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暂时防锈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张康夫,黄本元,王余高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0695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92页
- 文件大小:325MB
- 文件页数:617页
- 主题词:防锈-技术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暂时防锈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大气腐蚀与防护1
1.1 金属腐蚀1
1.2 大气腐蚀10
1.2.1 工业大气腐蚀13
1.2.2 海洋大气腐蚀16
1.2.3 大气环境腐蚀性分类17
1.3 有机气氛对金属的腐蚀19
1.4 防止大气腐蚀的方法23
1.4.1 金属材料的合理选用24
1.4.2 防止接触腐蚀26
1.4.3 镀层和化学覆盖层的选择和应用26
1.4.4 涂料防腐蚀42
1.5 暂时防锈技术47
附录1 各类金属材料简介48
参考文献52
第2章 防锈包装概要54
2.1 防锈包装标准54
2.2 防锈包装术语56
2.3 包装方法的种类57
2.4 防锈包装方法58
2.4.1 概述59
2.4.2 清洁方法60
2.4.3 清洁度的确认62
2.4.4 干燥方法62
2.4.5 防锈材料的选用63
2.4.6 使用防锈处理材料后必要的包装材料68
2.4.7 包装方法69
2.5 清洁度等有关的试验方法71
2.6 防锈包装标示及其他72
2.7 国内外有关防锈标准的使用说明78
2.7.1 与防锈包装相关的部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78
2.7.2 与防锈包装相关的日本工业规格79
2.7.3 防锈包装标准综述82
附录2-1 GB/T 4879—1999防锈包装84
附录2-2 JIS B 1517—1984滚动轴承包装(2005确认)88
附录2-3 MIL-STD2073-1D:1999美国国防部军用包装标准(部分)91
参考文献98
第3章 表面活性剂99
3.1 概述99
3.1.1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及其在暂时防锈中的应用99
3.1.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100
3.2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功能103
3.2.1 临界胶束浓度103
3.2.2 胶束形状、大小106
3.2.3 增溶度109
3.2.4 浊点111
3.2.5 三相点112
3.2.6 亲水亲油平衡值113
3.2.7 钟形曲线的应用117
3.2.8 润湿、乳化、增溶、起泡118
3.3 Pluronic聚醚表面活性剂121
3.3.1 Pluronic聚醚的基本性能121
3.3.2 全嵌段Pluronic聚醚124
3.3.3 杂嵌段Pluronic聚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25
3.3.4 全杂嵌段Pluronic聚醚125
附录3-1 表面活性剂部分名词术语(摘自GB 5327—85)126
附录3-2 部分表面活性剂产品131
附录3-3 部分相关的无机、有机化工原料143
参考文献147
第4章 清洗与干燥148
4.1 金属表面的污物148
4.1.1 油脂类污物149
4.1.2 矿物油类污物150
4.1.3 水溶性污物150
4.1.4 固体微粒污染物151
4.2 清洗用介质151
4.2.1 有机溶剂清洗152
4.2.2 水基清洗剂163
4.2.3 水基金属清洗剂标准170
4.3 清洗工艺及设备173
4.3.1 清洗工艺的确定173
4.3.2 精密机械清洗工艺简介176
4.3.3 清洗设备177
4.4 清洁度标准与检测182
4.5 干燥184
4.5.1 干燥工艺对清洗液的要求184
4.5.2 干燥方法185
附录4-1 水基金属清洗剂(JB/T 4323.1—1999,摘录)185
附录4-2 飞机外表面水基清洗剂规范(GJB 5974—2007,摘录)187
附录4-3 通用净洗剂(液体,非离子)军用标准(MIL-D-16791G,摘录)188
附录4-4 金属在酸中的腐蚀情况及其在酸性介质中的缓蚀剂193
参考文献202
第5章 中性介质缓蚀剂与水性防锈剂203
5.1 中性介质缓蚀剂204
5.1.1 中性介质缓蚀剂的分类204
5.1.2 常用的中性介质缓蚀剂205
5.1.3 中性介质缓蚀剂在液压传动液、水处理剂和汽车冷却液中的应用208
5.2 涂覆用水性防锈液213
5.2.1 RB种水性防锈剂214
5.2.2 RH种水性防锈剂215
5.2.3 RM种水性防锈剂216
附录5 MIL-C-40084B水乳化油防腐剂(1980.7.1)219
参考文献221
第6章 金属加工油、液223
6.1 金属加工油、液的分类224
6.2 MH系油基加工液226
