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兽医微生物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兽医微生物学 第2版
  •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7693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992页
  • 文件大小:287MB
  • 文件页数:1006页
  • 主题词:兽医学-微生物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兽医微生物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篇 细菌6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6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排列特征6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7

第三节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15

第四节 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测方法15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17

第一节 细菌细胞的化学组成17

第二节 细菌的物理性状18

第三节 细菌的营养18

第四节 细菌的代谢20

第五节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25

第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8

第一节 遗传的机理与方式28

第二节 细菌的变异31

第三节 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35

第四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38

第一节 物理因素的影响38

第二节 化学因素的影响41

第三节 生物因素的影响45

第四节 微生物的亚致死性损伤及其恢复48

第五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49

第一节 细菌分类49

第二节 细菌的命名52

第三节 细菌的鉴定53

第六章 细菌的致病性和传染54

第一节 致病菌的侵袭力54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岛57

第三节 宿主的抵抗力59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61

第七章 细菌的免疫65

第一节 免疫系统与免疫类型65

第二节 免疫应答100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106

第四节 免疫的耐受性和变态反应109

第八章 螺旋体类120

第一节 密螺旋体属120

第二节 疏螺旋体属121

第三节 钩端螺旋体属122

第四节 短螺旋体属125

第九章 不运动(或稍运动)革兰阴性弯曲杆菌类128

第一节 弯曲菌属128

第十章 需氧、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和球菌类135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135

第二节 莫拉菌属138

第三节 布鲁菌属140

第四节 博代杆菌属146

第五节 弗朗西斯菌属148

第六节 泰勒菌属150

第十一章 兼性厌氧革兰阴性杆菌151

第一节 埃希菌属151

第二节 沙门菌属159

第三节 肠杆菌属169

第四节 耶尔森菌属172

第五节 克雷伯菌属179

第六节 变形杆菌属182

第七节 弧菌属185

第八节 气单胞菌属188

第九节 巴氏杆菌属194

第十节 曼氏菌属199

第十一节 嗜血杆菌属200

第十二节 放线杆菌属202

第十二章 厌氧革兰阴性杆菌类210

第一节 拟杆菌属210

第二节 梭杆菌属211

第三节 偶蹄杆菌属212

第四节 加德纳菌属213

第十三章 革兰阳性球菌类214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214

第二节 链球菌属218

第十四章 形成内芽孢的革兰阳性杆菌和球菌类226

第一节 芽孢杆菌属226

第二节 梭状芽孢杆菌属229

第十五章 不形成芽孢(规则的、不规则的)革兰阳性杆菌类239

第一节 李斯特菌属239

第二节 丹毒丝菌属241

第三节 棒状杆菌属243

第四节 肾杆菌属246

第五节 放线菌属247

第六节 杆放线菌属250

第七节 嗜皮菌属251

第八节 分枝杆菌属252

第九节 诺卡菌属259

第十节 红球菌属260

第十六章 立克次体262

第一节 立克次体属266

第二节 东方体属266

第三节 无形体属267

第四节 埃及小体属268

第五节 艾立希体属268

第六节 沃氏巴克体属269

第十七章 衣原体科271

第一节 衣原体属274

第二节 亲衣原体属275

第十八章 支原体科280

第十九章 鱼类的病原性细菌295

第一节 假单胞菌295

第二节 弧菌属297

第三节 气单胞菌属299

第四节 爱德华菌属302

第五节 链球菌属303

第六节 耶尔森菌属304

第七节 巴氏杆菌属305

第八节 柱状屈桡杆菌属305

第九节 诺卡菌属306

第十节 水生动物病原性真菌307

第二十章 家蚕病原性细菌312

第一节 芽孢杆菌属312

第二节 沙雷氏菌属314

第三节 气单胞菌属315

第四节 肠球菌属315

第五节 家蚕病原性真菌316

第二十一章 蜂的病原性细菌323

第一节 芽孢杆菌属323

第二节 肠球菌属324

第三节 哈夫尼菌属325

第四节 蜜蜂球菌属326

第五节 假单胞菌属327

第六节 蜜蜂的病原性螺原体327

第七节 蜜蜂的病原性真菌328

第二十二章 病原性真菌331

第一节 生物学基本特征与特性331

第二节 病原性真菌338

第三节 产毒性真菌350

第二篇 病 毒374

第二十三章 病毒及其发展史374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特性376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376

第二节 病毒的组成377

第二十五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82

第一节 病毒的分类382

第二节 病毒的命名388

第二十六章 病毒的复制389

第一节 概况389

第二节 复制过程389

第三节 复制机制392

第四节 病毒的不完全增殖和缺损病毒393

第二十七章 病毒的遗传变异394

第一节 病毒的遗传394

第二节 病毒的变异394

第三节 病毒的重组、互补和表型混合396

第二十八章 病毒的感染398

第一节 概述398

第二节 构成机体病毒感染的因素398

第三节 病毒感染细胞后的散播方式399

第四节 病毒感染的类型400

第二十九章 病毒的免疫402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抵抗402

第二节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405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409

