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对称分布与中国城市化趋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叶大年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65737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60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281页
- 主题词:城市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对称分布与中国城市化趋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
第一章 对称的基本概念及其概念的延拓3
第一节 对称的基本概念3
1.1.1小引3
1.1.2对称概念3
第二节 对称概念的延拓5
1.2.1反对称和色对称5
1.2.2均变对称(斜对称)6
1.2.3曲线对称6
1.2.4拓扑对称6
第三节 城市分布的对称概念7
1.3.1小引7
1.3.2克里斯塔勒模型7
1.3.3实际地面上城镇的分布8
1.3.4配位数的定义8
1.3.5配位数定律8
1.3.6配位数定律的数学证明9
1.3.7二维行政区域的配位数9
1.3.8法国和波兰省份的平均配位数10
第四节 集镇沿水陆交通线上的平移对称和滑移对称11
1.4.1驿道和驿站11
1.4.2集镇沿公路平移对称11
1.4.3城市沿铁路平移对称11
第五节 城市沿大江大河的平移对称和滑移对称12
1.5.1大江大河与城市的关系12
1.5.2对称性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3
1.5.3亚马孙河干流上集镇的分布13
第六节 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靶形城市分布模式14
1.6.1莫斯科型的靶形城市分布14
1.6.2靶形城市分布的分形结构15
1.6.3华沙、马德里和乌法的靶形城市分布17
1.6.4靶形城市分布的形成机制19
第七节 大中城市的分布与大地构造的关系20
1.7.1大中城市的格子状分布20
1.7.2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地区和土耳其城市的格子状分布26
第二章 地理学中的对称原理30
第一节 引言30
2.1.1纲举目张的论述方式30
2.1.2不厌其烦的地名罗列30
2.1.3等级和分形30
第二节 地理学中的对称原理31
2.2.1地质的对称决定自然地理的对称31
2.2.2自然地理的对称性决定经济地理的对称性31
2.2.3气候条件特别是雨量和年平均气温会改变自然地理的对称性31
2.2.4人们的重大政治经济活动会影响经济地理的对称性31
2.2.5对称或色对称的经济地理格局是一种合理的格局31
第三节 大陆地质地理的对称性32
2.3.1地质构造单元32
2.3.2地质作用对称性的缘由32
2.3.3全球板块构造和大陆海洋的反对称32
2.3.4澳洲大陆的对称和色对称33
2.3.5南亚次大陆的轴对称和反对称34
第四节 岛和岛屿的对称35
2.4.1岛和岛弧35
2.4.2日本岛弧的对称36
2.4.3印度尼西亚岛弧的对称37
2.4.4大安的列斯岛弧的对称38
2.4.5新西兰的对称性38
2.4.6马达加斯加和斯里兰卡的对称性39
2.4.7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对称性41
第五节 内海和湖泊的对称性42
2.5.1封闭的内海和湖泊的对称性42
2.5.2地中海的对称42
2.5.3黑海和里海43
2.5.4贝加尔湖和巴尔喀什湖45
2.5.5美国和加拿大五大湖沿岸城市的对称分布47
第六节 半岛的对称48
2.6.1半岛48
2.6.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48
2.6.3亚平宁半岛49
2.6.4阿拉伯半岛50
2.6.5伊比利亚半岛51
2.6.6小亚细亚半岛52
2.6.7朝鲜半岛53
2.6.8马来半岛54
2.6.9堪察加半岛55
2.6.10佛罗里达半岛56
2.6.11下加利福尼亚半岛57
第七节 海湾58
2.7.1海湾的对称58
2.7.2波的尼亚湾58
2.7.3亚得里亚海59
2.7.4加利福尼亚湾59
2.7.5 波斯湾和阿曼湾60
2.7.6红海和亚丁湾61
2.7.7墨西哥湾62
第八节 山脉62
2.8.1山脉和造山带62
2.8.2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落基山脉与美国东西部城市的对称分布63
2.8.3墨西哥的山脉及所在城市的对称分布65
2.8.4哥伦比亚的山脉及所在城市的对称分布66
2.8.5安第斯山脉及所在城市的对称分布67
2.8.6乌拉尔山脉两侧城市的对称分布70
2.8.7大高加索山脉及所在城市的对称分布71
2.8.8伊朗的山脉及所在城市的对称分布71
2.8.9阿尔卑斯山脉两侧城市的对称分布72
2.8.10不对称的山脉73
第九节 平原上城市的对称分布73
2.9.1平原73
2.9.2密西西比平原73
2.9.3南美潘帕斯平原74
2.9.4东欧平原75
2.9.5西西伯利亚平原76
2.9.6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77
2.9.7美索不达米亚平原78
2.9.8波河平原城市的对称分布78
第十节 气候条件在决定经济地理对称性中的重要作用79
2.10.1年平均降雨量79
2.10.2 1月份和7月份的平均气温80
第十一节 影响城市分布的政治经济因素80
2.11.1迁都和省会搬迁80
2.11.2资源的开发和基本建设82
2.11.3基础设施建设82
第三章 中国的地质构造、自然地理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84
第一节 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84
3.1.1中国——拼合的大陆84
3.1.2影响中国自然地理的三组构造线方向84
第二节 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84
3.2.1中国地势的三个阶梯84
3.2.2中国地势三个阶梯形成的地质背景85
第三节 中国的气候类型和年平均降雨量85
3.3.1中国的气候类型85
3.3.2中国的年平均降雨量86
3.3.3胡焕庸线87
第四节 中国县乡级行政地域单位的分布88
3.4.1县城网络与维诺多边形88
