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 我国公民资格权利发展与有序参与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 我国公民资格权利发展与有序参与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26/30540828.jpg)
- 褚松燕著(国家行政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780226742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0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公民权-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 我国公民资格权利发展与有序参与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1
(一)研究现状述评2
(二)问题及提出的意义25
(三)研究方法28
二、基本概念28
(一)利益28
(二)权利33
(三)社团37
三、框架与脉络42
第一章 公民资格理论——一个分析框架47
一、公民资格的内涵辨析47
(一)考察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理论视角48
(二)公民资格的一般内涵51
二、公民资格的构成56
(一)平等的公民身份58
(二)公民权利是公民资格所蕴含的其他权利的基础59
(三)政治权利是公民资格各项权利得以落实的关键62
(四)社会权利是公民行使权利的基本的物质和精神保障63
(五)以公民责任为体现的公共精神67
三、公民资格的发展对治理的影响70
(一)公民资格的发展对参与的需求72
(二)公民资格对公共治理的影响75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资格权利的发展(上)81
一、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公民资格发展状况81
(一)全能主义国家与总体性社会82
(二)城乡二分的社会权利主导型公民资格83
二、公民资格权利体系的恢复发展:1978-1992年97
(一)公民资格权利制度体系开始全面重建98
(二)该时期公民资格权利发展的特征112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资格权利的发展(下)119
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社会转型背景变化11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权利发展120
(二)社会分化加剧,社会分层基本浮现120
(三)户籍制度对社会权利的束缚进一步减弱122
(四)利益冲突凸显,社会公平问题逐渐引起社会高度关注123
(五)规模有限、责任明确的服务型法治政府成为政府转型的目标125
二、公民资格诸权利大发展的开始:1993年以来126
(一)与市场经济建设相关的公民权利内容进一步发展126
(二)民主政治的实践使公民政治权利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充实132
(三)社会权利的保护和发展处于探索当中143
(四)该时期公民资格发展的特征152
三、独特的公民资格权利发展路径159
(一)公民资格平等性的普遍化与诸权利的发展交互推进、同步展开160
(二)我国公民资格权利发展以政府和公民互动为推动力164
(三)以局部的制度创新为权利的最终确认提供经验支持166
(四)公民的权利要求高涨与制度提供之间的张力正在增大168
户籍制度改革案例:以权利平等为追求的湖州户籍“新政”170
第四章 公民有序参与的目标功能与层次175
一、权利与参与的互动175
二、公民有序参与的目标功能180
(一)推进有效率的公共秩序183
(二)维持一定水平的政治共识190
(三)促进公民个体的全面发展193
三、公民参与的两个层次:国家与社会196
(一)国家层面的政治参与196
(二)社会层面的政治参与198
四、公民有序参与的影响因素201
(一)制度化程度202
(二)权利意识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确立情况206
(三)社会的自组织程度207
(四)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情况208
第五章 我国政治参与的一般描述212
一、我国转型期公民参与的社会环境212
(一)社会呈现出基于利益的多元化特征212
(二)政治权力体系的定位向公共服务转变215
(三)社团和社会各领域精英增多216
二、现有有序参与路径分析221
(一)政治投票和选举222
(二)通过各级人大、政协参政议政223
(三)信访制度226
(四)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及其议事制度228
(五)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233
(六)社会协商对话制度234
(七)通过大众传媒参与政治236
(八)通过社会团体参与政治238
(九)公民旁听制度239
三、我国政治参与的一般特征242
(一)参与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参与的深度和效果尚有局限242
(二)政治参与行为呈现出参与热情与参与冷漠的双重性244
(三)政治参与的制度框架相对完整,但制度化化水平偏低245
(四)政治参与的社会基础有所增强,但仍显薄弱247
第六章 公民参与的组织化:社会团体250
一、社会团体:组织化的公民参与250
(一)社团—政府关系:范式转换251
(二)社团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制约因素262
(三)社团政治参与的意义265
二、我国社团的政治参与269
(一)我国社团组织发展的现状分析270
(二)我国社团组织的政治参与情况285
(三)社团政治参与现状的原因分析301
第七章 权利与参与:引导公民有序参与的基本思路309
一、政府主导型有序参与模式的原则309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09
(二)推进有序参与的制度构建311
(三)增强公民的权利行使能力313
二、推进公民资格诸权利的全面发展314
(一)扫除公民资格诸权利发展的障碍因素314
(二)对权利体系本身予以完善317
(三)推进以公民为本位的社会治理319
三、推进以社团为主体的组织化参与322
(一)构建以社团为主体的组织化参与结构324
(二)强化社团在社会治理中的组织化参与功能329
(三)逐步完善社团参与的制度框架334
四、鼓励制度创新,疏通和健全公民参与路径346
(一)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346
(二)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347
(三)从立法角度健全和完善具体制度347
(四)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349
五、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培育公共精神350
制度创新案例: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352
参考文献中文文献366
英文文献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