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12/30571254.jpg)
- 冯海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7728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54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75页
- 主题词:资源利用-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1
1.1 农业的内涵及特征1
1.1.1 农业的内涵1
1.1.2 农业的基本特征3
1.2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6
1.2.1 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6
1.2.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7
1.2.3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基本要求10
1.3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13
1.3.1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产品贡献13
1.3.2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16
1.3.3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18
1.3.4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外汇贡献20
1.3.5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生态贡献21
1.4 农业与二、三产业的相互关系22
1.4.1 农业的产业联系效应22
1.4.2 农业与二、三产业的相互依存23
1.4.3 农业与工业关系的动态演化25
1.5 我国传统的重农思想和理念26
1.5.1 传统的重农思想26
1.5.2 传统农业对生态的重视28
1.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1
第2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兴起背景38
2.1 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38
2.2 传统农业及其改造40
2.2.1 传统农业的形成40
2.2.2 传统农业的特征42
2.2.3 传统农业改造的依据49
2.2.4 传统农业改造的重点52
2.3 现代农业及其外部性54
2.3.1 现代农业的出现54
2.3.2 现代农业的特征55
2.3.3 现代农业的成就56
2.3.4 现代农业的外部性60
2.3.5 现代农业的调整70
2.4 我国农业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72
2.4.1 我国传统农业改造的成就72
2.4.2 我国传统农业改造引发的环境问题76
2.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兴起77
第3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80
3.1 农业系统中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80
3.1.1 农业系统是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统一80
3.1.2 农业环境系统的运行规律82
3.1.3 农业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86
3.1.4 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互作规律88
3.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质90
3.2.1 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含义90
3.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含义93
3.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99
3.3.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指标101
3.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101
3.3.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标102
3.3.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指标102
3.3.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指标103
第4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106
4.1 发达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106
4.1.1 美国的探索106
4.1.2 日本的探索111
4.1.3 西欧国家的探索114
4.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种实践模式118
4.2.1 有机农业118
4.2.2 再生农业122
4.2.3 生物农业125
4.2.4 自然农业127
4.2.5 生态农业128
4.2.6 持续农业130
第5章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框架134
5.1 地形地貌背景134
5.1.1 地形地貌的总体特征135
5.1.2 高原地貌136
5.1.3 平原地貌137
5.1.4 盆地地貌139
5.1.5 丘陵地貌140
5.2 土地资源背景140
5.2.1 土地资源的总体特征141
5.2.2 耕地资源141
5.2.3 草地资源144
5.2.4 水面资源147
5.3 气候资源背景148
5.3.1 气候资源的总体特征149
5.3.2 光资源150
5.3.3 热量资源151
5.3.4 降水资源151
5.3.5 气候资源区域153
5.4 水资源背景154
5.4.1 水资源总体特征155
5.4.2 水资源的时间分布157
5.5 生物资源背景158
5.6 生态环境背景159
第6章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163
6.1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163
6.1.1 行动依据163
6.1.2 主要行动164
6.2.1 行动依据165
6.2 加强食物安全和预警系统165
6.2.2 主要行动166
6.3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组合167
6.3.1 行动依据167
6.3.2 主要行动168
6.4 提高农业投入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68
6.4.1 行动依据169
6.4.2 主要行动170
6.5 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170
6.5.1 行动依据171
6.5.2 主要行动172
6.6 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173
6.6.1 行动依据173
6.6.2 主要行动174
6.7 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农村乡镇中心175
6.7.1 行动依据175
6.7.2 主要行动176
6.8 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77
6.8.1 行动依据177
6.8.2 主要行动178
6.9 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180
6.9.1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管理行动180
6.9.2 水资源利用保护的科学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行动182
6.9.3 国际与区域合作行动184
6.9.4 机制与能力建设行动184
6.10.1 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185
6.10 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185
6.10.2 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186
6.10.3 湿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87
6.11 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87
6.11.1 森林资源管理行动188
6.11.2 维持森林的多种功能行动189
6.11.3 科学研究与教育培训及国际合作行动189
6.12 生物多样性保护190
6.13 荒漠化防治194
6.14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196
6.15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与管理198
6.15.1 行动依据199
6.15.2 主要行动200
第7章 种植业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03
7.1 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203
7.1.1 我国种植业结构现状204
7.1.2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208
7.1.3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213
7.1.4 热带作物结构调整问题216
7.2 提高种植业产品质量223
7.2.1 种植业产品质量发展目标223
7.2.2 种植业产品质量建设的重点和总体布局224
7.2.3 种植业产品质量建设的重点项目226
7.2.4 实现种植业产品质量目标的措施226
7.3 发展小杂粮生产229
7.3.1 发展小杂粮生产的潜力和优势229
7.3.2 发展小杂粮生产的措施230
7.4 搞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232
第8章 畜牧业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34
8.1 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234
8.1.1 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差距234
8.1.2 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235
8.1.3 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236