6.3 MA系水基加工液230
6.4 金属加工油、液的应用234
6.4.1 金属加工液的使用范围234
6.4.2 切削液236
6.4.3 塑性成形加工液244
6.4.4 金属非切削(塑性)加工用润滑剂246
6.5 金属加工油、液的维护256
6.5.1 金属加工油、液使用中的故障排除256
6.5.2 水基切削液的防腐败与净化259
6.6 切削液的安全与环保262
6.6.1 切削液的安全、环保及处理262
6.6.2 皮肤疾患及呼吸器官损伤263
6.6.3 切削液的废液处理264
6.7 国内相关的水基加工液的标准267
附录6-1 美军规格MIL-C-46113B(MR)透明切削液浓缩物269
附录6-2 国外部分添加剂公司产品汇总272
参考文献295
第7章 油溶性缓蚀剂与防锈油297
7.1 油溶性缓蚀剂297
7.1.1 油溶性缓蚀剂的作用297
7.1.2 各种油溶性缓蚀剂298
7.1.3 油溶性缓蚀剂的性能试验308
7.2 防锈油品的基础油310
7.2.1 润滑油310
7.2.2 溶剂油314
7.3 防锈油品的辅助材料315
7.3.1 成膜剂315
7.3.2 抗氧剂320
7.3.3 其他辅助材料321
7.4 各种防锈油品321
7.4.1 防锈油品的分类和规格321
7.4.2 防锈油的种类及指标325
7.5 防锈油的选择328
附录7-1 润滑油的性能术语与理化指标342
附录7-2 与防锈油品相关的十个美军MIL标准344
参考文献352
第8章 气相防锈材料353
8.1 气相防锈材料的几种形式353
8.2 气相防锈剂354
8.3 气相防锈纸357
8.3.1 气相防锈纸的用语357
8.3.2 气相防锈纸标准357
8.4 气相防锈薄膜(VCIF)363
8.5 气相防锈材料的选用通则366
附录8-1 GB/T 14188—93气相防锈包装材料选用通则367
附录8-2 MIL-I-8574E(1985)军用规范(美国)气相缓蚀剂应用371
参考文献376
第9章 可剥性塑料377
9.1 可剥性塑料的特点和分类377
9.2 热浸型可剥性塑料378
9.2.1 热浸型可剥性塑料的分类378
9.2.2 热浸型可剥性塑料的质量指标378
9.2.3 热浸型可剥性塑料的特点379
9.2.4 热浸型可剥性塑料的主要成分380
9.2.5 热浸型可剥性塑料的配方及配制381
9.2.6 热浸型可剥性塑料的涂覆方法382
9.3 溶剂型可剥性塑料385
9.3.1 溶剂型可剥性塑料的分类385
9.3.2 溶剂型可剥性塑料的质量指标385
9.3.3 溶剂型可剥性塑料的特点386
9.3.4 溶剂型可剥性塑料的主要成分386
9.3.5 溶剂型可剥性塑料的配方及配制387
9.3.6 溶剂型可剥性塑料的涂覆工艺及应用388
参考文献389
第10章 内包装用材料和干燥剂390
10.1 内包装材料分类及技术要求390
10.1.1 耐油性内包装材料390
10.1.2 非耐油性内包装材料393
10.1.3 特种用途的内包装材料394
10.1.4 国内相关的内包装材料标准394
10.2 包装用塑料薄膜395
10.3 缓冲材料399
10.4 干燥空气封存与干燥剂401
10.4.1 干燥空气封存401
10.4.2 干燥剂404
附录10 各种包装形式简介410
参考文献424
第11章 防锈材料试验方法426
11.1 防锈材料百叶箱试验方法426
11.1.1 设备、仪器和材料427
11.1.2 百叶箱的放置429
11.1.3 试样的制备429
11.1.4 试样的标记429
11.1.5 试验程序429
11.1.6 试验结果的评价430
11.1.7 试验报告430
11.2 防锈油脂主要试验方法430
11.2.1 防锈油脂种类试验项目430
11.2.2 防锈油脂试验试片制备法[SH/T 0218—1993(2004)]432
11.2.3 防锈油脂试验试片锈蚀度试验法(SH/T 0217—1998)435
11.2.4 防锈油脂防锈试验试片锈蚀评定方法(SH/T 0533—1992)436
11.2.5 防锈油脂湿热试验法(GB/T 2361—1992)437
11.2.6 防锈油盐水浸渍试验法(SH/T 0025—1999)438
11.2.7 防锈油脂蒸发量测定法[SH/T 0035—1990(2006)]440
11.2.8 防锈油水置换性试验法[SH/T 0036—1990(2006)]441
11.2.9 防锈脂吸氧测定法[SH/T 0060—1991(2006)]443
11.2.10 防锈油干燥性试验法[SH/T 0063—1991(2006)]447
11.2.11 防锈油脂腐蚀性试验法[SH/T 0080—1991(2006)]448
11.2.12 防锈油脂盐雾试验法[SH/T 0081—1991(2006)]450
11.2.13 防锈油脂流下点试验法[SH/T 0082—1991(2006)]452
11.2.14 防锈油耐候试验法[SH/T 0083—1991(2000)]454
11.2.15 溶剂稀释型防锈油油膜厚度测定法[SH/T 0105—1992(2006)]456
11.2.16 防锈油人汗防蚀性试验法[SH/T 0106—1992(2006)]458
11.2.17 防锈油人汗洗净性试验法(SH/T 0107—1992)459
11.2.18 防锈油脂低温附着性试验法(SH/T 0211—1998)461