第四节 病毒引起的免疫性疾病410

第五节 新生动物免疫410

第三十章 干扰素412

第一节 干扰素简介412

第二节 干扰素的生产和检测415

第三节 干扰素的应用416

第三十一章 噬菌体419

第一节 简史419

第二节 生物学基本特性419

第三节 噬菌体对寄主细胞的危害421

第四节 噬菌体的分离与检定426

第五节 噬菌体的分类428

第六节 噬菌体DNA的分离与纯化技术435

第七节 噬菌体的应用436

第三十二章 痘病毒科438

第一节 正痘病毒属440

第二节 副痘病毒属443

第三节 禽痘病毒属445

第四节 野兔痘病毒属447

第五节 猪痘病毒属448

第六节 山羊痘病毒属449

第三十三章 非洲猪瘟病毒科451

第三十四章 虹彩病毒科454

第一节 虹彩病毒属454

第二节 蛙病毒属455

第三节 淋巴囊肿病毒属456

第三十五章 疱疹病毒科458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属460

第二节 水痘病毒属462

第三节 马立克病病毒属473

第四节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477

第五节 巨细胞病毒属481

第六节 鼠巨细胞病毒属481

第七节 淋巴潜隐病毒属482

第八节 弱病毒属482

第九节 Macavirus属483

第十节 Percavirus属485

第三十六章 腺病毒科487

第一节 哺乳动物腺病毒属490

第二节 禽腺病毒属496

第三节 富AT腺病毒属502

第四节 唾液酸酶腺病毒属502

第三十七章 多瘤病毒科504

第三十八章 乳头瘤病毒科509

第一节 甲型乳头瘤病毒属510

第二节 丁型乳头瘤病毒属510

第三节 戊型乳头瘤病毒属512

第四节 己型乳头瘤病毒属512

第五节 庚型乳头瘤病毒属512

第六节 辛型乳头瘤病毒属513

第七节 壬型乳头瘤病毒属513

第八节 癸型乳头瘤病毒属514

第九节 子型乳头瘤病毒属514

第十节 卯型乳头瘤病毒属515

第十一节 辰型乳头瘤病毒属515

第十二节 巳型乳头瘤病毒属516

第三十九章 圆环病毒科518

第一节 圆环病毒属518

第二节 环状病毒属521

第四十章 细小病毒科524

第一节 细小病毒属524

第二节 红细胞病毒属531

第三节 依赖病毒属532

第四节 阿留申水貂病毒属534

第五节 牛细小病毒属536

第四十一章 嗜肝DNA病毒科539

第四十二章 逆转录病毒科542

第一节 甲型逆转录病毒属544

第二节 乙型逆转录病毒属546

第三节 丙型逆转录病毒属548

第四节 丁型逆转录病毒属551

第五节 戊型逆转录病毒属552

第六节 慢病毒属553

第七节 泡沫逆转录病毒亚科565

第四十三章 呼肠孤病毒科568

第一节 正呼肠孤病毒属569

第二节 环状病毒属573

第三节 轮状病毒属580

第四节 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属584

第五节 东南亚十二RNA病毒属585

第四十四章 双RNA病毒科588

第四十五章 副黏病毒科593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属594

第二节 腮腺炎病毒属596

第三节 禽腮腺炎病毒属598

第四节 亨德拉尼帕病毒属601

第五节 麻疹病毒属602

第六节 肺病毒属607

第七节 异肺病毒属610

第四十六章 弹状病毒科613

第一节 水疱性病毒属614

第二节 狂犬病病毒属615

第三节 暂时热病毒属618

第四节 非毒粒蛋白弹状病毒属620

第四十七章 丝状病毒科623

第一节 马尔堡病毒属623

第二节 埃博拉病毒属624

第四十八章 波那病毒科626

第四十九章 正黏病毒科630

第一节 A型流感病毒属630

第二节 B型流感病毒属641

第三节 C型流感病毒属643

第四节 托高土病毒属643

第五节 传染性鲑贫血病毒644

第五十章 布尼亚病毒科646

第一节 正布尼亚病毒属647

第二节 白蛉热病毒属649

第三节 汉坦病毒属651

第四节 内罗病毒属652

第五十一章 砂粒病毒科656

第一节 砂粒病毒属656

第五十二章 小RNA病毒科661

第一节 口蹄疫病毒属664

第二节 心病毒属668

第三节 肠道病毒属670

第四节 马鼻病毒属672

第五节 脑脊髓炎病毒属673

第六节 猪肠病毒属674

第五十三章 嵌杯病毒科675

第一节 水疱疹病毒属675

第二节 兔病毒属677

第五十四章 星状病毒科681

第五十五章 冠状病毒科681

第一节 冠状病毒亚科682

第二节 环曲病毒属696

第五十六章 动脉炎病毒科703

第五十七章 杆套病毒科707

第五十八章 黄病毒科710

第一节 黄病毒属710

第二节 瘟病毒属714

第五十九章 披膜病毒科719

第一节 甲病毒属720

第二节 风疹病毒属726

第六十章 亚病毒727

第一节 类病毒727

第二节 卫星因子728

第三节 朊毒体731

第六十一章 鱼类病原性的病毒738

第一节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738

第二节 疱疹病毒739

第三节 短浓核病毒属741

第四节 粒外弹状病毒属742

第五节 淋巴囊肿病毒属745

