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民政通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民政通史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0535729.jpg)
- 孟昭华,王涵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ISBN:750871585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46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671页
- 主题词:民政事务-通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民政通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1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概况1
上卷1
民政考1
一、原始乱婚时期2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2
二、血缘婚时期3
四、对偶婚时期4
三、族外婚时期4
五、个体婚(一夫一妻)时期5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丧葬习俗6
第四节 黄帝修德振兵,抚保民生8
第六节 虞廷九官,初设司徒9
第五节 尧亲九族和万国,敬授民时9
第八节 禹治洪水,划“九州”10
第七节 减灾避害的强烈愿望和与自然抗争的有关传说10
三、散发粮肉、救济灾民13
二、治水除害13
第九节 原始社会的救灾活动13
一、移民避水13
第十节 更替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度14
四、抢种播谷、教民自教14
第一节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与奴隶制国家的形成15
第二章 夏商15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王权和国家机构16
二、宗教事务机关18
一、行政管理机关18
一、一夫一妻制与多妻制并存19
第四节 夏商时期的婚姻形式19
第三节 地方行政管理与行政区域划分19
二、血缘婚和族外婚的遗迹20
三、奴隶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婚姻境况21
二、殷商时期实行墓葬,并有棺椁22
一、丧期三年22
四、以俪皮为礼的买卖婚姻的出现22
第五节 有关丧葬习俗的记述22
第六节 殷墟考古中所见的墓葬形态23
四、始有墓铭23
三、进行墓葬,留有坟头23
第八节 夏商时期的水患与治水26
第七节 有关自然灾害的记载26
第九节 商代天命主义禳弭思想与巫术救灾活动27
三、甲骨文中卜辞有关水患灾害的遗迹27
一、大禹治水以后,古代文献里尚有治理黄河水患的记载27
二、商代多次迁都,都与水灾有关27
第十节 推行养老制度28
第十一节 殷代的历法29
第一节 西周的建立30
第三章 西周30
一、周初由王位嫡长子继承制引发的纷争及嫡长子继承王位制度的确定31
第二节 西周的王权31
二、王权的巩固与扩大32
(一)王室外廷政务官33
一、内服卿事寮33
第三节 西周的国家机构和民政职官33
三、民政职官34
二、外服诸侯34
(二)王室外廷事务官34
(三)王室内廷事务官34
一、分封制35
第四节 西周政治制度特点35
二、宗法制36
第五节 西周的礼乐制度37
三、等级制37
第六节 夏、商、周三代实行的井田制度38
二、尚德40
一、敬天40
第七节 周公治国敬天尚德保民的总政策40
三、保民41
第八节 行政区划42
第十节 优待抚恤战争伤亡思想的萌芽与简单的优抚待遇43
第九节 基层社会组织43
第十一节 治理殷遗民的分化瓦解政策44
二、从事救灾的机构及其职掌46
一、连年大旱与严重的地震46
第十二节 西周的自然灾害及救灾措施46
(一)农本政策47
三、防灾减灾措施47
