节 法家的政治集权原则248

一、法家艺术否定论的历史和地缘背景248

二、商鞅之反艺术249

三、韩非子的法哲学251

四、韩非子法哲学与艺术的对立253

五、韩非子法制观与艺术的对立255

六、道、法艺术否定论之比较256

七、对儒家艺术史观的批判257

八、如何看待法家的“反艺术”258

第九章 战国诸子对艺术的肯定261

第一节 《乐记》261

一、与西周、孔子音乐观的比较261

二、《乐记》的音乐哲学263

三、《乐记》对音乐的认知266

四、《乐记》论音乐的接受272

第二节 孟子274

一、孟子对儒家音乐观的发展274

二、孟子乐论的人性论基础277

三、孟子的音乐政治学279

第三节 荀子280

一、荀子的艺术整体观281

二、荀子的“礼养”论283

三、荀子的艺术阶梯观念284

四、为欲望性艺术辩护286

五、荀子论伦理性艺术289

六、艺术的人性论根据291

七、对墨子“非乐”的批判293

第十章 《吕氏春秋》的理论融创297

第一节 《吕氏春秋》与诸子之学298

一、《吕氏春秋》的哲学贡献298

二、《吕氏春秋》对音乐理论的贡献300

第二节 音乐与自然之关系301

一、音乐的自然本源301

二、音乐在自然中的位置302

第三节 音乐与心灵之关系304

一、音乐的心灵依据304

二、音乐中的自然与心灵305

第四节 音乐与空间之关系306

一、音乐的空间配置与音乐地理学306

二、四方之音的史源学根据309

第五节 音乐与时间之关系309

一、音乐的四季配置与时间的音乐化309

二、音乐史及音乐史观310

第六节 音乐创作的“适音”原则312

一、《吕氏春秋》论“适音”312

二、对侈乐的批判313

第七节 音乐鉴赏的“知音”原则314

一、《吕氏春秋》论“知音”314

二、士人音乐的先声316

第十一章 先秦工艺体系与制度319

第一节 中国早期工艺体系的生成320

一、天工与人工320

二、工艺的分类法323

三、先秦工艺体系(上)324

四、先秦工艺体系(下)327

第二节 释“百工”330

一、“百工”初义330

二、工匠与工官333

三、百工地位之递变335

四、可能的匠作制度(上)337

五、可能的匠作制度(下)340

第十二章 释器具345

第一节 石与玉346

一、中国石器审美之诞生346

二、中国玉器审美之诞生350

三、玉的表意体系354

第二节 陶器361

一、农耕文明与陶器的生成361

二、史前陶器的器具史意义363

三、史前陶器的东与西366

四、工艺连续体与审美之网的形成369

第三节 青铜器373

一、中国工艺史上的陶铜之变373

二、作为青铜共同体的天下国家378

三、青铜纹饰与图像政治381

四、饕餮之眼与图像神学384

第十三章 先秦工艺哲学388

第一节 中国早期器具的哲学发生388

一、世界的人工图像388

二、《周易》的器具哲学390

三、《周易》器具哲学的历史印证392

四、卦象对器具的构建394

第二节 道论与器论398

一、道论的生成398

二、老子的道与器399

三、老庄道器观念的内在矛盾402

四、一种理想主义的器具404

第三节 器具与宇宙406

一、基于道论的宇宙论406

二、器具与天地四方408

三、器具与时间411

第四节 道与技415

一、先秦技术哲学的进展415

二、墨家的技术哲学416

三、道家的技术哲学420

四、先秦时期的“巨匠”观念424

下卷429

第十四章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音乐哲学429

第一节 释“乐”430

一、诗、乐、舞一体观430

二、“乐(yuè)”与“乐(lè)”433

三、音乐哲学的生成(上)438

四、音乐哲学的生成(下)444

第二节 汉代音乐哲学446

一、思想史背景446

二、风与声451

三、音律(上)456

四、音律(下)462

五、京房六十律468

第十五章 汉代音乐观念474

第一节 汉代音乐与政治474

一、音乐向政治的生成474

二、音乐与人间事务479

第二节 西汉乐制:观念与实践486

一、高帝时代486

二、文帝时代489

三、武帝时代492

四、王莽时代499

第三节 东汉乐制:观念与实践504

一、概况504

二、乐律505

三、乐论507

四、大予乐509

五、黄门乐513

第四节 汉代乐风517

一、楚声517

二、悲丽521

三、琴(上)526

四、琴(下)531

第十六章 汉代的图像世界541

第一节 哲学图像542

一、道体与道图542