第六节 水生动物双RNA病毒属747

第七节 杆状病毒属749

第八节 虹彩病毒属753

第九节 戊型反录病毒属753

第十节 传染性鲑贫血病毒属754

第十一节 细胞肥大病毒属755

第六十二章 家蚕病原性病毒757

第一节 核型多角体病毒属757

第二节 呼肠弧病毒属759

第三节 艾德拉病毒属761

第四节 小RNA病毒属762

第六十三章 蜜蜂致病性病毒765

第一节 传染性家蚕软化症病毒属765

第二节 蟋蟀麻痹病毒属766

第三节 虹彩病毒属767

第四节 未定属768

第三篇 实验技术774

第六十四章 常用精密仪器实验技术774

第一节 超速离心技术774

第二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777

第六十五章 培养基制造技术800

第一节 制造培养基必须遵循的要求800

第二节 培养基的制造800

第三节 培养基的分类802

第四节 常用培养基的制作803

第六十六章 细菌培养技术804

第一节 细菌的接种方法804

第二节 细菌的培养方法804

第六十七章 细菌形态的检查技术807

第一节 不染色细菌标本的检查807

第二节 染色细菌标本的检查808

第六十八章 细菌的生化试验810

第一节 糖(醇)类代谢试验810

第二节 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试验812

第三节 有机酸盐和铵盐利用试验814

第四节 呼吸酶类试验815

第五节 毒性酶类试验816

第六节 抑菌试验818

第七节 其他试验819

第六十九章 细菌计数技术821

第一节 总菌数的计数技术821

第二节 活菌计数法823

第三节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825

第四节 影响细菌计数的因素825

第七十章 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技术826

第一节 实验动物826

第二节 动物实验技术831

第七十一章 药物敏感性试验837

第一节 稀释法837

第二节 扩散法839

第三节 细菌对联合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842

第四节 药敏试验折点判断和统计学分析843

第七十二章 病毒组织培养技术845

第一节 组织培养原理及基础技术845

第二节 组织培养技术847

第三节 病毒的组织培养及检测技术851

第四节 病毒培养物的污染(支原体)检查、控制和消除854

第七十三章 病毒的分离和提纯技术859

第一节 普通病毒的分离和鉴定859

第二节 反转录病毒的分离和鉴定860

第三节 病毒的提纯技术861

第四节 病毒组成成分的提取和鉴定863

第七十四章 常规血清学检验技术866

第一节 凝集反应试验866

第二节 沉淀反应试验872

第三节 补体结合试验878

第四节 中和试验879

第七十五章 免疫标记技术882

第一节 免疫酶技术882

第二节 免疫荧光技术888

第三节 放射免疫技术895

第七十六章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903

第一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903

第二节 杂交瘤技术905

第七十七章 其他免疫技术907

第一节 固相免疫吸附血凝技术907

第二节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908

第三节 免疫染色法909

第四节 碳免疫测定法909

第五节 相分离免疫测定法910

第六节 胶乳免疫沉淀技术911

第七节 铟化玻片免疫测定法912

第七十八章 免疫球蛋白的分离和提纯913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分离和提纯913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鉴定916

第七十九章 细胞免疫实验技术918

第一节 免疫反应细胞918

第二节 细胞免疫反应919

第三节 细胞免疫检测方法919

第八十章 细胞克隆技术922

第一节 细胞克隆原理922

第二节 细胞克隆方法922

第三节 细胞克隆在实验中的应用924

第八十一章 分子生物学及分析生物学的检验技术925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DNA中G+C含量测定925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926

第三节 细菌质粒的提取、纯化和鉴定技术930

第四节 病原微生物基因导入细胞技术935

第五节 基因体外扩增技术938

第六节 基因探针技术944

第七节 病毒基因工程工具酶的使用953

第八节 色谱实验技术957

第九节 放射测量法964

第十节 生物传感器技术969

第十一节 SPA与SPG技术972

第十二节 细菌自动化鉴定技术976

第十三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9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