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有企业改革实录 1998-2008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国有企业改革实录 1998-2008
  • 邵宁主编;熊志军,杨永萍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4451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75页
  • 文件大小:320MB
  • 文件页数:593页
  • 主题词:国有企业-企业改革-研究-中国-1998~2008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有企业改革实录 1998-2008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破冰起航:1998年以前的国有企业改革3

一、国企沉浮:曾经的辉煌与现实的挑战5

(一)为共和国奠基:初步建立起较为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5

(二)体制之困:“笼中鸟”难飞6

(三)困境破局:在市场中探寻改革新生之路8

二、放权让利:走向市场的现实起点9

(一)四川扩权捷足先登9

(二)政策引导为扩权改革助力11

(三)活力在改革中迸发12

三、经济责任制:责任与权利之间的权衡12

(一)跟着实践走——经济责任制的兴起13

(二)不拘一格的创造——经济责任制的主要形式14

(三)有限的成效推动新的探索16

四、“利改税”:规范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初步尝试16

(一)试水“利改税”17

(二)“放水养鱼”:第一步“利改税”17

(三)“打破条块”:第二步“利改税”18

(四)“利改税”的得失20

五、经营方式的变革:承包经营责任制20

(一)承包经营责任制应运而生20

(二)承包制方式百态25

(三)“一包”并不“全灵”27

六、股份制出场:实践呼唤深层的制度创新29

(一)全新视角——股份制的引入29

(二)走向制度创新之路31

七、破“三铁”:深层利益关系的调整32

(一)转机制——回归市场的条件34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35

(三)玻璃门里的“三铁”36

八、制度规范:揭开改革新篇章37

(一)八年磨出《企业法》37

(二)破产制度在法律上确立39

(三)《转机条例》再出招39

(四)现代企业制度走向前台41

第二章 浴火重生:国企三年脱困43

一、改革进入地雷阵45

(一)旧体制的遗产45

(二)屋漏偏逢连天雨46

(三)不堪重负陷困境47

(四)优胜劣汰求生存48

(五)不仅仅是为了脱困52

二、务实的选择:改革与脱困相结合54

三、锁定脱困目标:“六五九九”56

(一)脱困的对象是谁56

(二)现实与理想之间59

(三)目标的最终确定60

(四)靶心——“6599”62

四、统筹协调:攻坚的组织保障65

(一)自上而下形成合力65

(二)四项基本的工作制度67

五、脱困举措:多管齐下治沉疴70

(一)中央政府:着眼全局出政策70

(二)地方政府:落实责任解难题79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83

六、“对症下药”:办法总比困难多85

(一)“三改一加强”与企业内部管理86

(二)“将熊熊一窝”与领导班子调整88

(三)“七个一批”与结构调整90

(四)“企业不能消灭亏损,就要消灭亏损企业”91

七、数字说话:经受住实践检验93

(一)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93

(二)数字的说服力94

(三)数字游戏还是真实成效96

(四)一场承上启下的改革99

(五)前路漫漫待求索102

第三章 回归市场:国有中小企业改革107

一、风雨中摇曳——国有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109

(一)困境扫描109

(二)夹缝中的尴尬生存112

(三)压力倒向地方政府114

二、倒逼出来的改革115

(一)困境中的选择115

(二)放开搞活天地宽116

(三)地方主导唱大戏120

三、草根的智慧——各显神通的改革路径123

(一)中小企业变革路径扫描123

(二)殊途同归——必须迈过的三道坎128

(三)“有形之手”在改制中的作用132

四、深层的突破:产权与身份的双重变革133

(一)长沙实践——“两个置换”134

(二)“产权”与“身份”的双重变革136

(三)“两个置换”推动的制度创新137

五、好戏连台139

(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陈光与菏泽的故事139

(二)“招花引蝶”——兼并联合中大庆杜尔伯特“伊利”的诞生143

(三)“钱从哪里来”——四川宜宾改制中的产权转让144

(四)动之以情、安之以利——山西省左权县企业改制中的员工一企业关系调整146

六、“四两拨千斤”——国有经济新格局148

(一)“改制退出”形成新格局148

(二)“退”出来的国有资本控制力150

(三)有所不为增效益152

七、敢为天下先——为国企全面改革探路153

(一)在关键难点上敢于突破154

(二)压力将地方政府推向前台155

(三)攻坚战与持久战156

