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界国防战略前沿技术发展动向与影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世界国防战略前沿技术发展动向与影响](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0643132.jpg)
- 刘书雷,赵海洋,吴集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809391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20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234页
- 主题词:国防战略-研究-世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界国防战略前沿技术发展动向与影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国防战略前沿技术的概念内涵1
1.2 国防战略前沿技术的发展动因4
1.3 国防战略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5
1.4 国防战略前沿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15
1.5 国防战略前沿技术发展对军事领域的影响16
1.6 章节安排24
参考文献25
第2章 军事航天技术26
2.1 概述26
2.2 军事航天技术发展动向26
2.2.1 进入空间技术26
2.2.2 利用空间技术29
2.2.3 空间控制技术39
2.3 军事航天技术发展趋势48
2.3.1 进入空间技术发展趋势48
2.3.2 利用空间技术发展趋势49
2.3.3 控制空间技术发展趋势50
2.4 主要启示52
2.4.1 着眼国家安全战略谋划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52
2.4.2 把军事航天装备技术建设作为发展空间力量的基础和前提52
2.4.3 高度重视高素质军事航天人才培养52
2.4.4 控制空间装备技术的发展将催生新的战略威慑手段53
参考文献53
第3章 网络空间技术55
3.1 概述55
3.2 网络空间技术发展动向56
3.2.1 网络空间感知技术56
3.2.2 网络空间攻击技术57
3.2.3 网络空间防御技术58
3.2.4 网络空间控制技术59
3.2.5 网络空间支撑技术60
3.3 网络空间技术发展趋势61
3.3.1 网络空间感知技术61
3.3.2 网络空间攻击技术61
3.3.3 网络空间防御技术63
3.3.4 网络空间控制技术63
3.3.5 网络空间支撑技术64
3.4 网络空间技术发展的影响65
3.4.1 网络空间新型作战制权逐渐登上历史舞台65
3.4.2 网络空间国家安全和作战理论不断涌现66
3.4.3 网络空间新型作战力量日趋发展成熟67
3.4.4 网络空间“三战”面临全新的较量68
3.5 主要启示69
参考文献71
第4章 无人作战系统技术72
4.1 概述72
4.2 无人作战系统技术发展动向74
4.2.1 无人机技术发展动向74
4.2.2 无人飞艇技术发展动向86
4.2.3 无人地面系统技术发展动向88
4.2.4 无人水面舰艇技术发展动向92
4.2.5 无人潜航器技术发展动向95
4.3 无人作战系统技术发展趋势98
4.3.1 作战任务由侦察监视为主向侦察监视与火力打击并重方向发展98
4.3.2 平台控制由简单的遥控、程控方式向人机智能融合的交互控制方式转变,并逐步向全自主控制方式发展98
4.3.3 任务控制站技术由“多对一”向“一对多”的人系统综合方向发展99
4.3.4 通信技术由专用信道、点对点通信向共享信道、网络化通信方向发展99
4.3.5 作战模式由单平台作战向有人—无人作战平台协同作战、多无人作战平台协同作战方向发展100
4.3.6 平台和体系结构由专用化、单一化向通用化、标准化、互操作方向发展100
4.4 主要启示101
4.4.1 制定统一标准,提高无人机系统的通用化水平101
4.4.2 充分借鉴有人平台或其他无人平台的成熟技术101
4.4.3 加强技术储备,预先发展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102
4.4.4 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无人机系统自身集成能力102
参考文献103
第5章 导弹防御技术104
5.1 概述104
5.2 导弹防御技术发展现状104
5.2.1 美国积极发展陆、海、空、天基全方位导弹防御技术,多层次一体化反导体系已基本成型104
5.2.2 俄罗斯以中段和末段拦截为重点,导弹防御技术发展整体水平处于世界先进110
5.2.3 日本快速推进导弹防御技术发展,由海基高层和陆基低层构成的双层防御体系已初具实战能力113
5.2.4 印度导弹防御计划取得较大进展,导弹防御技术发展和应用已初现雏形114
5.2.5 以色列、中国台湾导弹防御技术发展已初具规模,整体防御能力不断提升115
5.3 导弹防御技术发展动向116
5.3.1 美国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弹道导弹防御计划进行全面评估和适时调整,建设方向更趋理性务实116
5.3.2 俄罗斯继续高度重视和稳步推进导弹防御技术发展,并在谋求战略均势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导弹防御技术的更新换代122
5.3.3 日本继续加紧与美国在导弹防御系统领域的合作,强化反导系统试验和部署123
5.3.4 印度自主研制和发展的导弹防御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导弹防御系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124
5.3.5 以色列、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通过自主研发或国际合作方式,导弹防御系统不断取得新进展125
5.4 世界导弹防御技术发展的主要思路和特点127
5.4.1 从国家(地区)安全战略出发、坚持以国情为重,明确导弹防御技术发展的思路和重点127
5.4.2 从规划与发展全局出发,积极建立导弹防御技术发展的统合领导机构128
5.4.3 在防空基础上积极推进防空反导一体化建设,实现装备体系效能最优128
5.4.4 注重多种手段灵活结合,实现多平台、多层次、软硬结合的防御体系129
5.4.5 注重反导相关关键技术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短板效应,提高反导体系建设的可靠性和有效性130
5.5 导弹防御技术发展所关注的几个关键科技问题130
5.5.1 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大系统理念提升反导系统的拦截效能130
5.5.2 对隐身目标的预警探测是当前导弹防御技术关注的热点131
5.5.3 对大机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防御是未来反导拦截关注的重点132
5.5.4 定向能技术是未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效拦截技术132
5.5.5 临近空间装备技术可望在未来防空反导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133
5.5.6 低成本反导技术引起了相关国家的高度关注134
5.5.7 关注不断增强的复杂电磁环境下反导装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134
5.6 影响及启示135
参考文献136
第6章 高超声速临近空间技术138
6.1 概述138
6.2 高超声速临近空间技术发展现状139
6.2.1 美国引领高超声速临近空间技术发展,已突破动力飞行和滑翔飞行等核心关键技术139
6.2.2 其他国家重视高超声速临近空间技术发展,在高超声速导弹和空天飞机等方向进行深入探索144
6.3 高超声速临近空间技术及发展动向148
6.3.1 高超声速临近空间技术涉及多学科技术领域,已形成关键技术体系148
6.3.2 高超声速临近空间装备技术发展迅速,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突破155
6.3.3 飞行演示验证取得大量试验数据,为高超声速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发展奠定扎实基础159
6.4 高超声速临近空间技术军事应用及发展趋势168
6.4.1 军事应用168
6.4.2 发展趋势169
6.5 主要启示170
