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贵州山地民族聚落研究丛书 形成与演变 从文本与空间中探索聚落营建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贵州山地民族聚落研究丛书 形成与演变 从文本与空间中探索聚落营建史
  • 周政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9060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50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160页
  • 主题词:少数民族-部落-研究-贵州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贵州山地民族聚落研究丛书 形成与演变 从文本与空间中探索聚落营建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贵州山地民族聚落及建筑研究综述6

1.1 简要分期6

1.1.1 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6

1.1.2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7

1.1.3 20世纪90年代至今8

1.2 从民居到聚落9

1.2.1 关注干阑、鼓楼等特定类型建筑9

1.2.2 中国民居视野中的贵州少数民族民居与聚落10

1.2.3 贵州民居研究专著11

1.2.4 对聚落的专门研究12

1.3 多学科融合下的聚落研究13

1.3.1 公众对聚落的关注与聚落文化研究13

1.3.2 人类学、民族学视野中的聚落14

1.3.3 经济学方面对关注民族聚落的关注16

1.3.4 对聚落文化以及聚落文化圈的探讨16

1.4 对少数民族聚落发展的思考与尝试17

1.5 小结与展望19

本章参考文献20

2 关于研究对象、方法与核心问题的讨论29

2.1 引言29

2.2 厘清整体:何为贵州山地民族聚落的整体空间?31

2.2.1 民居、村庄还是聚落?31

2.2.2 从聚落到聚落区域、聚落谱系33

2.2.3 多学科融合的视角34

2.3 探索生成:尝试再现聚落形成与演变的历史35

2.3.1 素材匮乏:构建山地民族聚落“空间的历史”面临困难35

2.3.2 新的素材:人类学“民族志文本”与形态学“聚落空间”36

2.3.3 文本与空间:一种“再现”山地民族聚落营建史的路径39

2.4 问题意识:始终关注历史情境中聚落营建的核心问题42

2.4.1 布罗代尔的“长时段史观”的启示43

2.4.2 生态人类学“环境—生计模式—文化”理论的借鉴44

2.4.3 生存压力、生计模式与聚落空间45

2.5 结论和讨论46

本章参考文献47

3 扁担山—白水河谷地区布依族山地聚落营建研究53

3.1 引言53

3.2 前提:巨大的生存压力54

3.2.1 可耕作土地缺乏55

3.2.2 生态敏感度极高55

3.2.3 自然灾害频发56

3.3 形成:针对生存压力的聚落空间回应56

3.3.1 选址:以田地为核心的“山—水—田”综合考量57

3.3.2 布局:聚落范围内多因素的总体谋划58

3.3.3 营建:“山—水—田—林—村”有机整体59

3.4 演变:聚落空间的发展与调整61

3.4.1 生长61

3.4.2 调适63

3.4.3 应激64

3.4.4 交流65

3.5 结论和讨论66

本章参考文献69

4 雷公山—陶尧河地区苗族山地聚落营建研究75

4.1 引言75

4.2 迁徙与定居76

4.2.1 到西南去:历史与传说中的数次大迁徙77

4.2.2 往山中去(一):清王朝“开辟生界”与“开屯设堡”的外部影响80

4.2.3 往山中去(二):人口压力与自然灾害的内部驱动83

4.2.4 迁徙与定居背景下的聚落空间分布历史演变85

4.3 与山地稻耕农业生计模式相适应的聚落空间营建88

4.3.1 生计模式的变迁:平原稻耕农业—山地刀耕火种—山地稻耕农业88

4.3.2 聚落空间选址:察山观水、考量土地90

4.3.3 聚落空间营建:理水营田、安家立寨93

4.3.4 聚落空间调适:蓄积山林、分设新寨等95

4.3.5 “山—水—林—田—村”整体空间格局的理想山地聚落97

4.4 陶尧河流域的苗族聚落案例97

4.4.1 陶尧河河谷整体情况98

4.4.2 “安屯设堡”时期设立的治安堡99

4.4.3 下游河谷坝子段的典型苗族聚落——陶尧九寨100

4.4.4 中游深谷段的典型苗族聚落——羊苟、排卡和白岩103

4.4.5 高山溪谷段的典型苗族聚落——乌东106

4.5 结论和讨论108

本章参考文献110

5 都柳江流域“南侗”地区侗族山地聚落营建研究117

5.1 引言117

5.2 生存、迁徙与选址119

5.2.1 迁徙原因119

5.2.2 迁徙路径121

5.2.3 聚落选址124

5.2.4 聚落类型与谱系126

5.3 河谷平坝聚落:“山—水—田—林—村”基本格局构建129

5.3.1 察山、布局130

5.3.2 理水、开田130

5.3.3 蓄林、立寨132

5.3.4 同构、展拓133

5.3.5 形成河谷平坝“山—水—田—林—村”聚落空间格局134

5.4 山间谷地与山腰坡地聚落:基本格局的改造、移置与优化135

5.4.1 开枝散叶:聚落由河谷向山中扩展135

5.4.2 山溪改造:形成“溪—塘—田”系统136

5.4.3 山地改造:形成层层梯田139

5.4.4 山林培育:最小改动、严蓄节用140

5.4.5 山村建设:同构移置、随山就势141

5.4.6 长期调适、局部优化与建章立制141

5.4.7 形成山间谷地“山—水—(塘)—田—林—村”与山腰坡地“山—水—梯田—林—村”聚落空间格局142

5.5 结论与讨论144

本章参考文献146

图片索引147

后记1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