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医结合临床新进展系列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研究新进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西医结合临床新进展系列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研究新进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0492669.jpg)
- 杨霓芝,毛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4009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06页
- 主题词:肾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西医结合临床新进展系列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研究新进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慢性肾小球肾炎1
第一节 发病机制与病因病机1
一、西医发病机制1
二、中医病因病机2
第二节 临床表现3
一、西医临床表现3
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3
三、常见并发症4
四、中医主症及常见证候4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4
一、诊断要点4
二、鉴别诊断5
第四节 治疗5
一、中医治疗6
二、西医治疗10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11
四、调护(生活、起居、饮食、护理)16
五、典型病案17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9
一、中医研究进展19
二、现代研究进展23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展望26
一、中医学理论方面26
二、诊断方面26
三、中医证候方面26
四、治疗方面27
第二章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1
第一节 发病机制及病因病机31
一、西医发病机制31
二、中医病因病机32
第二节 临床表现32
一、西医临床表现32
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33
三、常见并发症33
四、中医主症及常见证候34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34
一、诊断要点34
二、鉴别诊断34
第四节 治疗35
一、中医治疗35
二、西医治疗39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40
四、调护(生活、起居、饮食、护理)44
五、典型医案44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46
一、中医研究进展46
二、现代研究进展52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展望53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减毒增效53
二、结合肾脏病理,采用分期、分型辨证论治53
三、按中药药理辨病治疗54
四、发挥中医优势,防止并发症54
第三章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57
第一节 发病机制与病因病机57
一、西医发病机制57
二、中医病因病机58
第二节 临床表现58
一、西医临床表现58
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58
三、常见并发症59
四、中医主症及常见证候59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59
一、诊断要点59
二、鉴别诊断60
第四节 治疗60
一、中医治疗60
二、西医治疗63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64
四、调护(生活、起居、饮食、护理)65
五、典型病案66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68
一、中医研究进展68
二、现代研究进展72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展望74
第四章 狼疮性肾炎77
第一节 发病机制及病因病机77
一、西医发病机制78
二、中医病因病机79
第二节 临床表现79
一、西医临床表现79
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80
三、常见并发症81
四、中医主症及常见证候82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82
一、诊断要点82
二、鉴别诊断84
第四节 治疗85
一、中医治疗85
二、西医治疗90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91
四、调护(生活、起居、饮食、护理)93
五、典型病案94
第五节 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96
一、中医研究进展96
二、现代研究进展98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展望102
第五章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106
第一节 发病机制与病因病机106
一、西医发病机制106
二、中医病因病机107
第二节 临床表现108
一、西医临床表现108
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108
三、常见并发症109
四、中医主症及常见证候109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110
一、诊断要点110
二、鉴别诊断110
第四节 治疗110
一、中医治疗110
二、西医治疗112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113
四、调护(生活、起居、饮食、护理)116
五、典型病案116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18
一、中医研究进展118
二、现代研究进展120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展望122
第六章 糖尿病肾病126
第一节 发病机制及病因病机126
一、西医发病机制126
二、中医病因病机127
第二节 临床表现127
一、西医临床表现127
二、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128
三、常见并发症129
四、中医主症及常见证候129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130
一、诊断要点130
二、鉴别诊断130
第四节 治疗131
一、中医治疗131
二、西医治疗134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135
四、调护138
五、典型病案138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41
一、中医研究进展141
二、现代研究进展144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展望148
第七章 良性小动脉肾硬化152
第一节 发病机制及病因病机152
一、西医发病机制152
二、中医病因病机152
第二节 临床表现153
一、西医临床表现153
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153
三、常见并发症153
四、中医主症及常见证候153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154
一、诊断要点154
二、鉴别诊断154
第四节 治疗155
一、中医治疗155
二、西医治疗157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158
四、调护(生活、起居、饮食、护理)161
五、典型病案161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63
一、中医研究进展163
二、现代研究进展165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展望166
第八章 慢性间质性肾炎168
第一节 发病机制与病因病机168
一、西医发病机制168
二、中医病因病机169
第二节 临床表现169
一、西医临床表现169
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170
三、中医主症及常见证候170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171
一、诊断要点171
二、鉴别诊断171
第四节 治疗171
一、中医治疗171
二、西医治疗173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174
四、调护176
五、典型病案176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78
一、中医研究进展178
二、现代研究进展181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展望182
第九章 尿路感染185
第一节 发病机制及病因病机185
一、西医发病机制185
二、中医病因病机188
第二节 临床表现189
一、西医临床表现189
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190
三、常见并发症191
四、中医主症及常见证候192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193
一、诊断要点193
二、鉴别诊断194
第四节 治疗195
一、中医治疗195
二、西医治疗198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203
四、调护(生活、起居、饮食、护理)206
五、典型病案207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209
一、中医研究进展209
二、现代研究进展212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展望214
一、进一步研究病原菌、发病机制,开发相关免疫疫苗214
二、保护宿主内环境稳定,提高宿主抗病能力214
三、规范临床医生的用药治疗行为215
第十章 尿路结石219
第一节 发病机制与病因病机219
一、西医发病机制219
二、中医病因病机219
第二节 临床表现220
一、西医临床表现220
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220
三、常见并发症221
四、中医主症及常见证候221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221
一、诊断要点221
二、鉴别诊断222
第四节治疗222
一、中医治疗222
二、西医治疗224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225
四、调护(生活、起居、饮食、护理)227
五、典型病案227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228
一、中医研究进展228
二、现代研究进展232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展望234
第十一章 急性肾衰竭239
第一节 发病机制与病因病机239
一、西医发病机制239
二、中医病因病机243
第二节 临床表现243
一、西医临床表现243
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244
三、常见并发症245
四、中医主症及常见证候246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246
一、诊断要点246
二、鉴别诊断247
第四节 治疗247
一、中医治疗248
二、西医治疗251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252
四、调护(生活、起居、饮食、护理)256
五、典型病案257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258
一、中医研究进展258
二、现代研究进展260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展望264
第十二章 慢性肾衰竭268
第一节 发病机制与病因病机268
一、西医发病机制268
二、中医病因病机269
第二节 临床表现269
一、西医临床表现269
二、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270
三、常见并发症271
四、中医主症及常见证候271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271
一、诊断要点271
二、鉴别诊断272
第四节 治疗272
一、中医治疗272
二、西医治疗277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279
四、调护(生活、起居、饮食、护理)283
五、典型病案283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285
一、中医研究进展285
二、现代研究进展287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展望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