6.5.1 合理的国家规划是装备技术发展的保障,应科学谋划高超声速临近空间装备技术发展战略170
6.5.2 深入的基础研究是减少技术挑战的基本前提,应加强基础研究夯实高超声速临近空间装备技术发展基础170
6.5.3 突破技术发展瓶颈是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应加强高超声速临近空间装备技术攻关水平和能力171
6.5.4 渐进的发展模式是装备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应制定保障政策逐步推进高超声速临近空间装备部署应用进程171
参考文献172
第7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174
7.1 概述174
7.1.1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内涵174
7.1.2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因175
7.2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动向177
7.2.1 纳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技术突破加快,引领元器件技术向高集成度、高性能、低功耗方向发展177
7.2.2 高性能计算、新概念计算技术创新加快,推动计算技术向高效能、构件化、新概念方向发展180
7.2.3 机器智能、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带动软件技术向高度智能化、超大规模方向发展182
7.2.4 物联网、全光网技术部署加快,加速网络技术向泛在化、高速化方向发展183
7.2.5 无线宽带通信、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实用加快,促使通信技术向高速、机动、安全保密方向发展184
7.3 主要国家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做法186
7.3.1 积极发挥国家战略规划的顶层牵引作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186
7.3.2 不断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着力培育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87
7.3.3 大力推动官产学研的协同创新,营造有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的环境187
7.3.4 精心选择和部署重点发展领域,以局部突破带动整体跃升188
7.3.5 军方积极发挥牵引和推动作用,加快信息领域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188
7.4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189
7.4.1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为未来军队信息化作战体系提供整体支撑189
7.4.2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促进信息实时获取能力大幅提高,为精确打击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目标指示和引导能力190
7.4.3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带动信息综合处理能力的全面升级,为新型高技术装备研制试验和战场作战信息保障提供高效能信息处理能力190
7.4.4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实现信息利用分发能力的极大跃升,为指挥控制提供一体化、无缝隙、安全可靠的互连互通操作环境190
7.4.5 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效突破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瓶颈,带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的提高191
7.4.6 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带动相关高新技术群的突破和发展来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奠定重要基础191
7.4.7 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提供先进的、智能化的支撑手段来提升研制效率、缩短研制周期192
7.4.8 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固有的军民两用性将进一步带动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形成192
7.5 主要启示193
7.5.1 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193
7.5.2 以军民融合为基本途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建设之路194
7.5.3 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着力提高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194
7.5.4 以军事需求为牵引,努力攻克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技术和新兴使能技术195
参考文献196
第8章 生物技术198
8.1 概述198
8.2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199
8.2.1 生物材料技术199
8.2.2 生物能源技术200
8.2.3 生物计算技术202
8.2.4 生物传感器技术203
8.2.5 军用仿生技术204
8.2.6 基因技术205
8.2.7 合成生物学206
8.2.8 生物信息学207
8.2.9 生物电子学208
8.2.10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209
8.3 生物技术发展趋势210
8.3.1 生物材料将不断推陈出新211
8.3.2 生物能源将向非粮原料方向发展211
8.3.3 生物计算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平台将逐步完善211
8.3.4 生物传感器将向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211
8.3.5 军用仿生技术将取得重要突破212
8.3.6 基因武器防护技术研究将受到重视213
8.3.7 合成生物学发展势头迅猛213
8.3.8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将不断与其他技术领域聚合213
8.4 生物技术发展对军事领域的影响214
8.4.1 军用生物技术将加速与武器装备融合214
8.4.2 军用生物技术将推动武器装备由“人—机结合”向“脑—机结合”发展215
8.4.3 军用生物技术为研制新型武器提供了可能215
8.4.4 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为军队后勤保障提供新方法216
8.4.5 基因武器和全新式样的生化技术武器可能出现216
8.4.6 军用仿生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217
8.4.7 生物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将推动军事能力的大幅提高217
8.5 主要启示218
8.5.1 统一部署,建立集中高效的生物技术研究组织运行模式219
8.5.2 构建生物科技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我国生物技术快速发展219
8.5.3 立足现实需求,确定科学可行的生物技术中长期发展目标219
8.5.4 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前瞻性的生物技术研发力量220
参考文献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