8.1.4 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239
8.2.1 我国奶牛业发展暴露出的问题242
8.2 大力发展奶牛业242
8.2.2 促进我国奶牛业良性发展的措施245
8.3 加快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248
8.3.1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现状248
8.3.2 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对策措施250
8.4 严格执行畜牧法中有关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定251
9.1 调整和优化渔业结构257
9.1.1 渔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目标257
第9章 渔业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57
9.1.2 实现渔业结构调整目标的对策措施260
9.2 推行和完善休渔期制度262
9.2.1 我国已实行休渔期制度262
9.2.2 加强长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263
9.2.3 建立珠江流域休渔期制度266
9.2.4 加强休渔制度实施的监管267
9.3 加强渔业水体污染治理268
9.3.1 渔业水体污染的成因269
9.3.2 防治渔业水体污染的措施271
9.4 严格执行渔业资源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272
9.4.1 渔业法中有关渔业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规定272
9.4.2 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中有关渔业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规定274
9.4.3 天津市渔业管理条例中有关渔业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规定276
9.4.4 吉林省渔业管理条例中有关渔业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规定277
9.4.5 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中有关渔业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规定280
9.4.6 贵州省渔业管理条例中有关渔业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规定281
9.4.7 山东省渔业管理条例中有关渔业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规定283
9.4.8 广东省渔业管理条例中有关渔业资源保护284
和发展的规定284
9.4.9 河北省渔业管理条例中有关渔业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规定286
第10章 林业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88
10.1 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88
10.2 搞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294
10.2.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94
10.2.2 退耕还林工程295
10.2.3 “三北”和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96
10.2.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97
10.2.5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98
10.2.6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298
10.3 推进退耕还林299
10.3.1 退耕还林工程的背景和任务299
10.3.2 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规定301
10.3.3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323
10.4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326
10.4.1 森林病虫害基本情况327
10.4.2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任务333
10.5 推行木材节约和代用342
10.5.1 我国木材节约和代用潜力巨大342
10.5.2 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的对策措施344
第11章 结构调整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348
11.1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一般问题348
11.1.1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349
11.1.2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层次350
11.1.3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原则353
11.2 人多地少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360
11.2.1 人多地少国家农业发展的结构优势361
11.2.2 人多地少国家农业优势领域的形成原理366
11.2.3 人多地少国家农业结构的成长规律370
11.2.4 人多地少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模式375
11.2.5 人多地少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经验的基本点385
11.3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模式386
11.3.1 沿海创汇农业区的结构模式387
11.3.2 传统粮棉主产农业区的结构模式390
11.3.3 城郊市场农业区的结构模式394
11.3.4 山地林业区的结构模式396
第12章 土地利用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401
12.1 土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01
12.2 耕地数量保护406
12.2.1 严格执行《土地法》406
12.2.2 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13
12.2.3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418
12.2.4 重视农村“旧村”复垦421
12.3 耕地质量保护424
12.3.1 积极治理耕地污染424
12.3.2 保护东北黑土地430
12.3.3 发展和增施有机肥料432
12.4 湿地保护433
12.4.1 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433
12.4.2 湿地保护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435
12.4.3 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措施436
第13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440
13.1 水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40
13.2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444
13.2.1 节水农业发展趋势444
13.2.2 节水农业的技术措施446
13.2.3 节水农业的发展模式448
13.2.4 加快发展节水农业的措施450
13.3.1 非传统水资源的主要领域454
13.3 大力开发非传统水资源454
13.3.2 大力发展海水淡化456
第14章 草原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462
14.1 草原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62
14.2 实施草畜平衡管理466
14.3 严格执行草原法468
14.4 积极推进退牧还草479
14.4.1 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意义479
14.4.2 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管理规定482
14.4.3 退牧还草陈化粮供应监管规定486
14.5 加强草原鼠害防治489
14.5.1 我国草原鼠害现状490
14.5.2 草原鼠害造成的主要危害491
14.5.3 加强草原鼠害防治工作的措施493
14.6 实施围封转移战略495
14.6.1 围封转移战略的规划布局和总体构想495
14.6.2 围封转移战略采取的主要措施497
14.6.4 进一步实施好围封转移战略501
14.6.3 围封转移战略取得的成效501
14.7 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503
第15章 水土保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507
15.1 水土流失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507
15.2 我国水土保持的目标和任务510
15.3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对策措施513
15.3.1 严格执行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513
15.3.2 其它对策措施525
第16章 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528
16.1 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实践528
16.2 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531
16.3 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类型533
16.4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前景与重点537
第17章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543
17.1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手段543
17.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548
后记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