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国时期史学三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刘永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978750774794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52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163页
- 主题词:史学史-研究-中国-民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国时期史学三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历史编纂学的转型2
第一章 清遗老的精神寄托:清史馆与《清史稿》的纂修2
第一节 复古思潮与清史馆之设2
第二节 《清史稿》的编纂过程4
第三节 清遗老政治文化心态的真实写照6
第二章 国家意志在修史领域的弱化:民国国史馆的多舛命运(1912—1949)9
第一节 新旧交织:国史馆初设无功(1912—1917)9
第二节 政学转换:国史馆降格为国史编纂处(1917—1927)12
第三节 筹而未设:停留在政策层面的国史馆(1927—1937)15
第四节 保存史料:战火淬炼下的国史馆筹备委员会(1937—1946)18
第五节 复古“正统”:国史馆政治属性的强化(1946—1949)22
第三章 “历史完形论”的提出与实践:周谷城的中外通史编纂26
第一节 以“新史学”为主旨的通史编纂理论26
第二节 以新纪事本末体维护“历史自身之完整”28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收和借鉴31
第四节 历史比较方法的广泛运用33
第四章 吕思勉与历史编纂的新探索36
第一节 《白话本国史》:开创中国通史编纂的新纪元37
第二节 《吕著中国通史》:通史编纂的全新尝试42
第三节 通史编纂经验在断代史中的成功运用46
中篇 “新史学”的演进52
第一章 重写20世纪史学史的思考:以“新史学”的传承和发展为例52
第一节 对梁启超史学前后期关系的重新界定52
第二节 新史学从思潮向流派的转型55
第三节 新史学流派的学术主旨58
第二章 20世纪“新史学”流派对史书体裁的综合创造62
第一节 “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62
第二节 寓传统体裁的精华于近代章节体之中64
第三节 纪事本末体与典志体的大胆糅合68
第三章 唯物史观与“新史学”学者治史的新境界71
第一节 “新史学”学者对唯物史观的接受与批评71
第二节 唯物史观与“新史学”理论的深化74
第三节 诸多领域的启发性运用77
第四章 “五四”以后“新史学”的延续:萧一山的史学思想及清史编纂新论81
第一节 深厚的师生情谊与博通的治史风格81
第二节 中西交融下史学理论的新探索84
第三节 “以义为全书之精神所在”87
第四节 政治、经济、文化均衡诠叙89
第五节 运用章节体编纂大型史书的成功范例91
第五章 卫聚贤与“新史学”95
第一节 鲜明的进化史观和强烈的经世色彩95
第二节 跨学科治史方法的重要开拓者之一99
第三节 对中国史学史的较早探索103
第六章 陆懋德《中国史学史》的特点和价值109
第一节 两份目录之差异109
第二节 以史书编纂为主线梳理中国史学的演进脉络111
第三节 中西史学比较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14
下篇 经史关系的变迁119
第一章 谢无量经学思想略论119
第一节 以现代哲学、文学理念统摄经学的尝试119
第二节 融经入史:开拓经典研究的新方法123
第三节 浓郁的“信古”风格128
第二章 以史治经:周予同的经学史研究131
第一节 以史学治经学,以史学统一经学131
第二节 以进化论为指导、注重因果与联系的治史特色136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达到学术研究新境界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