11.2.19 防锈油脂除膜性试验法[SH/T 0212—1998(2004)]462
11.2.20 防锈油脂分离安定性试验法(SH/T 0214—1998)466
11.2.21 防锈油脂沉淀值和磨损性测定法[SH/T 0215—1999(2005)]467
11.2.22 防锈油喷雾性试验法[SH/T 0216—1999(2005)]469
11.2.23 防锈油脂包装贮存试验法(百叶箱法)[SH/T 0584—1994(2004)]470
11.2.24 气相防锈油试验方法(SH/T 0660—1998)472
11.2.25 防锈油脂加速凝露腐蚀试验方法(JB/T 3206—1999)477
11.2.26 防锈油膜抗热流失性试验方法(JB/T 4216—1999)479
11.2.27 防锈油长期叠片腐蚀试验(SH/T 0692—2000附录A)481
11.2.28 透明性试验方法(SH/T 0692—2000附录B)482
11.2.29 内燃机油氧化安定性(SH/T 0692—2000附录)482
11.3 气相防锈材料试验方法485
11.3.1 气相防锈纸试验方法(QB 1319—1991)487
11.3.2 气相防锈(粉、片)剂试验方法(JB/T 6071—1992)491
11.3.3 气相防锈塑料薄膜试验方法(JB/T 6067—92)493
11.4 水基金属清洗剂试验方法495
11.4.1 金属试片(QB 2117-5.1)495
11.4.2 试液的制备(QB 2117-5.2)496
11.4.3 外观检查(QB 2117-5.3)496
11.4.4 pH值的测定(QB 2117-5.4)496
11.4.5 净洗力的测定(QB 2117-5.5)496
11.4.6 腐蚀性试验(QB 2117-5.6)498
11.4.7 防锈性试验(QB 2117-5.7)499
11.4.8 泡沫性能试验(QB 2117-5.8)499
11.4.9 高、低温稳定性试验(QB 2117-5.9)499
11.4.10 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QB 2117-5.10)500
11.4.11 漂洗性能试验(QB 2117-5.11)500
11.4.12 检验规则500
11.4.13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501
11.5 金属加工用油(液)试验方法501
11.5.1 乳化液试验方法504
11.5.2 合成切削液试验方法508
11.5.3 微乳化切削液试验方法510
11.5.4 水基材料防锈试验方法(铸铁粉末法)511
11.5.5 金属切削油(液)模拟台架评定试验512
参考文献515
第12章 暂时防锈工艺应用517
12.1 产品设计中的腐蚀控制517
12.1.1 环境条件517
12.1.2 结构设计524
12.1.3 材料选择526
12.1.4 金属腐蚀与预防533
12.1.5 表面防护533
12.1.6 采用有效的防护包装534
12.2 工序间防锈536
12.2.1 工序间产生锈蚀的基本原因536
12.2.2 预防工序间锈蚀的主要方法536
12.2.3 工序间防锈的一般要求536
12.2.4 防锈处理的工艺要点538
12.2.5 防锈材料的技术要求540
12.3 机械制品防锈包装工艺技术条件举例540
12.3.1 轴承防锈、包装工艺概要540
12.3.2 重型机械防锈、包装工艺概要(参照JB/ZQ 4001)544
12.3.3 汽车防锈、包装工艺551
12.3.4 光学仪器防霉、防雾、防锈技术要求(参照ZB Y 251)565
12.3.5 有关行业防锈技术条件及工艺规范566
12.4 仓库防锈567
12.4.1 露天库防锈工艺567
12.4.2 仓库防锈569
12.4.3 洞库的防潮及防锈571
12.5 锈蚀的鉴别与除锈571
12.5.1 锈蚀的鉴别571
12.5.2 除锈574
参考文献582
第13章 清洁生产与环境友好583
13.1 清洁生产583
13.2 环境友好584
13.2.1 环境友好润滑剂的生态标志584
13.2.2 润滑剂的生物降解585
13.2.3 润滑剂生物降解性评估方法588
13.2.4 润滑剂的毒性评估589
13.2.5 环境友好润滑剂的应用591
参考文献592
第1章 大气腐蚀与防护1
表1-1 金属腐蚀分类1
表1-2 防锈、防腐蚀中一般术语[摘自JIS Z 0103—1996(2006年确认)]2
表1-3 各种腐蚀类型举例4
表1-4 航空产品腐蚀故障分析实例6
表1-5 大气腐蚀与金属表面水膜厚度的关系11
表1-6 露点和湿度的定义11
表1-7 湿度的测量12
表1-8 大气中不同成分对金属腐蚀的影响14
表1-9 海水的组成17
表1-10 海平面附近清洁的干燥空气的成分17
表1-11 离海岸距离不同时,空气中的氯离子和钠离子的含量17
表1-12 东南沿海各地盐雾沉降量年平均值(以NaCl计)17
表1-13 有机材料对锌的气氛腐蚀20
表1-14 高分子材料对金属在(1)密封空间和(2)接触时的腐蚀作用21
表1-15 一些有机高分子材料的腐蚀作用22
表1-16 橡胶对金属在(1)密封空间和(2)接触时的腐蚀作用22
表1-17 防止大气腐蚀的方法23
表1-18 金属的耐蚀性24
表1-19 易引起应力腐蚀而破裂的环境25
