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遥感及GIS的理论与实践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王让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63845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52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182页
- 主题词:木材-裂纹扩展-研究;木材-断裂-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遥感及GIS的理论与实践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脆弱生态环境研究进展概况1
1.1 国内外脆弱生态环境研究现状1
1.2 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的若干问题4
1.2.1 生态风险评价4
1.2.2 生态功益评价8
1.2.3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12
1.2.4 生态价值与生态安全13
1.3 典型区脆弱生态环境背景15
1.4 塔里木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研究的进展17
1.4.1 关于人与环境问题17
1.4.2 关于水资源及其相关问题18
1.5 脆弱生态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21
2 脆弱生态环境研究方法及途径23
2.1 遥感研究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式23
2.1.1 脆弱生态环境遥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23
2.1.2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24
2.1.3 卫星遥感与数字地球28
2.1.4 信息源特征29
2.2 GIS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特点及趋势30
2.2.1 GIS的发展及其与地学分析的关系30
2.2.2 GIS地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及途径32
2.3 地球信息科学的方法论36
2.3.1 制图学的发展与方法的应用36
2.3.2 数字地球研究的启示39
2.3.3 地球整体性的认识和研究40
2.4 3S技术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潜力与特点43
2.4.1 3S一体化的内涵及特点43
2.4.2 GPS与RS关系44
2.4.3 GPS与GIS关系45
2.4.4 资源环境研究与3S技术不可分割45
2.4.5 地学信息虚拟分析得以深化46
2.4.6 定量化研究及数值模拟不断加强46
2.4.7 3S一体化技术日趋完善47
2.5 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48
2.5.1 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特点48
2.5.2 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50
2.5.3 景观动态的研究50
3 内陆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特征52
3.1 脆弱生态环境的一般特征52
3.1.1 干旱的气候及频繁的灾害52
3.1.2 短缺的水资源与恶化的水环境53
3.1.3 退化的天然植被56
3.1.4 贫脊的土壤57
3.1.5 普遍发生的土地荒漠化58
3.1.6 受阻的生态过程58
3.2 脆弱生态环境的景观特点59
3.2.1 独特的生态景观分布模式59
3.2.2 脆弱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59
3.3 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60
3.3.1 实行脆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60
3.3.2 加强流域水资源宏观管理与调控61
3.3.3 建设高效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61
4 典型区脆弱生态环境遥感制图与分析63
4.1 天然植被变化的遥感分析63
4.1.1 天然植被生存环境的变化63
4.1.2 天然植被面积的变化65
4.1.3 天然植被分布格局的变化68
4.1.4 生态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70
4.2 土地沙质荒漠化变化遥感分析71
4.2.1 研究途径及方法71
4.2.2 专题图件编制72
4.2.3 生态环境变化及其成因分析74
4.3 生态景观特征遥感分析79
4.3.1 图像预处理79
4.3.2 景观特征值的计算80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82
4.4 和田绿洲空间格局遥感分析84
4.4.1 和田绿洲自然环境背景84
4.4.2 生态脆弱性的现状85
4.4.3 生态脆弱性成因分析88
4.4.4 生态环境建设策略91
5 脆弱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93
5.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区划93
5.1.1 中国西部生态区划的启示95
5.1.2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分区98
5.2 生态脆弱性评价依据与原则100
5.2.1 主导因素原则100
5.2.2 科学性与实践性原则100
5.2.3 简单性及实用性原则101
5.2.4 系统性及规范性原则101
5.3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101
5.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101
5.3.2 确定指标权重及界定阈值105
5.3.3 定量计算生态脆弱性指数105
5.3.4 制定评价标准107
5.4 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及特征分析109
5.4.1 脆弱性评价结果及空间分布特征109
5.4.2 源流区生态脆弱性特征110
5.4.3 干流区生态脆弱性规律112
5.5 脆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特点与启示113
6 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116
6.1 生态系统受损的一般状况117
6.2 生态系统退化的一般模式117
6.3 典型受损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119
6.3.1 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类型119
6.3.2 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120
6.3.3 荒漠生态系统的退化123
6.3.4 自然绿洲生态系统的退化125
6.4 生态系统调控的一般方式126
6.4.1 生态系统退化及稳定性的特征126
6.4.2 退化生态系统的调控127
7 脆弱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129
7.1 系统设计的一般原理129
7.2 系统基本框架及其主要内容131
7.3 系统的主要功能132
7.3.1 文件档案子系统133
7.3.2 专题属性子系统133
7.3.3 地图信息子系统133
7.3.4 遥感信息子系统133
7.4 系统的开发与应用134
7.4.1 系统开发与实施的内容134
7.4.2 系统应用135
8 脆弱生态环境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137
8.1 研究方法及思路的特点与理论创新137
8.2 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新进展138
后记141
参考文献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