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穿越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及其附近地区历史、地理、民族英文参考资料汇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英)柯宗等著;吴泽霖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10505971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18页
- 主题词:帕米尔高原-参考资料-汇编-英文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穿越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及其附近地区历史、地理、民族英文参考资料汇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卷1
吴泽霖教授生平1
《社会学人类学译从》出版说明1
几点说明3
第一章 帕米尔的地理3
第一节 帕米尔概述3
凡例4
第二节 帕米尔的名称4
第三节 帕米尔的地形6
(一)“世界屋脊”6
(二)帕米尔地区的自然特征7
第四节 帕米尔的面积9
第五节 帕米尔的气候10
第六节 帕米尔的分区11
(一)各个帕米尔11
(二)八个帕米尔和其他所谓的帕米尔13
(三)塔格邓巴什帕米尔14
(四)塔格邓巴什帕米尔14
(五)瓦汉帕米尔14
(六)小帕米尔——胡尔德帕米尔15
(七)大帕米尔——卡兰帕米尔15
(九)萨雷兹帕米尔16
(八)阿利丘尔帕米尔16
第七节 帕米尔的湖泊17
(一)查克马克湖17
(十)兰格库尔帕米尔和哈尔戈什或哈尔帕米尔17
(二)维多利亚湖19
(三)耶希尔湖20
(四)兰格湖21
(五)大喀拉湖22
第八节 帕米尔的河流——奥瑟斯河上游诸河24
(一)奥瑟斯河的河源24
(二)伊什卡施姆与卡拉·瓦马尔之间的奥瑟斯河谷25
(一)关于边界问题和奥瑟斯河的河源问题上的英俄争论26
附录:关于奥瑟斯河河源问题的争论26
(二)奥瑟斯河的河源27
(三)奥瑟斯河和它的河源27
(四)俄国和阿富汗关于奥瑟斯河上游地区边界的争论28
(五)奥瑟斯河的河源29
(六)奥瑟斯河的冰川水源33
(七)奥瑟斯河的河源34
第九节 帕米尔地区的通道35
(一)连接各帕米尔的山口35
(二)帕米尔北部的一些山口36
(四)阿利丘尔帕米尔和大帕米尔的一些山口37
(三)从穆尔加布河谷和萨雷兹帕米尔到阿利丘尔河和耶希尔湖所经的诸山口37
(五)从大帕米尔到小帕米尔的诸山口39
(六)从瓦汉帕米尔到塔格邓巴什帕米尔的诸山口40
(七)从小帕米尔到塔格邓巴什帕米尔的诸山口41
附录:几个帕米尔旅行记的摘要42
(一)戈登到瓦汉时所走的路线42
(二)利特尔戴尔在帕米尔的旅行43
(三)荣赫鹏在帕米尔地区的旅行45
(一)帕米尔地区的居民47
(二)吉尔吉斯人——帕米尔的主要居民47
第一节 帕米尔地区的居民概述47
第二章 帕米尔地区的居民——吉尔吉斯人47
(三)吉尔吉斯人48
第二节 吉尔吉斯人的名称48
(一)吉尔吉斯人的名称48
(二)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49
(三)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和布鲁特人49
(四)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之间的差别51
第三节 吉尔吉斯人的起源和历史51
(一)吉尔吉斯人的起源和历史51
(二)吉尔吉斯人的历史52
第四节 吉尔吉斯人的分布53
(一)帕米尔地区吉尔吉斯人的主要部落53
(二)吉尔吉斯人的分支54
(一)吉尔吉斯人的人口55
(二)帕米尔地区的吉尔吉斯人的人口55
第五节 吉尔吉斯人的人口55
(三)帕米尔地区的人口56
(四)新疆的柯尔克孜人56
(五)帕米尔地区的人口(苏维埃帕米尔)57