表1-20 热处理影响耐蚀性能的举例26
表1-21 关于连接结构的金属合金和防护方案的使用指南(摘自MIL-STD-899B;使用条件:海水、海洋大气及工业大气)27
表1-22 推荐的保护处理方案顺序(摘自MIL-STD-899B附录A)28
表1-23 双金属接触腐蚀的等级(摘自英BS PD 6484)30
表1-24 不同材料和镀覆层相互接触时接触腐蚀的等级(摘自HB 5033)31
表1-25 镀覆层使用条件的分类32
表1-26 钢铁表面镀覆层选择原则32
表1-27 铜及铜合金表面镀覆层选择原则32
表1-28 铝及铝合金表面镀覆层选择原则32
表1-29 镁合金表面两种防护层特性33
表1-30 钛及钛合金表面镀覆层选择原则33
表1-31 钢基体表面镀覆层的应用及特性33
表1-32 铜及铜合金表面镀覆层的应用及特性38
表1-33 铝及铝合金表面镀覆层的应用及特性40
表1-34 镁合金表面镀覆层的应用及特性42
表1-35 涂料类别、代号与主要成膜物质(摘自GB/T 2705)43
表1-36 辅助材料分类表(摘自GB/T 2705)43
表1-37 涂料基本名称代号表(摘自GB/T 2705)44
表1-38 各种涂料的性能及用途44
第3章 表面活性剂99
表3-1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类100
表3-2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类101
表3-3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类101
表3-4 两性表面活性剂分类102
表3-5 水溶性高分子分类102
表3-6 影响表面活性剂CMC值的因素104
表3-7 各种羧酸盐的CMC值104
表3-8 非离子型乳化剂疏水基对CMC值的影响104
表3-9 各种乳化剂的A值和B值105
表3-10 各种烷基苯磺酸钠盐CMC值105
表3-11 硫酸根位置对十四烷基硫酸钠CMC值的影响105
表3-12 亲水基团对CMC值的影响105
表3-13 氧化乙烯亲水基对CMC值的影响105
表3-14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聚集数107
表3-15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聚集数108
表3-16 氯化钠浓度对十二烷基硫酸钠聚集数和荷电分率的影响108
表3-17 影响表面活性剂增溶度的因素109
表3-18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各种有机液体的增溶作用(温度25℃;乳化剂浓度0.1mol/L)109
表3-19 各种正烷基羧酸钾对乙苯的增溶作用(25℃)110
表3-20 各种表面活性剂对极性有机液体的增溶(温度25℃;乳化剂浓度0.1mol/L)110
表3-21 C13H27O?CH2CH2O?mH的浊点111
表3-22 CH3?CH2?m-1O?CH2CH2O?6H的浊点111
表3-23 不同浓度OP类表面活性剂的浊点112
表3-24 烷基硫酸钠在水中的Krafft温度113
表3-25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与其在水中的分散114
表3-26 HLB值和浊点的关系114
表3-27 表面活性剂HLB值的求取114
表3-28 计算HLB值的基团常数115
表3-29 有机、无机性基团值116
表3-30 商品表面活性剂的HLB值116
表3-31 乳化各种介质所需要的HLB值118
表3-32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25℃)119
表3-33 油酸钠降低水的界面张力(25℃)119
表3-34 部分表面活性剂的发泡性(根据Ross miles’法测定,0.1%浓度,30℃)120
表3-35 Pluronic表面活性剂的CMC值(25℃)123
表3-36 商品Tergitol的物性125
表3-37 全杂嵌段聚醚产品的物性126
第4章 清洗与干燥148
表4-1 塑料的表面能149
表4-2 部分物质的溶解度参数(SP)值153
表4-3 部分溶剂的贝壳松脂丁醇值(KB值)153
表4-4 清洗用有机溶剂一览154
表4-5 金属清洗用溶剂的评估154
表4-6 120#溶剂油、200#溶剂油、航空洗涤汽油质量指标155
表4-7 清洗煤油技术标准(JB 3034—82)155
表4-8 GB 253—2008煤油的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155
表4-9 GB 1922—2006油漆及清洗用溶剂油技术要求156
表4-10 特种溶剂油(无味溶剂油)系列157
表4-11 一元醇的性质159
表4-12 低水溶性一元醇的性质160
表4-13 五氟丙醇的物理性质160
表4-14 乙二醇及其衍生醚主要性质160
表4-15 酮类溶剂的性质161
表4-16 醚类溶剂性质161
表4-17 酯类溶剂的理化性质161
表4-18 松油的主要特性162
表4-19 萜烯类(C10H16)理化性质162
