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选择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周书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780211348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哲学-选择-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选择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现状4
三、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10
四、论文立论和主要研究方法11
第一章 选择的逻辑起点13
第一节 存在与自我存在14
一、自我与自我存在15
二、自我存在的奠基16
三、自我存在与他我18
四、自我存在的实现20
第二节 选择与自由21
一、选择在词源学和词汇学上的含义22
二、选择的权利26
三、自我选择过程中的自由度28
四、自我选择中自由的发挥32
五、选择的发生34
第三节 选择与道德36
一、选择的伦理意指36
二、选择的道德原则39
三、选择的价值建构45
四、自我选择的价值体现48
第四节 自我选择的存在范式50
一、质、量、度51
二、肯定与否定52
三、不可选择53
四、绝不选择54
第二章 选择的依据56
第一节 自我选择的客观物质性57
一、选择的客观物质性——境况57
二、自我选择的时间性61
三、自我选择的空间性68
四、选择的生理机能72
第二节 选择的内在原因74
一、自我需求的广泛性决定了选择及选择的多样性74
二、需求决定了自我选择的实现手段和实现途径78
三、需求决定了自我选择的目的性80
四、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自我选择的层次性84
第三节 自我选择的客观现实性87
一、思维中的自我选择88
二、现实中的自我选择90
三、虚拟中的自我选择92
四、自我选择的现实性与可能性98
五、自我选择的真理取向102
第四节 自我选择的社会历史性104
一、社会历史的客观性105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107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性110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开放性111
第三章 选择的主体118
第一节 选择主体的一般概述119
一、广义上的选择主体119
二、狭义上的选择主体121
三、选择的主体与主体的选择123
四、选择主体自身125
第二节 选择主体的内在机制128
一、感知能力128
二、思维能力133
三、合乎情理的选择137
四、不合情理的选择139
第三节 选择主体的表现形式141
一、个人选择142
二、集体选择145
三、民族选择148
四、阶级选择151
五、国家选择152
第四节 选择主体的内在形成机制153
一、由地位、荣誉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153
二、由自我反思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157
三、由时间和空间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162
四、由信仰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170
第五节 选择主体的外化176
一、选择主体外化的内涵176
二、主体选择的外化是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统一177
三、主体外化的实质180
第四章 选择的客体184
一、客体的存在185
第一节 客体与选择的客体185
二、选择客体的基本属性187
三、选择客体的地位192
四、选择客体的主要内容194
第二节 选择的客体——观念197
一、观念的主体性和客体性197
二、观念的产生及其后果204
三、作为选择客体的观念的区分208
四、作为选择客体的观念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15
第三节 客观事物作为选择的客体218
一、客观事物的实在性218
二、客观事物被纳入选择对象的几种情况223
三、客观事物被确定为选择客体的主观化过程227
四、客观事物作为客体的最终意义228
第四节 选择的客体作为理论和作为实践对于主体的区分230
一、理论和实践作为选择的客体而存在231
二、理论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作为选择客体的区分233
三、理论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作为选择客体的联系236
四、理论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作为选择客体与作为主体的选择239
第五章 选择的实现243
第一节 选择实现的一般途径244
一、设定阶段244
二、实施阶段245
三、总结阶段248
四、选择实现的代价249
第二节 选择实现的基本模式253
一、自我选择实现的基本模式254
二、原始思维模式257
三、思维控制的感知模式260
四、思维创造性模式263
五、科学逻辑验证模式,即至真的欲求265
六、艺术创造与鉴赏模式,即至美的欲求267
七、信仰模式,即至善的欲求270
第三节 机遇与对机遇的把握274
一、选择与机遇275
二、选择与机遇期278
三、选择与战略机遇期281
四、选择的阈限与把握机遇的迫切性284
第四节 把握战略机遇期,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285
一、道路的选择286
二、后发展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启示与教训290
三、我国对发展道路的创造性贡献294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296
五、中国发展道路的对策选择298
结束语302
主要参考文献304
后记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