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 2011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 2011
  • 教育部科技委《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战略研究课题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3292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133MB
  • 文件页数:423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 201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报告1

上篇 创新能力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9

第一章基础研究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11

第一节 基础研究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11

一、中国高校基础研究的发展历程11

二、基础研究与国际竞争力12

第二节 基础研究的产出13

一、中国基础研究的产出13

二、中国高校基础研究的产出15

三、基础研究产出的国际比较17

第三节 基础研究的影响力19

一、中国基础研究的影响力19

二、中国高校基础研究的影响力20

三、基础研究影响力的国际比较22

第四节 基础研究标志性成果25

一、中国基础研究的标志性成果25

二、中国高校基础研究的标志性成果26

三、基础研究标志性成果的国际比较27

第五节对推动中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的建议29

一、聚焦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29

二、引导高校分层发展29

三、改革大学科研评价机制30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31

第一节 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与测度31

一、技术创新发展历程31

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33

三、技术创新能力测度34

四、技术创新与国际竞争力34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产出34

一、中国技术创新的产出34

二、中国高校技术创新的产出35

三、技术创新产出的国际比较35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影响力38

一、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力38

二、中国高校技术创新的影响力39

三、技术创新影响力的国际比较40

第四节技术创新的标志性成果42

一、中国技术创新的标志性成果42

二、中国高校技术创新的标志性成果43

第五节提升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44

一发挥政策保障作用和国家科技奖励的导向功能44

二、进一步加强国家技术创新平台建设44

三、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44

四、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45

第三章产业创新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46

第一节产业创新的发展历程46

一、国际产业创新的发展历程46

二、中国产业创新的发展历程47

三、产业创新与国际竞争力48

第二节大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国际经验49

一、创业型大学的崛起49

二、国外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及其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50

三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及其对产业创新的贡献52

第三节中国大学科技发展与产业创新55

一、中国高校科技企业的发展55

二、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59

三大学科技创新对中国产业创新的贡献62

第四节提高中国产业创新能力的建议64

一、积极推进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64

二、完善大学衍生企业的公司运行机制64

三、加大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扶持力度65

第四章 科研管理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66

第一节 中国的科研管理体制66

一、中国科研管理体制的现状66

二、中国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67

三、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69

第二节 中国的科研激励机制72

一、中国的科研激励机制的现状72

二、中国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74

第三节 对完善中国科研管理的建议77

一、促进科学共同体内部奖励与外部奖励的协同发展77

二、努力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能力79

三、创新高校大规模集成管理模式,整合高校战略创新基地资源81

四、完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81

第五章 科研投入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84

第一节 中国科研投入状况84

一、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经费投入84

二、全国R&D人员投入86

第二节 中国高校的科研投入状况88

一、中国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88

二、中国高校科研人力资源的投入90

三、中国高校科研投入的主要特点93

第三节 科研投入的国际比较95

一、科研经费投入的国际比较95

二、科研人员人均经费的国际比较98

三、基础研究经费的国际比较100

第四节 中国高校科研投入预测102

一、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102

二、2010—2020年中国科研经费趋势预测103

第五节 改善中国高校科研投入的建议105

一、建立多元化的科研资金筹集模式105

二、调整科研经费投入结构105

三、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106

第六章 世界一流大学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107

第一节 世界一流大学与国家竞争力107

一、世界一流大学与大国崛起107

二、世界一流大学与创新型国家或地区建设109

第二节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与投入113

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趋势113

二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117

第三节 中国一流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增长趋势121

一、中国大学在主要全球大学排名中的表现变化121

二、中国名牌大学科研指标的国际比较124

三、中国名牌大学学生与教师指标的国际比较128

第四节 对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建议132

一、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132

二、充分认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132

三、着力解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瓶颈问题132

中 篇 创新战略与中国的经济社会135

第七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中国的经济社会137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及其意义137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137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138

第二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141

一、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141

二、制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144

三、高校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贡献分析144

第三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路线图146

一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146

二、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147

三、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现状151

四、制约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153

五、新能源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155

第四节 对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164

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确定重点研究方向164

二、强调学科交叉创新,取得重大标志性的原创科研成果164

三、打造创新平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多学科交叉重点攻关165

四、加快教学改革与学位设置改革,设立领域学位165

第八章 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战略与中国的经济社会166

第一节 信息通信产业的基础性作用166

一、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166

二、信息通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68

三、信息通信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69

四、信息通信产业与中国国家竞争力170

第二节 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方向170

一、中国信息通信产业概况170

二、中国信息通信产业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重点173

三、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的优势174

四、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175

五、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76

第三节 世界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趋势177

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177

二、广电、电信、互联网与网络融合179

三、现代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180

四、全球信息通信产业未来发展特点及趋势181

第四节 高校对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贡献182

一、为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182

二、为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183

三、推进信息通信产业技术的成果转化184

四、为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185

第五节 对促进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建议186

一、加大对信息通信特色型高校建设的投入186

二、加强对信息通信产业的人才培养186

三、促进信息通信产业产学研一体化186

第九章 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战略与中国的经济社会188

第一节 中国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背景与目标188

一、中国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背景188

二、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目标189

第二节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90

一、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190

二、中国交通运输存在的突出问题193

三、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优势194

第三节 世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195

一、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趋势195

二、铁路运输产业发展趋势196

三、公路运输产业发展趋势197

四、水路运输产业发展趋势198

五、航空运输产业发展趋势199

六、城市交通发展趋势199

第四节 高校对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贡献200

一、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理论支撑200

二、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技术支持202

三、发挥行业高校优势,全力服务行业发展204

第五节 对促进中国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建议206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6