(四)建设引水沟洫48
(三)重视气象灾害48
(二)设置农业管理职官48
(七)种植树木49
(六)始有平籴49
(五)储粮备荒49
(三)蠲免停缓50
(二)移民就粟与移粟就民50
四、救灾办法50
(一)巫术50
二、养老政策51
一、社会救济51
(四)散利51
(五)治蝗除虫51
第十三节 社会救济与养老政策51
(二)互助52
(一)生殖52
第十四节 婚姻制度与婚姻管理52
一、婚姻制度和婚姻目的52
(一)婚姻的必经途径53
二、婚姻管理53
(三)同姓不婚的规定54
(二)结婚的六项程序54
(四)婚姻行政管理55
一、丧礼56
第十五节 丧葬习俗与丧葬礼仪56
(五)妻子、儿女没有财产支配权56
(二)埋葬之礼57
(一)葬前之礼57
二、“西周节葬不非殉”58
三、“列鼎”墓葬59
一、户政管理机构或职官60
第十六节 创行户政管理制度60
四、普查户口61
三、划分职业类别61
二、城乡对立与城乡户口的区分61
第十七节 端民正俗62
五、实行三年普查户口的“大比”制度62
第十九节 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64
第十八节 名姓氏族之辨64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66
第四章 春秋66
第二节 王权下移与诸侯争霸67
第三节 春秋列国的国君与国家机构69
二、宫廷内务官70
一、朝廷治事官70
第四节 地方政权中出现县、郡体制与城邑的扩展71
一、各诸侯国对土地的重视72
第五节 各诸侯国对土地的重视与井田制度的破坏72
二、井田制度的破坏73
(三)晋国“作爰田,作州兵”74
(二)齐国“相地而衰征”74
(一)周宣王开始“不籍千亩”74
第六节 宗法制度的破坏75
(四)鲁国“初税亩”、“作丘甲”、“用田赋”75
一、户政管理机构76
第七节 户政管理76
三、书社制度及户口登记77
二、士农工商分业定居77
(一)“食田”78
二、优待抚恤办法78
第八节 优待抚恤政策78
一、春秋时期兵役制度78
第九节 春秋盛行上巳日之会79
(三)奖励军功79
(二)“赏田”79
三、民本思想的滥殇80
二、吉凶在人不在天80
第十节 轻天重民的社会思潮与民本思想的滥殇80
一、轻天重民的社会思潮80
(二)四民定业与人的社会化的主张81
(一)关于知民心、顺民心的论述81
第十一节 春秋期间的一些重要民政思想81
一、管仲81
(三)论社会道德伦理规范82
(四)国富与民生说83
(六)地方基层组织与其社区功能84
(五)“九惠之教”84
(一)消除社会冲突办法——寡欲、无知、知足85
二、老聃85
(七)“衣食足,知荣辱”85
(八)“德有六兴”85
(二)治理社会的方策——愚民、无为86
(三)社会控制方法——弱用之术87
(五)理想的社会模式88
(四)社会稳定机制——无为、不争、不战88
(一)维护社会秩序的途径——“礼治”与“正名”89
三、孔丘89
(二)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90
(三)人际伦理关系的行为规范91
(五)“为政以德”,反对单纯暴力统治92
(四)避免贫富不均,实行惠民政策92
(六)轻天而重人93
(八)理想的社会模式94
(七)“使民以时”与“薄敛”的主张94
第一节 王权的变化与国家机构的发展96
第五章 战国96
第二节 郡、县体制的确立,郡、县、乡、里四级地方行政组织的形式与城市的兴起98
(一)“集诸国刑典”编著《法经》六篇101
一、魏国李悝变法101
第三节 铁制农业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与井田制度的彻底破坏101
一、铁制农业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101
二、井田制度的彻底破坏101
第四节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101
(三)“夺收爵禄”102
(二)“实广虚之地”102
(二)实行“平籴法”102
(三)废除“世卿世禄”制度102
二、楚国吴起变法102
(一)“明法申令”102
(一)申不害的变法——“术”103
三、韩国申不害与赵国慎到的变法103
(四)“堵塞私门”103
