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冯友兰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8354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39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篇 经学时代3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3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6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6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6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8
四、元、天、阴阳、五行9
五、四时11
六、人副天数14
七、性情15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17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19
十、灾异22
十一、历史哲学23
十二、《春秋》大义26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31
一、纬与谶31
二、所谓象数之学32
三、阴阳之数34
四、八卦方位35
五、卦气37
六、孟喜、京房38
七、音律配卦41
八、其他纬书42
九、阴阳家与科学44
第四章 古文经与扬雄、王充46
一、“古学”与刘歆46
二、扬雄47
(一)《太玄》48
(二)《法言》50
三、王充52
(一)自然主义53
(二)对于当时一般人见解之批评53
(三)王充对于历史之见解55
(四)方法论55
(五)性说56
(六)对于命运之见解56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59
一、玄学家与孔子59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60
三、阮籍、嵇康、刘伶64
四、《列子》中之惟物论及机械论67
五、《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68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73
一、向秀与郭象73
二、“独化”74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75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76
五、“无为”77
六、圣智79
七、“逍遥”81
八、“齐物”82
九、“至人”84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87
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87
二、佛家与道家88
三、“六家七宗”89
四、僧肇所讲世界之起源94
五、僧肇之不真空义95
六、僧肇之物不迁义96
七、僧肇所说之圣人97
八、僧肇之般若无知义98
九、道生之顿悟成佛义99
十、当时对于神灭神不灭之辩论103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107
一、吉藏之二谛义107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109
(一)唯识教双离空有109
(二)识之四分109
(三)第一能变即阿赖耶识110
(四)第二能变末那识及第三能变前六识112
(五)一切唯识114
(六)三性、三无性、真如118
(七)转识成智120
三、法藏之《金师子论》121
(一)“明缘起”122
(二)“辨色空”122
(三)“约三性”123
(四)“显无相”123
(五)“说无生”123
(六)“论五教”124
(七)“勒十玄”125
(八)“括六相”127
(九)“成菩提”127
(十)“入涅槃”128
(十一)主观的唯心论与客观的唯心论128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130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130
(一)真如、如来藏130
(二)三性131
(三)共相识与不共相识133
(四)万法互摄133
(五)止观135
(六)诸佛染性136
(七)觉与不觉137
(八)天台宗与唯识宗及华严宗之比较138
(九)湛然“无情有性”之说138
二、慧能、神会、宗密139
(一)慧能、神会与禅宗139
(二)无念140
(三)对于无念之另外解释141
(四)宗密所述禅宗七家143
(五)宗密和会“宗”“教”147
(六)宗密所述之五教148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153
一、韩愈153
二、李翱155
三、道学与佛学158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159
五、道教中之科学精神161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162
一、周濂溪162
(一)《太极图说》162
(二)《太极图说》与《通书》164
二、邵康节166
(一)太极与八卦167
(二)先天图及其他图169
(三)特殊的事物之发生172
(四)人与圣人172
(五)世界年表173
(六)政治哲学175
第十二章 张横梁及二程177
一、张横渠177
(一)气177
(二)宇宙间事物所遵循之规律178
(三)宇宙间之几种普遍的现象179
(四)横渠所说之天文地理180
(五)性说181
(六)天人合一182
(七)对于“二氏”之批评183
二、程明道与程伊川184
(一)天理185
(二)对于佛氏之批评188
(三)形上、形下188
(四)气189
(五)性190
(六)阴阳、善恶之消长191
(七)明道所说之修养方法192
(八)伊川所说之修养方法194
第十三章 朱子197
一、理、太极197
二、气200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202
四、人物之性204
五、道德及修养之方206
六、政治哲学208
七、对于佛家之评论210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212
一、陆象山212
二、杨慈湖214
三、朱陆异同216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219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220
六、王阳明221
(一)《大学问》221
(二)知行合一223
(三)朱王异同223
(四)对于“二氏”之批评225
(五)爱之差等226
(六)恶之起源227
(七)动静合一228
(八)阳明心学所引起之反动229
七、王龙溪及王心斋230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233
一、汉学与宋学233
二、颜李及一部分道学家233
(一)理、气235
(二)性、形238
三、戴东原240
(一)道、理241
(二)性、才243
(三)求理之方法245
(四)恶之起源246
(五)东原与荀子247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250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250
二、康有为251
(一)孔子立教改制251
(二)《大同书》253
三、谭嗣同255
(一)仁与“以太”255
(二)有无与生灭256
(三)大同之治257
(四)论教主258
四、廖平259
(一)经学一变259
(二)经学二变260
(三)经学三变261
(四)经学四变263
(五)经学五变263
五、经学时代之结束264
67 附录2
原儒墨267
原儒墨补287
原名法阴阳道德292
原杂家(与张可为君合作)301
孟子浩然之气章解324
审查报告一(陈寅恪)331
审查报告二(金岳霖)333
审查报告三(陈寅恪)336
校勘后记(蔡仲德)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