二、汉代黄老与儒家哲学的图像化543

三、汉代哲学的宇宙图像547

第二节 神学图像548

一、神迹与神域548

二、汉代谶讳与图谶550

三、汉代符瑞、图谶小史552

四、汉代的神仙世界558

第三节 地理图像560

一、地理认知与地理想象560

二、汉代的天下地理体系561

三、汉代的地图(上)564

四、汉代的地图(下)568

第四节 大一统美术之诞生570

一、汉代的宇宙图像与美术图像570

二、汉代的地图与山水艺术574

第十七章 汉代书画观念579

第一节 汉代绘画观念580

一、图与画580

二、肖像画与人物画(上)587

三、肖像画与人物画(中)590

四、肖像画与人物画(下)594

五、汉代绘画制度597

六、汉代画工与画家600

七、汉代绘画原则602

八、对于绘画技术的讨论606

第二节 汉代书法观念611

一、“书”辨611

二、汉代书制617

三、汉代书论622

第三节 “书画一体”问题630

一、释“书画一体”630

二、“书画一体”的史源学根据632

三、“书画一体”的艺术表达634

四、总结与拓展639

第十八章 西汉建筑及建筑观念的发展644

第一节 西汉前期(高帝—景帝)644

一、汉初建筑的威势与尊贵原则644

二、贾谊论建筑与权力之关系648

三、汉初政治哲学与建筑实践的矛盾651

四、汉初建筑的奢华原则652

第二节 西汉中期(武帝—宣帝)654

一、武帝时期的帝王建筑体系654

二、武帝时期大兴土木的原因659

三、文学想象、神仙信仰对建筑的影响662

四、武帝的帝王生涯与建筑之变664

五、士人的态度667

六、辞赋家的态度669

七、司马相如的建筑观念体系672

八、昭、宣时期的艺术观念676

第三节 西汉晚期(元帝—平帝)678

一、对宫殿苑囿的全面清理678

二、西汉晚期的丧葬建筑683

三、贡禹关于丧葬建筑的奏议685

四、元帝时期的毁庙争论及实践687

五、元帝之后的宗庙存废之争690

第十九章 新莽时期的建筑及建筑观念692

第一节 西汉末年的政治与建筑692

一、儒家化潮流与王莽的崛起692

二、成、哀时期建筑的过渡性特征694

第二节 王莽的建筑政治学697

一、明堂:王莽新政的奠基礼697

二、九庙:重建家族史701

三、明堂、九庙的深层价值取向704

四、从城市到国家:建筑礼仪空间的拓展705

第三节 王莽的建筑语言学708

一、王莽的建筑语言学实践708

二、语言对建筑属性的重建710

三、语言乌托邦与城市幻景712

第二十章 西汉两都之争与城市观念的进展714

第一节 洛阳在中国城市史中的位置715

一、天下之中的地理定位715

二、王朝正统的政治定位717

三、儒家的礼制之城717

四、贯通人神两界的帝乡719

五、周秦之际的洛阳719

第二节 西汉前期的帝都争论721

一、娄敬的地理优势论721

二、汉初建都争论的价值分析723

三、贾谊的城市伦理学724

第三节 武帝时期作为欲望都市的长安726

一、司马相如的长安意象726

二、作为欲望之都的长安727

第四节 元帝时期的灾异论与迁都主张729

一、元帝时代政治的全面儒学化730

二、翼奉的阴阳灾异论与迁都主张730

三、翼奉论洛阳作为帝都的优势733

四、元帝对翼奉的回应734

第五节 新莽时期的迁都计划735

第二十一章 东汉两都之争与城市观念的进展738

第一节 东汉初期的洛阳与长安738

一、东汉初帝定都洛阳的原因738

二、东汉初帝对洛阳城的重建740

三、东汉前期旧都长安的存废742

四、杜笃为长安城辩护745

第二节 班固对两都的比较747

一、基于城市历史的比较748

二、基于城市景观的比较749

第三节 班固对洛阳的哲学辩护751

一、基于“汉德”的地理优势论751

二、基于“汉德”的人文优势论752

三、基于“王者无外”的天城观念754

四、洛阳帝都地位的强化756

第四节 两都之争的终结757

一、东汉建城实践对文人论争的消解757

二、《两都赋》、《二京赋》之比较758

三、《二京赋》对帝都论争价值的消解759

四、董卓时代向长安的回迁762

第五节 总结与拓展764

结语770

一、美和艺术与中国早期制度文明771

二、礼乐的边界与中国早期艺术的边界773

三、美和艺术之于传统中国的价值775

四、中国艺术史研究亟待回归中国历史本身777

五、历史家的个人立场与学术立场780

插图出处783

参考文献791

人名索引802

后记8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