四、秦国商鞅的变法104
(二)慎到的变法——“势”104
(一)第一次变法105
(二)第二次变法106
一、战国时期的上计制度107
第五节 户政管理措施107
(一)颂扬自由恋爱的诗歌108
一、西周期间颂扬自由恋爱的诗歌与春秋期间的爱情生活108
二、秦国推行的其他措施108
(一)“强国知十三数”108
(二)基层编户组织实行“连坐法”108
(三)严格实行居民变动情况登记制度108
(四)实行居民分户政策,执行小家庭制度108
第六节 春秋战国期间的婚姻制度108
(二)春秋期间的爱情生活110
(一)媵妄制与多妻化111
二、婚姻制度的延续与背离111
(二)婚姻重恒与不恒的矛盾112
(三)夫妻齐体的理想与男尊女卑的境况113
(四)中苒之淫乱不伦114
(一)主婚、执舅姑礼与登祢祭祖115
三、婚姻管理的补充规定115
(二)女子已嫁则要切实按照妇道行事117
(一)女子未嫁时,就要讲究事父母之道,进行一些做媳妇的训练117
(二)夫妻离异与七出三不去117
四、妇道之形成117
第七节 春秋战国期间的自然灾害及救灾活动118
(四)侍奉丈夫的要求也很严格118
(三)在侍奉舅姑事宜上,冢妇与介妇尤有分别118
(三)蝗灾119
(二)旱灾119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然灾害119
(一)水灾119
(十)歉饥120
(九)疫灾120
(四)雹灾120
(五)风灾120
(六)火灾120
(七)霜雪120
(八)地震山崩地坼120
二、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灾害观的进步121
(一)堤防建设123
三、春秋战国期间防灾减灾建设123
(二)渠系工程124
(三)人工运河127
(四)开发利用地下水128
(五)改良盐碱土地129
(一)诸侯国称霸和列国间联合减灾避害的约定130
四、救灾措施与中国救灾学说的初步形成130
(二)救灾措施及中国救灾学说的初步形成132
一、战国期间的军事制度与军队建设138
第八节 战国期间的优抚工作138
(一)魏国选拔武卒与诸侯国对甲士的培养教育139
二、优化士卒素质与优待抚恤军人工作139
(一)孙武140
三、春秋战国期间的一些重要的优抚思想140
(二)爱抚士卒140
(三)犒劳将士140
(四)奖励军功140
(五)抚慰烈士军人家属140
第九节 《颛顼历》问世141
(四)韩非141
(二)吴起141
(三)墨翟141
一、“礼崩乐坏”春秋墓143
第十节 春秋战国期间的丧葬习俗与其变迁143
二、违犯周礼,厚葬逾侈144
(一)杀殉的衰亡与始作俑者145
三、丧葬习俗的进步145
(四)孔子反对厚葬,墨子主张薄葬,不宜久丧146
(三)选葬地不占农田146
(二)重神不重形146
四、盗墓现象的出现147
(五)火葬147
第十一节 战国期间重要的民政思想148
(一)社会生活观149
一、墨翟149
(三)社会问题150
(二)社会组织观150
(五)社会整合的步骤和方法151
(四)社会控制办法151
(六)理想的社会模式152
(一)性善论与其伦理思想153
二、孟轲153
(二)论君臣、君民关系154
(四)社会分工156
(三)社会交往准则156
(五)社会问题与整合方案157
(六)理想的社会模式158
(一)论人的社会价值观念159
三、庄周159
(三)社会整合方案160
(二)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160
四、杨朱 宋? 尹文162
(一)以“为我”与“贵己”为核心的杨朱社会思想163
(二)杨朱论“为我”主义的社会功能164
五、荀况165
(三)宋?、尹文的社会思想165
(二)性恶论166
(一)欲望论166
(三)社会群体论167
(五)社会整合措施168
(四)论“礼”的社会功能168
(六)理想社会论169
(二)论人际关系本质170
(一)性恶论170
六、韩非170
(三)社会变迁论171
(四)社会控制论172
(六)理想的社会模式173
(五)“民众财寡”说173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174
七、公孙鞅174
(二)耕战思想175
(四)人口思想176
(三)法治思想176
八、李悝178
