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程
  • 丁祖豪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926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736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752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20世纪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上篇 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哲学15

第一章 现代中国哲学的萌生15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15

一、西学东渐的社会条件及其推动力量15

二、西学输入的主要方式、渠道和时间16

三、西方哲学传播的主要内容18

四、西方哲学传播的主要特点20

一、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动摇和进化论世界观的确立21

第二节 进化论世界观的确立与科学思想的产生21

二、“心性之学”的没落和科学思想的产生30

第三节 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34

一、“哲学”一词的传入34

二、胡适对哲学学科建立的贡献36

第四节 20世纪初马克思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介绍40

一、马克思学说的初期传播40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马克思学说的介绍45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及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52

第一节 文化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质52

一、新文化运动的总体精神52

二、民主与科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55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涵58

一、重估一切价值——对传统文化的批判58

二、伦理观念的革命61

三、国民性的改造——新文化运动的新民理想64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67

一、“十月革命”的影响67

二、唯物史观的传入70

三、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宣传72

四、胡汉民对唯物史观的宣传79

五、陈独秀、李达等人对唯物史观的宣传85

第三章 西方哲学的初步繁荣及不同派别之间的论争90

第一节 全面输入西方哲学90

一、新文化运动引导西方哲学传播90

二、西方著名哲学家来华讲学92

三、西方哲学著作的翻译及其特点100

第二节 西方哲学的重点介绍103

一、胡适对实验主义的介绍103

二、张申府对罗素哲学的介绍109

三、张东荪与张君劢对生命哲学的介绍111

第三节 三次重大问题的论争及其哲学意义115

一、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及其哲学意义116

二、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及其哲学意义121

三、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及其哲学意义127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系统传播与初步运用13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动134

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134

二、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138

三、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141

四、李达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14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东西文化论战14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哲学思潮14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玄论战15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戴季陶主义16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169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早期探索169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中的错误及原因172

三、早年毛泽东的哲学探索与理论贡献173

第五章 西方哲学的广泛传播及深入研究183

第一节 西方哲学著作的译介183

一、西方哲学传播的新特点183

二、高质量地翻译西方哲学原著184

三、西方哲学介绍文章与专著的大量涌现190

第二节 西方哲学的深入研究193

一、西方哲学史研究193

二、陈康与古希腊哲学研究194

三、郑昕与康德哲学研究197

四、贺麟与黑格尔哲学研究200

五、洪谦与维也纳学派哲学研究203

第六章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与中国哲学新体系的构建211

第一节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211

一、现代新儒学兴起的原因211

二、现代新儒学的早期发展历程212

第二节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214

一、生机主义宇宙观214

二、直觉主义认识论216

三、“知足自得”、“调和中庸”的人生哲学218

第三节 张东荪:哲学新体系之最初尝试者220

一、尝试建构哲学新体系221

二、多元认识论的形成与完善224

第四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228

一、新唯识论的本心论229

二、新唯识论的翕辟说230

三、新唯识论的体用论231

一、新理学的“形上学”233

第五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233

二、新理学的人生境界说237

第六节 贺麟的新心学240

一、新心学的本体论240

二、新心学的知行合一观242

三、新心学的方法论245

第七节 金岳霖的新道论247

一、道是“式—能”247

三、“无极而太极是为道”249

二、共相与殊相249

第七章 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53

第一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25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翻译热潮25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运动254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的哲学论争262

一、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262

二、唯物辩证法问题的论争264

三、和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争267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26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系统化269

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270

三、毛泽东政治哲学与军事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272

四、《实践论》、《矛盾论》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化275

第四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281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28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想战线上的斗争29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宣传300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翻译30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的确立305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的确立305

下篇 20世纪下半期的中国哲学30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启蒙运动306

三、对旧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311

第二节 对唯心主义的清理和批判312

一、对《武训传》的思想批判312

二、对俞平伯红学思想的批判314

三、对胡适思想的批判315

四、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316

五、对梁漱溟思想的批判317

一、唯物辩证法在过渡时期的运用和发展31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过渡时期的运用和发展318

二、矛盾分析法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探索320

第四节 哲学问题的研究与讨论322

一、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323

二、关于过渡时期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性质问题的讨论325

三、关于过渡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的讨论326

第九章 十年建设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哲学33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折发展330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探讨33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与普及333

三、“左”倾思想的发展及其哲学表现335

第二节 毛泽东的哲学新探索337

一、认识论的新探索338

二、辩证法的新阐发344

三、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新总结347

第三节 哲学问题的研究与论争349

一、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争350

二、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争论355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哲学360

一、“继续革命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背离361

二、政治野心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肆篡改362

三、党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367

第十章 实践理性的重新确立371

第一节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实践理性的权威371

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由来371

二、重新确立实践理性的权威372

三、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375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377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概括377

二、深入进行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379

第三节 哲学问题的探讨与论争380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个重要哲学问题讨论的继续380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新进展384