表4-20 通用金属在碱溶液中的腐蚀情况(17~22℃)165
表4-21 铝在碱性介质中的缓蚀剂166
表4-22 常用碱液清洗材料及其特性167
表4-23 金属在加工中表面残留污垢173
表4-24 ISO4406—1987(两位数系统)183
表4-25 颗粒计数结果示例183
表4-26 ISO4406—1999(三位数系统)184
表4-27 颗粒计数结果示例184
表4-28 清洗液对干燥要求的适应情况184
附表4-1 部分黑色金属用国产盐酸酸洗缓蚀剂及其应用条件194
附表4-2 几种盐酸酸洗缓蚀剂适用条件和对碳钢的缓蚀效果194
附表4-3 几种缓蚀剂对盐酸介质中Q235钢的缓蚀性195
附表4-4 硫酸酸洗缓蚀剂种类和应用条件范围195
附表4-5 几种硫酸酸洗缓蚀剂组分和使用条件及缓蚀效率196
附表4-6 主要的国产酸洗缓蚀剂一览表196
附表4-7 几种氢氟酸缓蚀剂的使用条件和缓蚀效果197
附表4-8 柠檬酸清洗液缓蚀剂使用状况和缓蚀效果197
附表4-9 国内近10年新研制的部分酸洗缓蚀剂197
附表4-10 国外引进的部分酸洗缓蚀剂198
附表4-11 酸洗缓蚀剂的组成和应用范围之间的关系198
附表4-12 氧化性酸及非氧化性酸溶液中铜腐蚀情况(15℃,24h)199
附表4-13 几种非氧化性酸中铜的腐蚀199
附表4-14 铜及其合金在硝酸、盐酸、硫酸中腐蚀情况(酸溶液浓度1%,40℃)200
附表4-15 25%磷酸溶液中铜及其合金腐蚀情况200
附表4-16 氢氟酸的浓度、温度与70Ni-30Cu合金腐蚀速度的关系200
附表4-17 铜及铜合金在酸性介质中的缓蚀剂200
附表4-18 苯并三唑在各种酸性介质中对铜的缓蚀结果(缓蚀率,%)200
附表4-19 铝和铝合金在酸性介质中的缓蚀剂201
附表4-20 锌在酸、碱溶液中的腐蚀速度201
附表4-21 锌在酸性介质中的缓蚀剂202
第5章 中性介质缓蚀剂与水性防锈剂203
表5-1 缓蚀剂保护膜的特征205
表5-2 中性介质缓蚀剂按作用方式分类205
表5-3 常用的几种中性介质缓蚀剂206
表5-4 硼系、钼系缓蚀剂等207
表5-5 液压支架用乳化油、浓缩液及其高含水液压液的主要技术指标209
表5-6 影响聚合磷酸盐缓蚀效果的因素211
表5-7 防冻液中常用的缓蚀剂213
表5-8 GB 7631.6中四种水基防锈材料214
表5-9 水溶性防锈剂214
表5-10 蜡乳化液(防锈用)(摘自MIL-W-3688B)215
表5-11 KATS 5080汽车保护涂层特性217
表5-12 KATS 5080喷涂要求和喷涂方法217
表5-13 KATS 8075喷涂去除剂特性218
表5-14 KATS 8075去除剂的使用218
第6章金 属加工油、?223
表6-1 金属加工液润滑剂的分类(GB/T 7631.5—89)224
表6-2 美国材料协会标准ASTM D2881-2009对金属加工润滑剂及其相关材料的分类225
表6-3 按性质和特性MH组产品分类(GB 7631.5附录B 第1部分:纯油)226
表6-4 GB 7631.5(M组)中MH的组成、使用227
表6-5 油基切削液的成分举例227
表6-6 非水溶性加工用油剂的种类(JIS K 2241)228
表6-7 非水溶性加工用油剂的类别和性能(JIS K 2241)228
表6-8 非水溶性切削油剂试验项目(摘自JIS K 2241)229
表6-9 铜板腐蚀分类表229
表6-10 水基加工液的形态和组成230
表6-11 油珠大小与乳化液外观230
表6-12 GB 7631.5(M组)中水基切削液组成、使用230
表6-13 按性质和特性的MA组产品品种分类(GB 7631.5附录B 第2部分:水溶液)231
表6-14 水基加工液原液的成分举例231
表6-15 JIS K 2241水溶性加工用油的分类232
表6-16 JIS K 2241水溶性加工用油的种类及性能232
表6-17 一般水基加工液的组成233
表6-18 水溶性切削油剂试验项目(摘自JIS K 2241)233
表6-19 JIS K 2241以外的相关试验项目233
表6-20 按使用范围的M组产品品种分类(GB 7631.5附录A)234
表6-21 金属加工润滑剂的种类、主要特性及应用场合235
表6-22 各类切削液的特性比较236
表6-23 油基与水基金属加工液的综合性能比较236
表6-24 水、油性能比较237
表6-25 在切削加工中各类油基的性能比较238
表6-26 在切削加工中各类水基的性能比较239
表6-27 可切削指数来划分材料的级别240
表6-28 国内用早期水基切削液配方240
表6-29 五种塑性加工对金属加工液的要求245
表6-30 石墨和非石墨两类润滑剂性能比较246
表6-31 锻造润滑剂应用中的名词246
表6-32 锻造润滑剂组分247
表6-33 冷挤压常用润滑剂组成及毛坯表面处理方法248
表6-34 有色金属冷挤压润滑剂248
表6-35 热挤压用的润滑剂249
表6-36 热轧液组分和用量250
表6-37 各种轧制润滑剂用油的耐热温度250
表6-38 不同组分的油膜强度251
表6-39 不同组分的摩擦系数251
表6-40 润滑组分对轧制压下率的影响251
表6-41 拉拔润滑剂的分类和应用253
表6-42 油性润滑剂的组成及性能253
表6-43 铜拉丝油(Q/SH 039-02-007-86)253
表6-44 高速铜拉丝油(Q/JH 4009—92)254