二、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206

三、进一步改革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综合化进程207

四、构筑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大交通运输产业基础研究力度207

五、行业高校应积极发挥更大作用207

第十章 区域创新战略与中国的经济社会208

第一节区域创新战略发展历程208

一区域创系统的运行模式208

二、区域创新战略与创新模式210

三、区域创新与高校的第三职能211

第二节中国区域创新的现状212

一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创新能力212

二中国三大区域创新能力比较213

三、中国区域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16

第三节世界区域创新战略与发展趋势219

一、区域创新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发展动力219

二、世界典型国家的创新战略219

三世界区域创新发展趋势221

第四节高校对中国区域创新的贡献222

一、高校促进区域创新的作用222

二、高校促进区域创新的典型模式223

三、高校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趋势225

四、高校促进区域创新的典型案例226

五、高校促进区域创新面临的何题230

第五节推进中国区域创新的建议231

一、政府应将高校纳入地方发展规划231

二、高校应主动参与区域科技创新行动231

三、加快高校与企业的对接232

四、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232

第十一章 知识产权战略与中国的经济社会233

第一节 知识产权战略及其重要地位233

一、知识产权战略及其重要性233

二、知识产权战略与高校创新235

三、知识产权战略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236

第二节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现状238

一、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概况238

二、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优势238

三、制约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因素241

四、中国知识产权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44

第三节世界知识产权战略发展趋势245

一、美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趋势245

二、欧盟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趋势246

三、日本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趋势247

四、典型的外国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趋势248

第四节高校对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贡献250

一、为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250

二、直接推动中国知识产权发展254

三、为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提供人才支持256

四、高校促进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典型案例257

第五节对推动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建议258

一、完善各种政策中知识产权指标的运用及其评价机制258

二、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和平台,促进知识产权流向企业259

三、完善知识产权审议制度,建立有利于知识产权的公共服务体系259

四、大力支持高校建立知识产权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260

第十二章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经济社会261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发展及其前景261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及其影响261

二、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深刻变革和调整263

第二节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264

一、1978年以来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264

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机遇264

三、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266

第三节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内涵与重点268

一、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内涵与定位268

二、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69

三、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发展目标、数量指标和战略任务270

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战略的若干重点271

第四节高校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贡献273

一、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273

二、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持273

三、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273

四、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274

第五节实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建议275

一、促进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275

二、完善、创新开放型经济的相关政策276

三、培育中国跨国公司,提升国际竞争力278

四、实施“人才强商工程”,加大全球化经营人才培育力度278

五、进一步发挥高校作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智库的作用278

下 篇 创新人才与中国的未来279

第十三章 创新人才培养与中国的未来281

第一节 创新人才对提升中国未来竞争力的作用281

一、国家创新能力决定经济竞争力281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282

第二节 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283

一、创新人才的影响因素283

二、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289

第三节 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291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292

二、创新人才实践期的科研支持体系298

第四节 中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302

一、创新人才培育期的制度建设302

二、创新人才激发期的制度建设303

三、创新人才实践期的科研支持体系制度建设303

第十四章 科研队伍建设与中国的未来305

第一节 科研队伍建设的重要地位305

一、科研队伍建设的内容305

二、科研队伍与创新型国家建设306

第二节 中国科研队伍建设的现状307

一、科研队伍总量稳定增长307

二、科研队伍结构发生变化309

三、国家创新体系渐趋合理311

第三节 国外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经验借鉴311

一、高校科研队伍规模的适度扩大312

二、高校科研队伍结构的整体优化312

三、国外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大力建设318

第四节 中国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现状319

一、队伍总量不断壮大,总体规模仍然偏小320

二、结构比例有所调整,结构失衡现象依然严重321

三、个体发展得到关注,学术生命周期相对较短327

第五节 加强中国科研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330

一、更新科研队伍的建设理念330

二、扩充专职科研队伍的规模331

三、调整科研队伍的整体结构331

四、发挥创新团队的引领作用331

五、延长学者的学术生命周期332

第十五章 华人科学英才与中国的未来333

第一节 高层次科学人才与中国的未来333

一、高层次科学人才是国家崛起的坚实基础333

二、高层次科学人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34

三、高层次科学人才是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保证335

四、海外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引进海外高层次科学人才的首选336

第二节 华人科学英才的概念与筛选337

一、华人科学英才的概念337

二、华人科学英才的筛选338

三、华人科学英才数据库的建设342

第三节 华人科学英才的规模与分布342

一、华人科学英才的规模342

二、华人科学英才的分布343

第四节 华人科学英才的活跃度与影响力349

一、华人科学英才的活跃度349

二、华人科学英才的影响力352

第五节 对培养和引进华人科学英才的建议358

一、加快华人科学英才会聚力度358

二、以海外引进促本土培养358

三、引进华人科学英才应以美国为首选目标国358

四、引进华人科学英才应以大学为首选目标机构359

第十六章 创新人才政策与中国的未来360

第一节 中国创新人才政策的发展进程360

一、拨乱反正,迎来科学的春天360

二、以“面向、依靠”为方针,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361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361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362

第二节 中国创新人才计划的实施情况363

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63

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67

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372

四、千人计划375

第三节 主要发达国家人才建设的经验借鉴382

一、美国人才建设的政策与投入382

二、欧盟地区人才建设政策与投入386

第四节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政策建议389

一、系统谋划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389

二、加强学术带头人与团队建设390

三、关注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390

四、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益390

参考文献391

后记3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