三、哲学基本理论的新探讨386

第十一章 关于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390

第一节 关于人和人的本质问题的讨论390

一、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390

二、人的本质是什么392

三、如何看待马克思前后著作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393

第二节 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394

一、什么是人性394

二、关于共同人性397

三、关于人性的阶级性与无产阶级人性398

四、关于人性的历史发展400

五、对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评价401

第三节 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402

一、关于人道主义的含义及其阶级属性问题402

二、关于人道主义的历史作用问题403

三、关于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404

四、关于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问题405

五、关于马克思著作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连续性问题407

六、批判抽象的人道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408

第四节 关于异化问题的讨论409

一、关于异化概念409

二、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410

三、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评价413

四、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是否抛弃了异化理论415

五、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416

第十二章 “文化热”及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研究420

第一节 “文化热”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哲学的基本评价420

一、“文化热”兴起的背景和特点420

二、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涵423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27

四、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基本评价432

一、全盘西化论437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哲学与现代化关系研究437

二、儒学复兴论440

三、西体中用论442

第三节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建设445

一、文化建设需要正确的文化意识445

二、文化建设应坚持“综合创新”的方针447

三、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449

第十三章 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热潮451

第一节 主体意识的觉醒:人本主义哲学热潮的出现451

一、西方哲学传播的拨乱反正451

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热453

三、尼采的意志主义哲学热457

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热460

五、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热462

第二节 西方哲学翻译工作的繁荣466

一、翻译丛书的大量涌现466

二、西方哲学史的翻译467

三、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翻译467

四、西方近代哲学的翻译468

五、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翻译469

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翻译471

七、开拓现代西方哲学翻译的新领域472

第三节 西方哲学学术性研究的回归474

一、重新理解与评价西方哲学474

二、加大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力度476

三、弥补西方哲学研究的薄弱环节477

四、拓展西方哲学研究的理论深度479

五、开辟西方哲学研究的新领域481

第四节 现代西方哲学热点理论研究483

一、英美分析哲学研究483

二、现代西方欧洲大陆哲学研究488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研究49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研究49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研究49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493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研究498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498

二、哲学基本问题与其他哲学问题的关系499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某些新观点502

第三节 主体客体问题研究503

一、主客体概念的含义503

二、主客体的相互关系504

三、主体性与主体性原则506

第四节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509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509

二、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不同理解511

三、实践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514

第五节 认识论有关问题研究516

一、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516

二、认识的本质问题519

三、真理问题521

第六节 辩证法有关问题研究525

一、矛盾理论研究526

二、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528

第七节 历史观有关问题研究530

一、社会规律问题研究530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转型研究534

三、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研究540

第十五章 哲学其他学科问题研究548

第一节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548

一、关于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定位的探讨548

二、科学哲学研究550

三、技术哲学研究557

四、自然哲学研究563

第二节 伦理道德问题研究568

一、伦理道德研究的基本情况568

二、伦理道德研究的主要问题569

三、伦理学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581

第三节 美学研究的新进展582

一、美学的对象和性质问题研究582

二、美的本质问题研究584

三、审美问题研究586

四、美育问题研究589

第四节 逻辑学研究591

一、形式逻辑研究591

二、辩证逻辑研究596

三、中国逻辑史研究597

第五节 宗教学研究601

一、宗教学原理研究601

二、佛教研究604

三、道教研究607

四、伊斯兰教研究610

一、价值哲学兴起的背景614

第一节 价值哲学探索614

第十六章 哲学热点问题探索614

二、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问题615

三、价值哲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621

第二节 文化哲学探索624

一、文化哲学的内涵及其研究对象624

二、文化哲学何以可能626

三、文化哲学的方法论探索627

四、文化哲学的建构原则629

五、传统文化的转型629

一、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兴起的背景和过程631

第三节 社会发展理论探索631

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633

三、21世纪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638

第四节 经济哲学探索639

一、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639

二、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641

三、经济哲学的研究内容643

四、如何加强经济哲学的学科建设646

第五节 人学探索647

一、关于人学的研究对象647

二、关于哲学与人学的关系649

三、关于人学研究的方法650

四、市场经济与人652

第六节 新哲学体系探索655

一、关于元哲学研究的意义655

二、关于构建哲学体系的难题及其解析656

三、关于哲学的时代精神667

第十七章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67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主要矛盾理论67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67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672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73

四、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目标67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开放理论675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675

二、社会主义改革理论678

三、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680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68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类社会矛盾理论68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理论68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理论687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691

第四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691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694

附录 中国哲学在台港地区的发展698

第一节 中国哲学在台港地区的发展698

一、现代新儒学在台港地区的发展698

二、自由主义在台湾的延展701

三、台湾新士林哲学的产生及学术特色702

第二节 牟宗三的道德哲学705

一、重建儒家道德的形上学705

二、重续儒家道统707

三、“新外王”说710

第三节 殷海光的哲学思想714

一、殷海光的哲学思想概说714

二、殷海光的自由主义思想718

三、殷海光的中西文化观721

第四节 罗光的哲学思想723

一、“生命哲学”的本体论723

二、“生命哲学”的生成论725

三、天主教儒学思想726

征引文献举要730

后记7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