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分子中药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分子中药学
  • 余元勋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377266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38页
  • 文件大小:111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中药学-分子生物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分子中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分子中药学概论1

一、传统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

二、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研究2

三、中药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方法4

四、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研究与中药功效分析7

五、中药归经研究方法概述8

六、血清药理学方法10

七、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12

八、中药毒理学的构建与内涵16

九、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21

十、代谢组学检测方法及其在中医药系统的应用22

十一、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中医药研究的影响23

十二、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23

第二章 中医寒热研究25

一、阴阳学说对中医寒热虚实理论的全面渗透26

二、实则以寒热分阴阳、虚则以精气分阴阳30

三、寒热证的真假32

四、中医临床诊断中的寒热33

五、中医寒热辨证客观化——体表温度检测34

六、不同脏器中医寒热证的现代研究34

七、气候变化与疾病寒热关系37

八、中医寒热证与水电解质紊乱37

九、中医寒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研究39

第三章 中药寒热性研究41

一、近年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41

二、中药四性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研究43

三、中医药寒热本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44

四、多糖水解成分GC-MS指纹图谱与寒热药性46

五、中药脂类、氨基酸含量与中药寒热性相关性研究47

六、寒热药性中药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关系研究47

七、从中药药性-结构关系探索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48

八、基于药效团的药物性质研究49

九、中药寒热药性的现代判别方法50

十、关于中药寒热药性试验的红外成像观察52

十一、中药寒热药性与方剂学的相关性53

第四章 中医虚实研究56

一、中医虚实理论的反思58

二、《黄帝内经》中的虚实之辨60

三、《伤寒论》难辨之虚实证辨证62

四、张仲景对虚实夹杂证候的治则治法64

五、邪正消长与疾病虚实66

六、虚实寒热的定性分析68

七、虚实与理化指标变化的内在相关性71

八、论六腑以通调平和、虚实交替为用72

第五章 脾虚证74

一、脾虚证、脾肾虚证的客观化研究74

二、脾虚生五邪75

三、绝对脾虚与相对脾虚77

四、脾虚大鼠脑内IFNγ、IL-4表达水平变化77

五、脾虚大鼠脑内IL-18表达水平变化78

六、脾虚大鼠脑内精氨酸加压素表达水平变化78

七、脾虚大鼠脑内催产素受体表达水平变化78

八、脾虚大鼠脑神经生化指标变化79

九、实验性脾虚证血清10种酶活性分析79

十、脾虚小鼠过氧化与抗氧化改变80

十一、脾虚痰湿、气滞痰阻与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80

十二、脾虚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82

十三、脾虚患者血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82

十四、脾虚、脾虚痰湿证与胃肠激素表达水平变化82

十五、脾虚衰老细胞ATP酶、蛋白激酶C活性的变化83