表6-45 铜拉拔用乳液浓度254
表6-46 冲压加工润滑剂构成组分255
表6-47 常用冲压润滑剂组成255
表6-48 切削加工方面的问题256
表6-49 磨削加工方面的问题257
表6-50 使用管理方面的问题258
表6-51 水质对水基切削液中细菌繁殖的影响260
表6-52 油基切削液毒性试验(鼷鼠)262
表6-53 水基切削液的口服毒性试验(LD50)263
表6-54 水基磨削液的皮肤刺激性试验263
表6-55 水基切削液的更换原因(汽车制造厂的场合)264
表6-56 用凝聚法处理为主的五个实验用试样数据266
表6-57 用活性炭二次处理后的数据266
表6-58 合成切削液(GB/T 6144—85)268
表6-59 乳化油(SH 0365—92)268
表6-60 微乳化油(JB/T 7453—94)268
第7章 油溶性缓蚀剂与防锈油297
表7-1 羧酸及其皂类298
表7-2 酯类化合物301
表7-3 胺类及含氮有机化合物303
表7-4 磺酸盐及含硫的有机化合物305
表7-5 磷酸酯、亚磷酸酯及含磷的有机化合物307
表7-6 以蒸馏水等为腐蚀介质时,缓蚀剂的静力水滴试验的评定308
表7-7 部分缓蚀剂在不同基础油中的数据(按D 665透平油腐蚀试验进行,60℃)309
表7-8 C8~C18正构烷烃的性质310
表7-9 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311
表7-10 美国石油协会基础油分类标准(API-1509)311
表7-11 L-AN全损耗系统用油技术指标(GB 443—89)311
表7-12 变压器油技术指标(GB 2536—90)312
表7-13 合成润滑油分类313
表7-14 合成油的温度特性313
表7-15 各种合成油与矿物油的性能对比313
表7-16 合成油的用途314
表7-17 国内一些合成润滑油标准314
表7-18 工业凡士林技术指标(SH 0039—90)315
表7-19 医用凡士林技术指标(GB 1790—94)315
表7-20 全精炼石蜡技术指标(GB 446—87)316
表7-21 微晶蜡技术指标(SH 0013—90)316
表7-22 管道防腐沥青技术指标(SH 0098—91)317
表7-23 油漆石油沥青技术指标(SH/T 0523—92)317
表7-24 防水防潮石油沥青技术指标(SH/T 0002—90)318
表7-25 2402酚醛树脂技术指标(沪Q/HG 14-624—79)318
表7-26 萜烯树脂技术指标318
表7-27 改性醇酸树脂技术指标319
表7-28 聚丙烯树脂技术指标319
表7 29 聚异丁烯树脂技术指标(SH 0392—92)319
表7-30 二元乙丙橡胶技术指标320
表7-31 石油树脂技术指标320
表7-32 防锈油用语的定义(摘自JIS Z 0103—1996,JIS K 2246—2007)321
表7-33 暂时保护防腐蚀产品的分类(GB/T 7631.6—89)323
表7-34 日本、美国、中国防锈油规格对照表324
表7-35 防锈油分类(SH/T 0692—2000)324
表7-36 防锈油分类(JIS K 2246—2007)325
表7-37 除指纹型防锈油技术指标(SH/T0692、JIS K 2246)325
表7-38 溶剂稀释型防锈油的技术指标(SH/T 0692、JIS K 2246)326
表7-39 脂型防锈油的技术指标(摘自SH/T 0692、JIS K 2246)327
表7-40 润滑油型防锈油的技术指标(摘自SH/T 0692、JIS K 2246)327
表7-41 气相防锈油的技术指标(摘自SH/T 0692、JIS K 2246)328
表7-42 国内早期防锈油配方举例330
第8章 气相防锈材料353
表8-1 气相缓蚀剂的应用形式354
表8-2 美军早期使用的八种气相缓蚀剂354
表8-3 气相防锈剂用语定义(摘自JIS Z 1519、JIS Z 0320)354
表8-4 气相防锈剂蒸气压、溶解度355
表8-5 一些气相缓蚀剂在水中的溶解度355
表8-6 一些气相缓蚀剂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355
表8-7 常见气相缓蚀剂的熔点和溶解度356
表8-8 苯并三氮唑(BTA)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356
表8-9 苯并三唑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356
表8-10 气相防锈剂[JIS Z 1519—94(2006年确认)]356
表8-11 铜及铜合金用气相腐蚀抑制剂[JIS Z 0320—1997(2006年确认)]356
表8-12 气相缓蚀剂技术条件(JB/T 6071—92)357
表8-13 气相防锈纸的用语定义(摘自JIS Z 1535、JIS Z 0321)357
表8-14 亚硝酸二环己胺气相防锈纸技术要求(摘自WJ 1597)358
表8-15 气相防锈纸技术条件(摘自QB 1319—91)358
表8-16 气相防锈纸[摘自JIS Z 1535—1994(2008年确认)]359
表8-17 铜及铜合金用气相腐蚀抑制纸[摘自JIS Z 0321—1997(2006年确认)]359
