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IPv6在企业网络中的部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美)麦克法兰德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26836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425页
- 主题词:企业-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
PDF下载
下载说明
IPv6在企业网络中的部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启用lPv6的市场驱动力1
1.1 IP地址耗尽及临时性的应对措施2
1.2 IPv6的市场驱动力3
1.2.1 IPv4地址方面的短板4
1.2.2政府IT战略规划6
1.2.3基础设施的发展6
1.2.4操作系统的支持6
1.2.5部署IPv6的好处7
1.3关于IPv6的常见问题7
1.3.1为了业务的发展,公司是否需要IPv67
1.3.2 IPv6将会完全取代IPv4吗9
1.3.3与IPv4相比,IPv6更加复杂并难于部署和管理吗9
1.3.4引入了IPv6之后,还能以多宿主的方式连接到多家服务提供商吗10
1.3.5 IPv6能提供更优的服务质量吗10
1.3.6在安全性方面,IPv6“自动”胜过IPv4吗11
1.3.7 IPv6不支持NAT会降低安全性吗11
1.4 IPv6之于IETF11
1.5企业网IPv6的部署现状12
1.6总结16
1.7其他参考资料16
第2章 层次化网络设计19
2.1网络设计原则20
2.1.1模块化21
2.1.2层次化24
2.1.3高弹性27
2.2企业核心网络区块设计28
2.3企业园区网络区块设计29
2.3.1分布层29
2.3.2接入层33
2.4企业网络服务区块设计34
2.5企业数据中心网络区块设计35
2.5.1汇聚层35
2.5.2接入层36
2.5.3数据中心存储网络设计37
2.6企业边缘网络区块设计41
2.6.1企业总部边缘网络区块组件43
2.6.2企业总部边缘网络区块设计43
2.6.3分支机构的网络架构44
2.6.4分支机构边缘路由器的功能45
2.6.5典型的分支机构网络设计46
2.7总结47
2.8其他参考资料48
第3章 常用的l Pv4/l Pv6共存机制51
3.1纯IPv653
3.2过渡机制54
3.2.1双栈机制54
3.2.2 IPv6上的IPv455
3.2.3手工配置的隧道57
3.2.4用来传递IPv6流量的IPv4GRE隧道59
3.2.5隧道代理60
3.2.6 6to4隧道62
3.2.7站点间自动隧道地址协议(ISATAP)63
3.2.8 MPLS上的IPv665
3.3协议转换和代理机制69
3.3.1 NAT-PT69
3.3.2 NAT6471
3.4总结71
3.5参考资料72
第4章 网络服务75
4.1多播76
4.1.1 IPv6多播编址77
4.1.2 IPv6多播侦听者发现(MLD)79
4.1.3多播路由:PIM81
4.2服务质量85
4.2.1 IPv4和IPv6 QoS之间的差异86
4.2.2 IPv6扩展报头87
4.2.3 IPv4和IPv6共存时的QoS机制88
4.3 IPv6路由选择89
4.3.1 OSPFv389
4.3.2 EIGRPv692
4.3.3 IS-IS95
4.3.4 BGP97
4.4总结100
4.5参考资料100
第5章lPv6部署规划103
5.1从何处着手103
5.1.1效益分析104
5.1.2成本分析105
5.1.3风险106
5.1.4商务案例106
5.1.5过渡团队107
5.1.6培训108
5.2试点规划108
5.2.1评估109
5.2.2设计109
5.2.3过渡机制110
5.2.4网络服务111
5.2.5安全性111
5.2.6 IPv6新特性111
5.2.7稳定性和可靠性112
5.2.8服务等级协定112
5.2.9总结教训,开始实施112
5.2.10客户端/务器的IPv6迁移方案113
5.3规划偏址方案117
5.4总结118
5.5参考资料118
第6章 园区网络中的lPv6部署121
6.1园区网络区块IPv6部署模型概述121
6.1.1双栈模型122
6.1.2 DSM的优缺点122
6.1.3 DSM的拓扑结构123
6.1.4 DSM试验用网络部件124
6.1.5混合模型124
6.1.6混合模型的优缺点129
6.1.7 HM拓扑结构129
6.1.8 HM试验用网络部件130
6.1.9服务区块模型130
6.1.10 SBM的优缺点131