十六、脾虚大鼠肠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8表达水平变化83

十七、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84

十八、脾虚证小肠黏膜免疫学变化84

十九、健脾益气药对脾虚证肝细胞线粒体酶的影响84

二十、脾虚证影像诊断学85

第六章 肾虚证89

一、肾虚证研究90

二、肾虚证与脑内雄激素受体93

三、肾虚证模型造模方法及相关指标93

四、肾虚证、肾阳虚证大鼠靶基因表达谱的比较研究96

五、肾虚证疾病谱研究97

六、肾虚证细胞因子水平变化98

七、肾虚证IL-2、CD4+/CD8+T细胞水平98

八、基于靶基因表达谱数据,建立肾虚证量化数学模型99

九、肾虚证物质基础研究的初步探讨100

十、关于肾虚证实验动物模型的相关问题100

十一、肾虚证与补肾中药的靶基因101

十二、肾虚证客观化研究进展102

十三、从整体论到系统生物学进行肾虚证研究104

十四、论中医肾虚证的辨证与治法105

第七章 心虚证108

一、心气虚证动物模型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109

二、冠心病心阳虚证动物模型的制作110

三、中医证候基因芯片的研究近况111

四、冠心病心阳虚证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11

五、阴阳虚实112

六、对胸痹虚证的认识112

七、心虚证的客观化研究进展112

八、老年心虚证患者心电图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114

九、充血性心衰心气虚证、心阳虚证与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14

十、充血性心衰心阳虚证与心钠肽114

十一、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中医证型115

十二、冠心病中医证候临床实验指标的计量诊断研究115

十三、气虚证舌苔脱落细胞学研究115

十四、缺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与外周血干细胞的相关性研究115

十五、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与心肌磷酸肌酸水平116

十六、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116

第八章 肺虚证118

一、肺阳虚118

二、肺阳虚证诊断标准121

三、肺阳虚证研究进展122

四、肺阳虚证诊治研究123

五、中药治疗肺阳虚证的模型与药理研究进展124

六、辛温与辛凉归肺经中药对肺阳虚证模型大鼠的影响125

七、肺气虚证宏观、微观研究进展126

八、肺血虚证126

九、肺阴虚证肺病理变化127

十、中医药治疗肺阴虚证128

十一、CD4+、CD8+细胞等与肺气虚证128

十二、肺气虚证患者的CT表现129

十三、肺气虚证模型大鼠肾组织钠离子转运相关蛋白130

第九章 肝虚证131

一、肝阳虚132

二、肝气虚证中医临床研究概况135

三、肝阳虚与脾、肾阳虚证治疗辨异135

四、肝肾阳虚证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136

五、脾旺肝虚证136

六、《金匮要略》中肝虚证的具体治疗方法137

七、肝肾阴虚证138

第十章 中医实证139

一、中医实热证本质研究140

二、肾实证143

三、肺实证144

第十一章 中医表里研究145

一、脏与腑之间的表里关系146

二、《伤寒论》表里辨治法149

第十二章 中医解表药151

一、解表药解热作用的文献再评价151

二、解表药作用特点及应用152

三、解表药镇痛作用的文献再评价153

四、解表药功能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154

五、解表药与抗感染作用154

六、解表药的药性功效与化学成分155

七、解表药的不良反应156

八、麻黄药理学作用156

九、桂枝药理学作用159

十、紫苏药理学作用160

十一、细辛药理学作用163

十二、荆芥药理学作用165

十三、防风药理学作用167

十四、白芷药理学作用168

十五、柴胡药理学作用170

十六、葛根药理学作用172

十七、菊花药理学作用176

十八、升麻药理学作用177

第十三章 中医清热药180

一、清热药体外抑菌作用的文献再评价180

二、清热药抗炎作用的文献再评价182

三、清热药的特点及现代研究182

四、清热解毒药的活血化瘀作用183

五、清热燥湿药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83

六、清热药的不良反应184

七、知母药理学作用186

八、生石膏药理学作用189

九、栀子药理学作用190

十、黄芩药理学作用191

十一、苦参药理学作用194

十二、黄连药理学作用196

十三、黄柏药理学作用198

十四、板蓝根药理学作用200