3.4.2县域的配位数及其相对方差89
3.4.3江苏省和河南省县城的分布规律89
3.4.4乡和村的分布规律及城镇等级体系的分形结构92
第五节 中国沿铁路、公路、河流和海岸城市的分布93
3.5.1中国铁路干线上城市的分布93
3.5.2“陇海路东段现象”分析94
3.5.3沿公路国道上县城的分布95
3.5.4公路干线与集镇发展的关系96
3.5.5长江沿岸港口的分布96
第六节 中国的大城市网络97
3.6.1中国的特大城市网络97
3.6.2中国大中城市的格子状分布97
3.6.3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99
3.6.4城市靶形分布的自相似原理102
第二篇 中国分论(一)——高对称性的省区107
第四章 湖南省和江西省呈轴对称107
第一节 地质和地理对称107
4.1.1湖南省和江西省地质构造特征107
4.1.2湖南省和江西省地形特征107
4.1.3湖南省和江西省在自然地理上的轴对称性108
4.1.4两省城市的轴对称分布108
4.1.5湖南省和江西省发展程度差异性的沿革109
第二节 城市的对称分布110
4.2.1湖南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110
4.2.2江西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111
4.2.3南昌的城市靶形分布112
4.2.4长沙的城市靶形分布113
第三节 京九铁路通车114
4.3.1京九铁路通车和江西铁路建设的中长期规划114
4.3.2赣州的机遇115
4.3.3修建“六州大铁路”116
4.3.4井冈山和吉安117
4.3.5九江和景德镇118
4.3.6抚州和瑞金118
4.3.7赣西北的城市119
第四节 怀化——发展中西部的一着重棋120
4.4.1怀化在中心城市的理想位置上120
4.4.2怀化地位的沿革122
4.4.3重庆建直辖市给怀化带来新机遇123
4.4.4建成重庆—怀化—桂林—梧州—肇庆—广州大铁路123
4.4.5洛湛线建设后引起的思考125
第五章 高度对称的省区127
第一节 山西省127
5.1.1山西省地质地理特征127
5.1.2山西省经济地理的对称性127
5.1.3山西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128
5.1.4山西和陕西两省沿黄河县城的对称分布128
5.1.5山西和河北两省沿太行山县城的对称分布129
5.1.6以太原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130
5.1.7晋北的城市化问题130
第二节 安徽省131
5.2.1安徽省地质地理特征131
5.2.2安徽省经济地理的对称性131
5.2.3安徽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131
5.2.4以合肥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132
5.2.5沿皖江经济带133
5.2.6阜阳——正在崛起的城市134
5.2.7六安、池州和叶集134
5.2.8安徽省的铁路建设135
第三节 贵州省136
5.3.1贵州省地质地理特征136
5.3.2贵州省经济地理的对称性137
5.3.3贵州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137
5.3.4以贵阳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138
5.3.5六盘水139
5.3.6城市对称分布与城市化139
5.3.7“城市格子”和贵州的公路建设140
5.3.8贵州省的铁路建设142
第四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143
5.4.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地理特征143
5.4.2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的格子状分布144
5.4.3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趋势分析144
第五节 黑龙江省151
5.5.1黑龙江省地质地理特征151
5.5.2黑龙江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151
5.5.3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152
5.5.4黑龙江省的城市化展望154
5.5.5松花江畔新兴的中等城市154
5.5.6新兴的县级市明水156
5.5.7嫩江上的城市讷河和嫩江156
5.5.8兴建牡丹江—敦化—桦甸—辉南铁路156
第六章 有两条斜对称轴的省区158
第一节 浙江省和福建省158
6.1.1浙江省和福建省地质特征158
6.1.2浙江省和福建省地形特征158
6.1.3浙江省和福建省的地理对称性159
6.1.4浙江省和福建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160
6.1.5浙江省和福建省的铁路建设161
6.1.6浙江省和福建省的城市化建设162
6.1.7浙闽边界的城市“空白区”163
第二节 江苏省164
6.2.1江苏省地质地理特征164
6.2.2江苏省的对称性164
6.2.3江苏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165
6.2.4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166
6.2.5江苏省的交通建设168
6.2.6江苏省的城市化问题168
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70
6.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地理特征170
6.3.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的对称性和城市的格子状分布171
6.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铁路建设和城市化问题171
第三篇 中国分论(二)——对称性低的省市区177
第七章 有一条对称轴的省市区(一)177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区177
7.1.1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地理特征177