(四)市场化方向与“渐进式”路径158

第四章 谈“破”不变色:5000户国有困难企业退出市场之路163

一、国企退出:一道从未遇到的难题165

(一)那些回天无力的国有企业165

(二)“堰塞湖”之忧:缺乏市场退出通道167

二、求解“中国特色”的退出通道(1994~1998年)169

(一)动议政策性关闭破产169

(二)从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起步170

(三)政策变形——“假破产、真逃债”172

(四)明确规则最重要175

(五)规范破产才是退出市场的最好方式177

三、政策性破产:结构调整的催化剂(1999~2003年)182

(一)把劲儿用在刀刃上——促重点行业调整解困183

(二)国阅33号文件与中央及中央下放企业185

(三)中办发11号文件与资源枯竭的矿山186

(四)特殊的军工企业的破产政策191

四、渐进转轨:从政策性破产向依法破产过渡(2004 ~2008年)192

(一)新《破产法》出炉192

(二)政策性破产的“最后一班车”193

(三)最后收尾的中央企业197

五、功不可没:特殊时期的特殊退出方式199

(一)特殊背景下的攻坚战199

(二)身后未尽事200

(三)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挑战204

第五章 艰难的抉择:千万国企员工挥泪告别旧体制207

一、人往哪里去——改革遭遇拦路虎209

(一)被固化的“契约”209

(二)超载的大船210

(三)绕不过去的坎儿212

(四)从“企业人”到“社会人”213

二、夹缝中走出来的路215

(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们——分流富余人员的早期实践216

(二)分离第一步——应运而生的再就业中心220

(三)华山不止一条路——探索多种分流减员的方式224

(四)平稳着陆——再就业中心与社会保障体制“并轨”226

(五)巧解难题——从“三条保障线”到社会保障体制建立228

三、“引水入渠”——实施再就业工程232

(一)大庆事件——警钟敲响了232

(二)“放水”更须“挖渠”——下岗分流与实施再就业相结合235

(三)改出一片新天地——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239

第六章 轻装上阵: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257

一、不能承受之重——国企曾是小社会259

(一)特殊历史条件的“双面人”259

(二)历史之重到底有多重260

(三)转轨遇到绊脚石262

二、回归企业的本质——坎坷的分离之路266

(一)非不为而是不能也266

(二)因势利导化解历史难题268

(三)轻装好上阵281

三、想说分离不容易283

(一)犬牙交错的国有企业与社会职能283

(二)政府职能要归位284

第七章 内功的修炼:国有企业管理的转型与升级291

一、管理转型——走向市场经济的生死抉择293

(一)计划框架内的企业管理工作293

(二)竞争推动企业管理转型293

(三)向内看、练内功: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295

(四)实施纲领:《“九五”企业管理纲要》296

二、邯钢经验——两个根本转变的一面旗帜298

(一)危机变革:邯钢经验的产生背景298

(二)大道至简:邯钢经验是什么299

(三)雪中送炭:像学大庆那样学习推广邯钢经验303

三、亚星经验——以制度建设加强购销管控的典范304

(一)利益博弈:亚星经验的产生背景304

(二)分权透明:亚星经验是什么307

(三)法剑出鞘:将成功经验提炼成管理法规309

(四)双管齐下:经验引导和法规约束兼行并举310

四、进入市场的必修课——管理转型与升级的攻坚之战311

(一)《基本规范》及其《读本》:改革管理成功经验之集成311

(二)标杆的力量:许继“破三铁”的改革经验312

(三)“天大的事”:广西营造改革氛围推动改革的经验317

五、追逐现代管理的脚步——迎接企业信息化的挑战320

(一)科学管理的新跨越320

(二)三个案例的启示321

(三)一个地方的经验327

第八章 微观主体再造:现代企业制度出台始末331

一、寻求制度上的突破——决策之前的“功课”333

(一)实践中求解334

(二)聚焦制度创新的难点337

(三)“他山之石”——“请进来”和“走出去”337

(四)《调研报告》的出炉340

(五)十四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企改革方向343

二、百户试点企业探路347

(一)统筹协调抓落实347

(二)群策群力定方案350

(三)扎根实践寻路径353

(四)试点落户100家358

(五)多管齐下建平台——配套改革措施359

(六)来自高层的重要关切:一次高规格的工作会362

(七)试点工作的组织与部署364

三、攻坚克难:新制度与老国企对接365

(一)最高层的亲自参与和推动365

(二)关键在于新旧制度的转换366

(三)“条条大路通罗马”——丰富多彩的试点实践369

(四)三家国家控股公司参与试点371

四、进入深水区的启示375

(一)试点的收获375

(二)待解之结378

(三)“基本规范”为现代企业制度立规379

五、千秋大业:夯实国企制度之基382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篇大文章382

(二)理想如何在现实中扎根382