十五、金银花药理学作用202

十六、蒲公英药理学作用203

十七、穿心莲药理学作用205

十八、鱼腥草药理学作用207

十九、连翘药理学作用209

二十、生地药理学作用211

二十一、赤芍药理学作用213

二十二、青蒿药理学作用216

第十四章 中药泻下药221

一、中药泻下药的分类及应用221

二、泻下药的现代药理学解释222

三、内科病症通腑法222

四、大黄药理学作用224

五、芦荟药理学作用226

六、火麻仁药理学作用229

七、芫花药理学作用230

第十五章 中医祛风湿药233

一、祛风湿药抗炎作用的文献再评价233

二、祛风湿药镇痛作用的文献再评价234

三、祛风湿药的合理应用235

四、中医外治类风湿关节炎237

五、常用祛风湿药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239

六、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243

七、雷公藤药理学作用244

八、独活药理学作用247

九、风湿病骨破坏中西医研究进展248

十、川乌药理学作用249

十一、川乌毒理学作用研究进展251

十二、秦艽药理学作用252

十三、五加皮药理学作用254

第十六章 中医化湿药257

一、化湿药的特点257

二、藿香药理学作用258

三、厚朴药理学作用259

第十七章 中医利水渗湿药262

一、利水渗湿药的合理应用262

二、茯苓药理学作用263

三、泽泻药理学作用265

四、薏苡仁药理学作用267

五、车前子药理学作用268

六、茵陈蒿药理学作用270

第十八章 中医温里药273

一、温里药的研究进展273

二、温里药的活血化瘀作用275

三、附子药理学作用275

四、附子与干姜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279

五、附子炮制研究进展280

六、吴茱萸药理学作用281

七、肉桂药理学作用283

八、干姜药理学作用285

第十九章 中医理气药288

一、对理气药促进胃肠运动的研究文献再评价288

二、理气药在方剂中的增效作用289

三、陈皮药理学作用290

四、枳实药理学作用292

五、木香药理学作用294

第二十章 中医消食药297

一、山楂药理学作用297

二、莱菔子药理学作用299

第二十一章 中医止血药302

一、三七药理学作用302

二、三七炮制研究进展304

三、蒲黄药理学作用305

四、艾叶药理学作用306

五、艾叶炮制308

六、地榆药理学作用308

七、仙鹤草药理学作用309

八、茜草药理学作用310

第二十二章 中医活血化瘀药313

一、川芎药理学作用313

二、乳香药理学作用316

三、延胡索药理学作用317

四、郁金药理学作用319

五、红花药理学作用320

六、益母草药理学作用323

七、牛膝药理学作用324

八、莪术药理学作用326

九、血竭药理学作用327

十、丹参药理学作用328

第二十三章 中医化痰止咳平喘药332

一、化痰止咳平喘药镇咳作用的文献再评价332

二、半夏药理学作用334

三、桔梗药理学作用336

四、贝母药理学作用337

五、天南星药理学作用338

六、枇杷叶药理学作用340

七、前胡药理学作用342

八、洋金花药理学作用344

第二十四章 中医安神药347

一、常用镇静中药药理研究347

二、安神剂的现代研究350

三、酸枣仁药理学作用351

四、灵芝药理学作用353

五、远志药理学作用355

第二十五章 中医平肝熄风药358

一、平肝熄风药的活血作用358

二、天麻药理学作用360

三、钩藤药理学作用362

四、全蝎药理学作用364

五、地龙药理学作用365

六、羚羊角药理学作用368

七、牛黄药理学作用369

八、僵蚕药理学作用371

第二十六章 中医开窍药373

一、开窍药对血脑屏障的影响373

二、开窍药对血管性痴呆的作用374

三、开窍药的药性与物质基础376

四、麝香药理学作用378

五、石菖蒲药理学作用380

六、蟾酥药理学作用382

七、冰片药理学作用385

八、苏合香药理学作用386

第二十七章 中医补虚药388

一、论补虚药的合理应用388

二、人参药理学作用389

三、人参的加工炮制及药理研究393

四、党参药理学作用394

五、黄芪药理学作用396

六、白术药理学作用398

七、山药药理学作用400

八、甘草药理学作用401

九、刺五加药理学作用404

十、鹿茸药理学作用406

十一、淫羊藿药理学作用408

十二、补骨脂药理学作用410

十三、冬虫夏草药理学作用411

十四、当归药理学作用413

十五、熟地药理学作用415

十六、何首乌药理学作用417

十七、白芍药理学作用419

十八、阿胶药理学作用420

十九、麦冬药理学作用423

二十、枸杞子药理学作用424

二十一、黄精药理学作用426

第二十八章 中医收涩药429

一、五味子药理学作用429

二、山茱萸药理学作用431

第二十九章 其他中药433

一、银杏叶药理学作用433

二、绞股蓝药理学作用434

三、大蒜药理学作用4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