(五)基层社会组织设置178
(一)以民为本说179
九、晏婴179
(一)尽地力说179
(二)平籴备荒政策179
(二)赈灾济民180
(三)正视祷雨禳灾之无益181
一、秦朝社会概况与巩固统一的措施182
第一节 秦182
第六章 秦汉182
(二)经济方面183
(一)政治方面183
(四)文化方面184
(三)军事方面184
三、秦朝中央国家机构185
二、创立皇帝制度和皇权185
四、秦朝行政区划和地方机构、基层组织187
五、“名田”制度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政策190
(一)兵役制度191
七、秦的兵役制度及其优抚政策191
六、户政管理191
(一)强化了以告奸为目的的户政管理制度191
(二)大规模的民户迁徙191
八、一座修在地下的皇宫192
(二)优抚政策192
九、秦之急症暴虐,害民丧邦193
十、秦代风俗194
第二节 汉195
一、西汉皇权196
二、西汉国家机构与朝议制度198
三、西汉的行政区划与地方设置201
四、“汉承秦制”204
(一)西汉初期“黄老无为”的政治思想206
五、西汉初期“黄老无为”的政治思想和“休养生息”政策206
(二)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209
(一)国有土地211
六、汉代土地制度211
(二)大土地私有制212
(一)收集秦朝律令、版籍,整顿户口214
七、汉代户政管理214
(三)小土地私有制214
(五)迁移内地居民充实边境215
(四)完善上计制度215
(二)设定名籍制度,进行户口登记215
(三)“案户比民”,编制户口簿册215
(一)两汉的兵制216
八、汉代优抚安置制度216
(六)强化户政管理机构216
(三)抚慰出战军人,褒扬奠祭战亡烈士217
(二)汉代的复员安置217
十一、东汉皇权的发展变化218
十、“二十四节气”定型218
(四)东汉初开源节流精兵简政中派军屯田和复员地方军队218
九、颁行《太初历》218
十二、东汉的中央机构219
十三、东汉的行政区划与地方设置220
十四、刘秀诏令释放、保护奴婢222
十七、秦汉期间的婚姻制度和政策223
十六、张衡制成浑天仪与地动仪223
十五、张衡撰写《浑天仪图说》和《灵宪》223
(一)强调贞节与褒奖贞节224
(二)禁锢妇女著作《列女传》和《女诫》的出现225
(三)婚姻重亲的复燃与蓄姬纳妾的多妻现象227
(四)“从一而终”与离婚再嫁228
(五)婚姻法律的规定与行政管理230
(六)议婚盛行议婚制与婚仪奢侈化232
(七)提倡与重视胎教234
(八)昭君出塞与政治联姻的方策235
(一)秦汉的重农政策与汉代农业生产的起伏发展237
十八、秦汉期间的自然灾害及其救治政策237
(二)秦汉时期的自然灾害与其后果240
(三)汉代黄河灾害与王景治河248
(四)秦汉时期农田水利建设250
(五)秦汉时期航运事业的发展253
(六)汉代农学著作和地动仪等科学仪器的研创255
(七)汉代救灾政策措施256
(一)恤鳏寡孤独260
十九、汉代社会救济260
(二)复除优免261
(三)假民公田、假民田苑262
(四)赐民爵263
(二)致仕制度264
(一)尊高年制度264
(五)瘗遗骸264
二十、汉代尊高年制度264
(一)统治阶级的厚葬与薄葬265
二十一、汉代丧葬习俗及其墓葬文化265
(四)归葬273
(三)墓祭273
(二)汉墓墓型的演变273
(一)中国年节的逐渐形成与二十四节气划分274
二十二、汉代生活习俗274
(二)通常的饮食文化275
(四)长袍短服相得益彰276
(三)民居丰富多彩276
(一)李斯277
二十三、秦汉时期的民政思想277
(二)陆贾279
(三)贾谊280
(四)晁错284
(五)刘彻285
(六)董仲舒288
(七)司马迁290
(八)刘安294
(九)刘向298
(十)杨雄299
(十一)王吉300
(十三)王莽301
(十二)崔寔301
(十四)刘秀302
(十五)班昭304
(十六)王充305
(十七)王符308
(十八)王景312
(十九)《太平经》313
(二十)仲长统315
(二十一)徐干316
(二十二)《白虎通德论》317
第一节 三国319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319
(二)官僚机构320