表8-18 气相缓蚀剂处理的不透明包装材料(VCIP)分类(摘自GJB 2726—96)360
表8-19 气相缓蚀剂处理的不透明包装材料性能(摘自GJB 2726—96)360
表8-20 常用的气相防锈纸的配方361
表8-21 CF-4涂覆型气相防锈塑料膜配比364
表8-22 挤出吹塑型防锈塑料膜试验配方(质量比)364
表8-23 挤出吹塑型气相防锈塑料膜的造粒工艺和吹膜工艺364
表8-24 挤出吹塑型气相防锈塑料膜的性能指标364
表8-25 气相防锈塑料薄膜(GB/T 19532—2004)364
表8-26 气相缓蚀剂处理的柔韧性可封合透明阻隔材料规范(GJB 2748—1996)365
表8-27 气相缓蚀剂封存要点366
第9章 可剥性塑料377
表9-1 热浸型可剥性塑料种类(摘自JIS Z 1704:1981)378
表9-2 热浸型可剥性塑料的质量指标378
表9-3 乙基纤维素可剥性塑料配方381
表9-4 国外醋酸丁酸纤维素可剥性塑料配方381
表9-5 醋酸丁酸纤维素可剥性塑料配方382
表9-6 热浸型可剥性塑料技术条件(国内外标准对照表)383
表9-7 溶剂型(涂装型)可剥性塑料的分类及用途(摘自JIS Z 1708:1976,2006年确认)385
表9-8 溶剂型(涂装型)可剥性塑料的质量指标(摘自JIS Z 1708:1976)385
表9-9 美军规格MIL-B-12121C(1956)中推荐配方387
表9-10 国内早期选用的溶剂型可剥性塑料配方387
第10章 内包装用材料和干燥剂390
表10-1 耐油性内包装材料实例及用途(摘自GB 12339—90)391
表10-2 耐油性内包装材料技术要求(摘自GB 12339—90)391
表10-3 耐油性内包装材料技术要求[摘自JIS Z 1705—1976(2007年确认)]392
表10-4 非耐油性内包装材料实例及用途(摘自GB 12339—90)393
表10-5 非耐油性内包装材料技术要求(摘自GB 12339—90)393
表10-6 特种用途的内包装材料(摘自GB 12339—90)394
表10-7 国内现有的内包装材料标准394
表10-8 塑料薄膜的气体透过性395
表10-9 各种塑料薄膜特性(摘自GB 5048中A1)396
表10-10 铝塑布挤出复合材料(摘自GJB 756—89)397
表10-11 柔韧性防水耐油阻隔材料(摘自GJB 2492—95)397
表10-12 各种包装薄膜的热封合性能398
表10-13 各种薄膜的热封方法(GB 5048)398
表10-14 纸胶黏带的性能(摘自GJB 3841—99)398
表10-15 塑料胶黏带的性能(摘自GJB 3840—99)399
表10-16 纤维胶黏带的性能(摘自GJB 3379—98)399
表10-17 缓冲材料的种类和品种399
表10-18 缓冲材料的种类、特性和使用方法399
表10-19 包装用缓冲材料特性比较401
表10-20 包装用硅胶干燥剂(摘自GB 10455—89)404
表10-21 细孔硅胶(摘自HG/T 2765.1—1996)405
表10-22 粗孔硅胶(摘自HG/T 2765.2—1996)405
表10-23 蓝胶指示剂和变色硅胶(摘自HG/T 2765.4—1996)406
表10-24 包装用硅胶干燥剂[摘自JIS Z 0701—1977(2010确认)]406
表10-25 常用干燥剂的特性和适用范围407
表10-26 硅胶指示剂及湿度指示纸的特性及适用范围408
表10-27 包装用静态吸湿袋装活性干燥剂分类(摘自GJB 2714—96)408
表10-28 硅胶规格标准408
表10-29 铝胶规格(沪Q/HG 12-560)409
表10-30 分子筛按分子大小吸附分类表409
表10-31 X型和Y型分子筛规格409
表10-32 A型分子筛规格409
表10-33 有关干燥剂的干燥条件410
表10-34 常用干燥剂的性能410
表10-35 几种干燥剂在相对湿度5%时的吸附能力410
表10-36 几种干燥剂在25℃时平衡水蒸气压410
附表10-1 包装术语 防护(摘自GB/T 4122.3—1997)410
附表10-2 防水包装等级(摘自GB/T 7350—1999)416
附表10-3 防潮包装等级(GB/T 5048—1999)417
附表10-4 防潮包装用材料的水蒸气透过量和容器的透湿度418
附表10-5 防霉包装等级(GB/T 4768—1995)419
附表10-6 防锈包装等级(GB/T 4879—1999)422
第11章 防锈材料试验方法426
表11-1 相关“防锈包装”标准中的周期暴露试验427
表11-2 试片428
表11-3 试片锈蚀的评级430
表11-4 防锈油脂种类试验规定项目一览表(中、日对照)431
表11-5 金属试片规格433
表11-6 锈蚀分级报告436
表11-7 锈蚀分级表437
表11-8 试片的材质规格448
表11-9 离心管刻度允许误差468
表11-10 沉淀用溶剂规格472
表11-11 试验记录478
表11-12 允许差485
表11-13 气相防锈材料性能试验项目(中、日、美)一览表486
表11-14 批量及样品大小501
表11-15 切削油(液)试验项目(中、日对照表)502
表11-16 关于铸铁屑防锈试验502
表11-17 常见摩擦磨损试验机性能参数503
表11-18 水基防锈材料512