6.1.11 SBM网络拓扑133
6.1.12 SBM试验用网络部件134
6.2园区网络区块IPv6部署通则134
6.2.1编址135
6.2.2物理连通性136
6.2.3 VLAN137
6.2.4路由选择137
6.2.5高可用性138
6.2.6 QoS139
6.2.7安全性142
6.2.8多播149
6.2.9网络管理150
6.2.10地址分配150
6.2.11性能和可扩展性153
6.3实施双栈模型156
6.3.1网络拓扑157
6.3.2物理接口和SVI接口的配置159
6.3.3路由选择的配置163
6.3.4第一跳冗余的配置165
6.3.5 QoS配置167
6.3.6多播配置169
6.3.7路由式接入的配置172
6.3.8 Cisco虚拟交换系统与IPv6176
6.4实施混合模型183
6.4.1网络拓扑184
6.4.2物理接口的配置185
6.4.3隧道的配置186
6.4.4 QoS配置196
6.4.5基础设施安全性配置198
6.5实施服务区块模型(SBM)198
6.5.1网络拓扑199
6.5.2物理接口的配置201
6.5.3隧道的配置203
6.5.4 QoS配置205
6.6总结205
6.7参考资料206
第7章 部署虚拟化的lPv6网络211
7.1虚拟化概述211
7.1.1虚拟化的优势212
7.1.2虚拟化的分类212
7.2网络虚拟化213
7.2.1交换机虚拟化214
7.2.2网络隔离214
7.2.3网络服务虚拟化240
7.3桌面虚拟化248
7.3.1 IPv6和桌面虚拟化249
7.3.2桌面虚拟化示例:OracleSunRay250
7.4服务器虚拟化251
7.5总结252
7.6参考资料252
第8章 在WAN/分支机构网络中部署lPv6255
8.1 WAN/分支机构网络部署概述256
8.1.1单层部署模型256
8.1.2双层部署模型258
8.1.3多层部署模型259
8.2 WAN/分支机构网络IPv6部署通则261
8.2.1编址261
8.2.2物理连接262
8.2.3 VLAN263
8.2.4路由选择264
8.2.5高可用性264
8.2.6 QoS265
8.2.7安全265
8.2.8多播269
8.2.9管理269
8.2.10可扩展性和性能271
8.3 WAN/分支机构网络实施示例272
8.3.1试验用网络设备273
8.3.2网络拓扑274
8.4基于纯IPv6部署WAN/分支机构网络289
8.5总结293
8.6参考资料293
第9章 数据中心网络中的lPv6部署299
9.1设计和实施双栈数据中心网络300
9.1.1数据中心接入层303
9.1.2数据中心汇聚层308
9.1.3数据中心核心层320
9.2在采用虚拟化技术的数据中心内实施IPv6320
9.3实施SAN网络的IPv6322
9.3.1 FCIP323
9.3.2 iSCSI326
9.3.3管理Cisco MDS327
9.4数据中心IPv6互连设计329
9.4.1设计要领:裸纤(Dark Fiber)、MPLS和IP329
9.4.2 DCI互连和解决方案331
9.5总结331
9.6参考资料332
第10章 lPv6远程访问VPN的部署335
10.1利用Cisco AnyConnect的IPv6远程访问335
10.2利用Cisco VPN客户端的IPv6远程访问342
10.3总结345
10.4参考资料346
第11章 管理lPv6网络349
11.1网络管理框架:FCAPS351
11.1.1故障管理351
11.1.2配置管理352
11.1.3记账管理352
11.1.4性能管理352
11.1.5安全管理352
11.2 IPv6网络管理应用程序353
11.3 IPv6网络工具(Instrumentation)354
11.3.1利用SNMP MIB的网络设备管理工具355
11.3.2 IPv6应用程序可视性及监控359
11.4 IPv6网络管理379
11.4.1监控和报告380
11.4.2网络服务382
11.4.3访问控制及运维383
11.5 IPv6流量监控工具386
11.5.1 SPAN、RSPAN和ERSPAN386
11.5.2利用VACL (VLAN访问列表)捕获数据包391
11.6总结392
11.7参考资料392
第12章 按部就班:搭建lPv6实验网络,启动生产网络的试点工作395
12.1实验环境拓扑示例396
12.2实验环境的编址方案399
12.3网络设备配置400
12.4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的安装以及网络管理400
12.5开展生产网络的IPv6试点工作411
12.6总结412
12.7参考资料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