(一)魏国的皇权320
一、魏320
(四)地方设置和行政区划322
(三)文官制度322
(五)曹魏的屯田制323
(二)官僚机构324
(一)蜀国的皇权324
二、蜀324
(二)官僚机构325
(一)吴国皇权325
(三)地方设置和行政区划325
三、吴325
一、皇权326
第二节 两晋326
(三)地方设置与行政区划326
二、分封制度的重现327
四、门阀制度与官吏任用328
三、中央国家机构328
五、两晋的地方设置和行政区划329
六、北方人民的南迁与东晋的地方管理330
(二)侨州、遥立州331
(一)实州、郡、县331
七、颁行占田、课田、户调法332
一、南朝334
第三节 南北朝334
八、傅咸警言:奢侈之费,甚于天灾334
(一)宋335
(二)齐336
(三)梁337
(四)陈338
(一)北魏339
二、北朝339
(二)东魏、西魏、北齐346
(三)北周349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户政管理355
三、检定簿籍,制止户口隐瞒、假冒356
二、实行土断法,整顿户口356
一、大力检括户口,增加国家编户356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357
第五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及其优抚待遇357
四、推行“三长制”,强化户口管理357
五、北魏限制佛教,增加国家编户人口357
二、同一时期的优抚待遇358
第六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的自然灾害及其救治359
(四)抚恤阵亡,优恤家属359
(一)主张厚待军士,力图鼓舞士气359
(二)主张寓兵于农,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359
(三)奖赏军功359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的自然灾害361
二、频发屡见的人为水害373
三、排洪治涝374
四、屯田养民376
(一)江淮水系之间的淮南地区378
五、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378
(四)黄河流域379
(三)江南及汉水流域379
(二)淮北地区379
(五)海河水系380
(二)自黄河通向江淮的运渠381
(一)黄河、海河、滦河间诸运渠白沟和枋堰381
六、航运事业的发展381
(三)自洛阳通向关中的运道382
七、荒政救灾措施383
(四)江南运道383
(二)赈济384
(一)重视农业生产384
(五)蠲缓385
(四)养恤385
(三)调粟385
一、盛行早婚386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的婚姻状况386
(六)放贷386
(七)节约386
(一)联姻之重门第387
二、联姻之重门第与婚礼的竞奢论财387
(二)婚礼的竞奢论财388
三、女子妒性的发展与严格的一夫一妻制389
(三)联姻之重门第与婚礼的竞奢论财给男婚女嫁带来的问题389
四、婚仪的简化与变通391
(一)再嫁改嫁392
五、再嫁、改嫁与置面首的婚俗392
(二)置面首等多夫婚俗的出现393
(一)自古名人坟墓多394
二、墓葬文化394
第八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丧葬习俗与其墓葬文化394
一、丧葬习俗394
(二)葬者,藏也395
(三)先主武侯同閟宫396
(五)北陵佛寺南陵兽397
(四)漳河疑冢今安在397
第九节 《元嘉历》、《大明历》与虞喜发现岁差398
(一)人口观399
一、曹操399
第十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政思想399
(四)厚待军士,鼓舞士气,安祭阵亡,优恤家属400
(三)屯田积谷,养军济民400
(二)人寿观400
(二)“去私”、“息欲”“明制”的主张401
(一)对清谈之风的批判401
二、傅玄401
(四)人口流徙与分民的主张402
(三)精减官吏,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张402