(三)制度创新考验改革者的决心383

第九章 出资人登场:探索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实践391

一、蹒跚起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破局393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探索393

(二)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工作成效397

二、孕育新体制——过渡时期的国资管理体制398

(一)中企工委的成立及其职能398

(二)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作用400

(三)“九龙治水”——出资人缺位403

三、出资人“上岗”: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404

(一)“不错位、不缺位、不越位”——国资委职能定位405

(二)国资委内设机构及人员来源407

(三)履行职责的法律框架409

(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有待完善的国资监管体制412

四、不做“婆婆加老板”——国资委起步阶段的工作412

(一)开前门、关后门、堵旁门,规范改制412

(二)清产核资、弄清家底420

(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建设425

(四)“比资产负债表更重要”——建立业绩考核机制429

(五)“绩效评价的尺子”——薪酬激励制度改革435

(六)“企业的永动机”——有序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440

(七)“优化资源配置的保障”——规范国有产权管理445

(八)“战略是先导”——结构调整与投资规划管理449

(九)“人是第一要素”——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453

第十章 定位引领者:国有企业战略布局调整461

一、“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国有企业并非越多越好463

二、“一盘棋”与“一统天下”——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是个战略问题464

三、“拆分”与“合并”——行政主导的行业结构调整和重组468

(一)拆分:打破垄断壁垒468

(二)联合:抱团提升实力472

四、重头戏——出资人推动下的央企结构调整472

(一)导向:做强做优473

(二)战略调整趋规范478

(三)因势利导不强拧481

五、提升比较优势——国企实力+市场活力495

(一)做大蛋糕促发展495

(二)聚集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495

(三)国有大公司露头角495

(四)不争规模的“巨无霸”496

(五)打造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496

第十一章 公司治理革命:完善国有大企业治理结构的探索499

一、国企治理之弊——单一产权的国有大企业治理501

(一)国有独资企业的治理501

(二)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503

(三)看住“内部人”——“一把手负责制”与公司治理的冲突508

二、从稽察特派员到外派监事会制度509

(一)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制度的建立510

(二)《公司法》助推外派监事会制度515

(三)外部监督的有效性及局限516

三、打破“内部人控制”:独立董事制度518

(一)决策应非单方作出——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公司治理518

(二)不做“橡皮图章”——独立董事制度的积极作用522

(三)痛苦的磨合——独立董事制度的不足523

四、“拿来主义”——相关国际经验的比较及启示524

(一)提高独立非执行董事比例524

(二)独立非执行董事的选择标准528

(三)大公司董事长与CEO分设是发展趋势530

(四)首席独立董事设立及其作用531

(五)健全的专业委员会533

(六)公司治理实例——新加坡国有大企业董事会概况536

五、在规范中创新——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538

(一)拿自己的权力开刀——从董事会试点寻求突破538

(二)关键在于规范——试点的主要制度安排和措施541

(三)功夫不负有心人——试点取得的成效542

(四)制度磨合待有期——试点的初步经验和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546

附录1 2003年首次公布的189家中央企业名单560

附录2 1994年国务院确定的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名单566

附录3 2005~2008年国资委确定实行董事会试点的19户中央企业名单570

参考文献571

后记5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