7.1.2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的轴对称分布和格子状分布177
7.1.3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通辽178
7.1.4内蒙古自治区离海最近的城市——赤峰180
7.1.5距北京最近的草原城市——锡林浩特181
7.1.6关于兴建蒙疆大铁路的建议182
7.1.7内蒙古自治区的“十口”城市183
第二节 辽宁省184
7.2.1辽宁省地质地理特征184
7.2.2辽宁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184
7.2.3以沈阳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185
7.2.4辽宁省的进一步城市化问题186
第三节 吉林省186
7.3.1吉林省地质地理特征186
7.3.2吉林省的对称性和城市的格子状分布187
7.3.3局部对称188
7.3.4以长春为中心城市的靶形分布189
7.3.5吉林省城市的合理规模189
第八章 有一条对称轴的省市区(二)192
第一节 河南省192
8.1.1河南省地质地理特征192
8.1.2河南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和对称性192
8.1.3河南省城市化的趋势194
8.1.4西安—南京大铁路196
8.1.5建立豫南经济带的必要性197
8.1.6河南省大中城市分布对称性的破缺199
第二节 湖北省201
8.2.1湖北省地质地理特征201
8.2.2湖北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201
8.2.3湖北省的交通建设201
8.2.4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202
8.2.5反对称和贫困的鄂西203
8.2.6鄂州的战略定位问题204
8.2.7不应忘却的荆州207
8.2.8湖北省城市化的总体构想208
第三节 陕西省208
8.3.1陕西省地质地理特征和城市的格子状分布208
8.3.2以西安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209
8.3.3陕西省的城市化前景209
第四节 海南省和台湾省(本岛)212
8.4.1海南省地质地理特征212
8.4.2海南省的对称性213
8.4.3海南省城市的对称分布213
8.4.4海南省的交通建设214
8.4.5海南省的城市化问题216
8.4.6台湾省地质地理特征217
8.4.7台湾省城市的对称分布217
8.4.8海南省与台湾省城市分布特征的对比217
第九章 有一条对称轴的省市区(三)219
第一节 山东省219
9.1.1山东省地质地理特征219
9.1.2山东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219
9.1.3以济南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220
9.1.4山东省的城市化问题和东线南水北调221
9.1.5山东省铁路建设和新城市的展望222
第二节 广东省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224
9.2.1广东省地质地理特征224
9.2.2广东省城市分布的特征224
9.2.3广东省城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格子状分布224
9.2.4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224
9.2.5广东省的城市化模式226
9.2.6广东省的城市集群和交通建设227
第三节 四川省和重庆市228
9.3.1四川省和重庆市地质地理特征228
9.3.2川渝城市的格子状分布228
9.3.3以重庆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230
9.3.4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231
9.3.5四川省的城市化问题231
9.3.6重庆市的城市化问题233
9.3.7川渝的铁路建设235
第四节 云南省236
9.4.1云南省地质地理特征236
9.4.2云南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236
9.4.3以昆明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236
9.4.4云南省城市的对称性分布236
第十章 局部对称的省市区242
第一节 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242
10.1.1甘肃省地质地理特征242
10.1.2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地质地理特征242
10.1.3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的格子状分布243
10.1.4甘肃省城市的对称性分布243
10.1.5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的对称分布244
10.1.6甘肃省的城市化问题244
10.1.7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城市化问题246
第二节 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247
10.2.1青海省地质地理特征247
10.2.2青海省城市的格子状分布247
10.2.3青海省的城市化问题247
10.2.4西藏自治区地质地理特征249
10.2.5西藏自治区城市的格子状分布250
10.2.6西藏自治区的城市化问题250
第三节 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251
10.3.1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地质地理特征251
10.3.2京津冀城市的格子状分布251
10.3.3河北省的城市化问题253
10.3.4京津地区的城市化问题254
结束语257
参考文献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