(二)礼法社会功能说403
(一)尊卑有序说403
三、王弼403
(四)社会变迁说404
(三)社会控制说404
(一)欲望论与养生论405
四、嵇康405
(三)社会整合及理想社会观406
(二)“名教”治乱说406
(二)论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407
(一)君主有害论407
五、鲍敬言407
(一)社会控制论408
六、葛洪408
(三)理想的社会模式408
(二)社会进化论409
(一)重视人口数字410
八、皇甫谧410
七、陶渊明410
(一)人口思想与“三长制”的主张411
九、李冲411
(二)研究人口增减的原因411
(二)妥善安置流民的主张412
(一)大力增殖人口的主张412
十、周朗412
十二、范缜413
十一、郭祖深413
(三)加强对人民教化的建议413
(一)家庭伦理观414
十三、颜之推414
(一)发展农业生产,颁发均田令418
十四、元宏418
(二)人口观418
(二)强化基层政权,改行三长制419
(三)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加速封建化420
一、三省制的确立422
第一节 隋422
第八章 隋唐五代十国422
二、地方机构的变化与行政区划的改革423
三、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度425
五、隋文帝颁布均田令426
(二)制止户口脱漏,大力检括户口426
四、户政管理426
(一)户政管理机构426
八、杨坚改革兵制,进一步集中府兵的统率权427
七、刘焯修成《皇极历》427
六、隋代的赋役制度427
(一)隋初的社会发展428
九、隋初的社会发展与隋末内政方面的苛杂和繁役428
(二)隋末内政方面的苛杂和繁役429
十、裴矩撰成《西域图记》430
一、唐代皇权431
第二节 唐431
(二)宰相、政事堂433
(一)三师、三公433
二、中央国家机构433
(三)三省六部434
(五)监察机关436
(四)九寺五监436
三、地方机构437
四、行政区划438
(一)选官446
五、唐朝官吏制度446
(四)致仕447
(三)品阶爵勋447
(二)考课黜陟447
六、颁布均田令和租庸调法448
(二)核实户口,定期造帐、造籍449
(一)户口管理机构449
七、唐代户政管理449
(六)强化对州县官吏管理户口成绩的考核450
(五)建立临时户口和外出居民申报制度450
(三)大力制止和检括隐漏户口450
(四)收抚流出户口450
(二)唐代优抚451
(一)唐代军事制度451
八、唐代军事制度及其优抚工作451
(一)唐初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452
九、唐代社会的曲折发展452
(二)永徽到开元初年的内政措施453
(三)开元、天宝时期的内政军事形势455
(四)唐后期的内政、经济458
十、颁行《麟德历》、《大衍历》460
二、五代的更迭461
一、唐末方镇割据461
第三节 五代十国461
(九)后蜀462
(八)前蜀462
三、十国的兴亡462
(一)吴越462
(二)吴462
(三)南唐462
(四)闽462
(五)南汉462
(六)楚462
(七)荆南462
四、五代十国的区划设置463
(十)北汉463
一、隋唐五代的自然灾害465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荒政及其救助465
二、五代十国期间的黄河灾患469
三、农田水利事业的普遍发展471
四、开凿大运河477
五、仓储建设479
(二)转运仓482
(一)正仓482
(五)常平仓484
(四)军仓484
(三)太仓484
六、荒政救灾485
(六)义仓485
(一)门第婚姻的衰落490
一、门第婚姻的衰落与联姻中的严格等级限制490
第五节 隋唐五代的婚姻制度490
二、婚姻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备492
(二)联姻中的严格等级限制492
(三)禁止近亲结婚493
(二)鼓励生育,提倡早婚493
(一)婚姻由父母或尊亲属主持493
(六)报婚书与受聘财同具有法律效力494
(五)允许纳妾494