第12章 暂时防锈工艺应用517
表12-1 军用产品寿命期一般历程518
表12-2 主要的环境因素519
表12-3 各种环境因素的破坏效应519
表12-4 各环境因素对产品在不同环境下影响的重要程度521
表12-5 常用环境试验方法521
表12-6 航空结构件材料的极限最小厚度525
表12-7 不同类别铝合金的耐腐蚀性527
表12-8 不同铝合金及时效状态短横向的抗应力腐蚀断裂性能528
表12-9 不锈钢的腐蚀特性529
表12-10 美军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和辅助电气设备用抗霉材料531
表12-11 美国军用电子设备抗霉材料531
表12-12 塑料的吸潮性531
表12-13 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耐光氧化性能532
表12-14 白蚁侵蚀532
表12-15 能作为腐蚀蒸气源的有机材料532
表12-16 部分不能共用材料533
表12-17 塑料对化学侵蚀的抵御性533
表12-18 封存包装方法535
表12-19 各工序的防锈技术要求537
表12-20 清洗方法选定原则538
表12-21 各种清洗方法及其特征538
表12-22 一般干燥方法与程序539
表12-23 防锈油的选用基准540
表12-24 轴承及其零件清洗方法(摘自JB/T 3034—93)541
表12-25 轴承用防锈材料542
表12-26 油膜防锈油542
表12-27 脂膜防锈油542
表12-28 瓦楞纸板物理性能指标544
表12-29 纸箱物理性能指标544
表12-30 重型机械除锈质量要求(摘自JB/ZQ 4001)544
表12-31 清洗质量要求(摘自JB/ZQ 4001)545
表12-32 减速器清洗等级规定(摘自JB/ZQ 4001)545
表12-33 重型机械防锈剂使用质量要求(摘自JB/ZQ 4001)545
表12-34 重型机械防锈包装质量要求(摘自JB/ZQ 4001)546
表12-35 重型机械除锈方法及使用工具、材料(摘自JB/ZQ 4001)547
表12-36 重型机械清洗方法(摘自JB/ZQ 4001)547
表12-37 重型机械清洗后的干燥方法(摘自JB/ZQ 4001)548
表12-38 防锈剂使用方法(摘自JB/ZQ 4001)548
表12-39 重型机械包装方法(摘自JB/ZQ 4001)549
表12-40 零部件防锈包装方法规定(摘自JB/ZQ 4001)550
表12-41 重型机械储运中的锈蚀等级(摘自JB/ZQ 4001)551
表12-42 重型机械防锈质量分类与适用范围(摘自JB/ZQ 4001)551
表12-43 汽车零部件加工工序间的防锈技术要求552
表12-44 汽车备件防锈包装方法554
表12-45 防锈包装等级555
表12-46 防锈包装材料技术要求555
表12-47 清洗方法555
表12-48 干燥方法555
表12-49 防锈方法556
表12-50 包装方法556
表12-51 防锈-1包装工艺557
表12-52 防锈-4包装工艺558
表12-53 防锈-5包装工艺558
表12-54 防锈-6包装工艺558
表12-55 防锈-7包装工艺559
表12-56 防锈-8包装工艺559
表12-57 防锈-9包装工艺559
表12-58 轿车内腔喷蜡防锈工艺流程562
表12-59 轿车内腔注蜡防锈工艺流程563
表12-60 驾驶室内腔喷蜡防锈工艺流程563
表12-61 发动机、底盘部分防锈保护工艺流程及参数564
表12-62 面漆喷蜡保护工艺流程564
表12-63 光学仪器及附件三防等级(摘自ZBY 251)565
表12-64 零部件长霉、结雾、锈蚀等级(摘自ZB Y 251)565
表12-65 量具、刃具常用防锈材料类别(摘自JB/Z 132)566
表12-66 有关行业防锈工艺规程、技术条件567
表12-67 露天存放材料的防锈工艺568
表12-68 金属材料的防锈保管568
表12-69 各种金属的锈蚀特征571
表12-70 鉴别锈蚀时用的工具及适用范围572
表12-71 常用鉴别金属锈蚀用试剂573
表12-72 外观与锈蚀相似的表面缺陷与损伤举例573
表12-73 钢材表面锈蚀程度等级(GB/T 8923—88)574
表12-74 机械方法除锈574
表12-75 磨料的种类及用途575
表12-76 滚筒及振动精整用工作介质576
表12-77 除锈常用的主要酸类576
表12-78 黑色金属化学除锈法577
表12-79 铝、镁合金化学除锈法578
表12-80 铜合金、锌、镉镀层等除锈法579
表12-81 有关除锈膏的配方580
表12-82 金属锻、铸、轧皮的化学除锈方法示例580
表12-83 钢材表面除锈质量等级(GB/T 8923—88)581
第13章 清洁生产与环境友好583
表13-1 一些润滑油基础油的生物降解性能和运动黏度585
表13-2 各试验方法与受试物的适应性589
表13-3 WEN的致死量589
表13-4 环境无害润滑剂污染评价(水污染分类)590
表13-5 润滑剂急性毒性分类590
表13-6 几种润滑油在环境中的容许浓度590
表13-7 急性有害性的判断标准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