(四)离婚的规定494
四、再嫁、改嫁束缚的松弛与贞节观念的淡薄495
三、婚仪隆重化与撒帐的婚俗495
(七)骗婚的处理495
(八)禁止重婚495
(九)违律为婚的处理495
(一)民族通婚的影响497
五、民族通婚的影响与佛教盛行的后果497
(二)佛教盛行的后果498
六、《女孝经》、《女论语》等女教卷籍的刊行问世499
七、缠足的兴起500
二、丧葬风尚501
一、丧葬制度501
第六节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丧葬制度、风尚和墓葬文化501
(一)死无葬身之地502
三、墓葬文化502
(二)关中十八陵一览503
(三)九?山上建昭陵504
(四)昭陵六骏天下奇505
(五)没字碑头镌字满506
(六)乾陵陪葬恩殊渥507
(七)一杯黄土瘗风流509
(八)南唐二陵好地宫510
(九)王建和他的永陵511
一、杨坚512
(一)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三省六部体制512
第七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民政思想512
(三)继续实行均田制,减轻租赋徭役513
(二)简化行政区划,推行州县二级制513
(五)兴建仓储救灾赈济514
(四)大索貌阅,编整户籍514
三、傅奕515
二、杨尚希515
(一)“矜恤民困”的“重民”思想516
四、李世民516
(二)偃武修文的治国方针517
(三)贞观集团与重民举贤的政治观518
(一)增加人口的主张519
五、刘晏519
(一)排斥巫术送信,坚决灭蝗救灾520
六、姚崇520
(二)扩大人民就业的机会520
(二)爱民厚生521
(一)兴王道,正礼乐521
七、王通521
(一)少生少养论522
八、王梵志522
(三)以清静无为为本的治国方略522
九、李峤523
(四)吃素戒杀523
(二)提高人口素质的主张523
(三)反对夫权思想,抨击打骂妻子行为523
(二)户口人丁论524
(一)系统收集和整理中国古代人口资料,介绍人口管理沿革524
十、杜佑524
十一、陆贽525
(二)人口、土地均衡论526
(一)论人口、土地对封建统治者的重要性526
十二、白居易526
十三、《无能子》527
(四)改革厚葬习俗527
(三)增加农业人口,压缩“游惰”人口的主张527
(一)论人性528
十四、韩愈528
(二)论社会问题529
(四)论社会整合与理想社会530
(三)革除弊政的主张530
(一)社会改革思想531
十五、柳宗元531
(二)维护中央集权的郡县论532
十六、刘禹锡533
(三)社会控制论533
十七、谭峭534
(二)论社会的不稳定性和社会冲突535
(一)论社会问题535
(四)论社会整合536
(三)论处世态度536
(五)理想的社会构想537
十八、柴荣538
一、宋朝的基本国策与皇权540
第一节 宋540
第九章 两宋辽金西夏540
二、宋代中央国家机构541
(二)二府三司542
(一)三师三公542
(一)地方机构543
三、宋代地方机构与行政区划543
(三)三省、九寺、五监、三院543
(四)监察机构543
(二)行政区划544
(二)任官制度548
(一)科举制度548
四、宋代文官制度548
(一)官田的私田化与官租的私租化549
五、两宋的土地关系、社会阶级结构及赋役剥削制度549
(三)品级俸禄制度549
(四)致仕制度549
(二)社会阶级结构551
(三)赋税徭役和其他征敛552
(一)建立户口簿册和地籍,掌握户口实际情况553
六、宋代户政管理553
(三)实行保甲制度,加强户口管理554
(二)实行推排制度,定期清查户口554
(一)宋代军事制度555
七、宋朝的军事制度及其军士待遇优抚安置措施555
(四)以户口增减作为考核、升迁各级官员的标准555
(二)宋朝的军士待遇及其优抚安置措施556
(一)庆历新政557
八、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557
(二)王安石变法558
九、南宋的农业经济与土地兼并之祸561
十、宋恩荫始行563
十一、宋代“诸神”逐渐定形564
一、辽国的皇权565
第二节 辽565
十二、颁行《统天历》565
三、辽国的疆域和地方设置566
二、官僚机构566
四、辽国经济情况567
五、燕云十六州与辽朝的农耕568
八、检括户口569
七、圣宗改革严酷的轻重不均的刑法569
六、改革宫帐奴隶制569
四、金国中央机构570
三、猛安谋克制度570
第三节 金570
一、金国的皇权570
二、勃极烈制度570
五、金国地方设置和行政区划571
七、屯田军及女真贵族对土地的大量掠夺573
六、金国社会经济573
(二)编制户口簿册574
(一)划分户等、确定基本管理制度574
八、金代户政574
一、西夏皇权575
第四节 西夏575
(三)通检推排户口575
(四)大批强制迁移居民575
五、“凉州畜牧甲天下”576
四、西夏的三种土地所有制576
二、官僚机构576
三、西夏疆域及其设置576
一、自然灾害577
第五节 两宋辽金期间的荒政与救灾577
六、驰名的西夏青、白盐577
七、“有仇必报”的风俗577
二、北宋河患与其治河584
三、金代河患及其治理589
四、宋代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591
五、宋代圩田及其政治、经济作用594
六、宋代农田水利建设596
七、王安石变法中兴修农田水利和放淤灌淤高潮599
八、两宋的运河网络602
九、仓储制度603
(二)义仓604
(一)常平仓604
(五)广惠仓605
(四)惠民仓605
(三)社仓605
十、救荒办法与荒政606
(七)平籴仓606
(六)丰储仓606
(一)救荒的具体措施607
(二)常行的救荒政策609
第六节 宋金的社会救济设施612
(三)董煟的救荒全法及上官均的赈恤五术612
第七节 两宋辽金的婚俗613
(一)宋人嫁娶614
一、宋、辽、金人的嫁娶婚俗614
(二)辽金婚俗615
(一)理学概要616
二、理学对婚姻道德的影响616
(二)理学家的妇女、婚姻、道德观617
三、宋世对妇女离婚再嫁的态度618
(二)议婚过早619
(一)冥婚619
四、民间特殊婚俗619
(二)女子之心最为可怜620
(一)妇女暮年生活最苦620
(三)联姻重母党620
(四)岳秦不婚620
五、《世范》的问世及袁采的妇女生活、婚姻观620
一、宋代丧葬习俗621
第八节 宋代丧葬习俗与其墓葬文化621
(三)家中若有小姑,做媳妇的日子难过621
(四)寡妇再嫁而原有子女者难办621
(五)后娶难621
(六)议亲不可贪图阀阅、资产621
(七)择妇择婿要自量621
(八)幼小不议婚姻621
(九)谨察媒妁之言621
(十)妇女衣饰不宜过于华丽621
(一)北宋八陵尽一犁622
二、宋代墓葬文化622
(二)东陵狮子西陵象624
(三)偏安君王尸倒悬625
(四)豪富之墓竞奢华626
(一)礼论627
一、李觏627
第九节 宋代民政思想627
(二)社会起源论628
(四)增加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的主张629
(三)社会批判论629
(五)”驱游民”说630
(六)理想社会论631
(一)环境决定人性,“性不可善恶言”632
二、王安石632
(三)论生财理财633
(二)论“改易更革”633
(六)施行保甲法,加强基层政权建设634
(五)发展农田水利,防御自然灾害634
(四)论“无为而有为”的统治术634
三、司马光635
(七)关于人口质量的见解635
(二)调剂人口密度的“均民”之说636
(一)人口的多寡不能决定一国的贫富论636
四、苏轼636
(二)关于封建制度的论述637
(一)两宋理学思潮及理学的基本论题637
五、程颢、程颐637
(三)关于封建道德的论述638
(五)理学家的妇女、婚姻道德观639
(四)关于人性的论述639
(一)封建理学国家观与封建制度论640
六、朱熹640
(六)“酌古变今,均多恤寡”的主张640
(二)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比较及对集权分权的意见641
(四)天理即道德论642
(三)人性论642
(五)社会改革论643
(一)限制君权与重民思想644
七、叶适644
(三)调整人口密度与实行“迁民”的主张645
(二)谋求改革的功利思想645
(二)压缩人口构成中消费人口比例的主张646
(一)论物质生活资料与人口生息之关系646
八、陈亮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