第六节 吉尔吉斯人的语言57
吉尔吉斯人的语言57
第七节 吉尔吉斯人的经济58
(一)帕米尔地区的生活58
(二)游牧的和定居的吉尔吉斯人58
(五)吉尔吉斯人的游牧生活60
(三)吉尔吉斯人的职业60
(四)吉尔吉斯的游牧者60
第八节 吉尔吉斯人的生活习惯61
(一)吉尔吉斯人的服装61
(二)吉尔吉斯人的住所61
(三)吉尔吉斯人的食品62
(四)吉尔吉斯人的饮料——“克米孜”62
第九节 吉尔吉斯人的宗教62
(一)吉尔吉斯人的宗教62
(二)吉尔吉斯人的宗教63
(三)帕米尔居民的宗教63
(五)吉尔吉斯人的宗教64
(四)吉尔吉斯人的宗教64
(六)吉尔吉斯人的宗教65
第三章 帕米尔地区的勘察史66
对帕米尔地区的勘察66
附录:柯宗:帕米尔旅行及勘察史67
附录86
一、本卷引用的书刊目录86
二、英文、汉文人名对照表87
三、地名、专词汉文、外文对照表92
四、作者原注109
(一)瓦汉的领域115
(二)阿富汗巴达克山的瓦汉省115
第一章 瓦汉的地理115
第一节 瓦汉的范围115
第二卷115
(三)瓦汉的边界116
(四)瓦汉的边界116
(五)瓦汉的边界117
第二节 瓦汉走廊的重要性118
(一)瓦汉的重要性118
(二)瓦汉通道在地理上的重要性118
第三节 通过瓦汉走廊的路线119
(一)从博扎伊·贡巴兹到萨尔哈德119
(三)瓦汉到塔里林通道的重要性119
(二)由博扎伊·贡巴兹—萨尔哈德—卡拉·潘贾到伊什卡施姆120
(三)通过瓦汉走廊122
第四节 瓦汉走廊的南界——兴都库什山脉及其山口124
(一)作为瓦汉南界的兴都库什山脉124
(二)兴都库什125
(三)穿越兴都库什的诸山口125
(四)兴都库什和它的诸山口126
(五)从瓦汉到兴都库什以南的境地127
(六)从萨尔哈德到奇特拉尔128
在通过帕米尔的古道上129
附录:斯坦因:《在通过帕米尔的古道上》129
第二章 瓦汉的历史148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关于瓦汉的记载148
(一)瓦汉的早期记载148
附录:斯文·赫定:唐代中国在西域的经营154
斯坦因:唐代(公元747年)西征156
帕米尔及兴都库什记156
第二节 马可·波罗关于巴达克山的旅行记171
马可·波罗关于巴达克山的记述171
第三节 喷赤河上游的历史172
(一)奥瑟斯河谷的塔吉克人的历史172
(二)喷赤河上游的历史概述173
(一)瓦汉作为巴达克山的属地177
第四节 瓦汉和巴达克山的历史关系177
(二)瓦汉向巴达克山的屈服178
第三章 瓦汉的居民——塔吉克人179
第一节 瓦汉居民及塔吉克人概述179
(一)瓦汉的居民——山区塔吉克人179
(二)山区塔吉克人179
(三)阿富汗的塔吉克人180
(四)阿富汗的塔吉克人180
(五)阿富汗的塔吉克人181
(六)阿富汗的塔吉克人181
(一)塔吉克人的名称182
第二节 塔吉克人的名称182
(七)瓦汉的吉尔吉斯人182
(二)塔吉克人——称号的意义184
(三)塔吉克人——词的意义184
(四)塔吉克人与加尔查人185
(五)塔吉克人和加尔查人185
(六)加尔查人185
(七)加尔查人186
(八)塔吉克人和萨尔特人186
(九)萨尔特人187
第三节 塔吉克人的起源187
(一)塔吉克人是突厥斯坦的原有的伊朗人187
(三)塔吉克人的起源188
(二)平原塔吉克人的来源188
(四)被驱逐进山谷的塔吉克人189
第四节 塔吉克人的体质190
(一)山区塔吉克人的体质特点190
(二)作为纯粹伊朗族的塔吉克人191
(三)山区塔吉克人的种族特点191
第五节 塔吉克人的分布192
(一)山区塔吉克人的分布192
(二)山区塔吉克人的分布193
第六节 塔吉克人的人口193
(一)塔吉克人的人口193
(四)新疆的塔吉克人194
(二)阿富汗塔吉克人的人口194
(三)塔吉克人的人口194
第七节 瓦汉的人口195
(一)瓦汉的人口195
(二)瓦汉的人口195
(三)瓦汉的人口195
(四)瓦汉的人口196
(五)瓦汉的人口196
第八节 塔吉克人的语言196
(一)瓦汉的语言196
(三)瓦汉的语言197
(四)塔吉克人的语言——加尔查语197
(五)瓦汉语,一种加尔查语198
附录:格里尔森:“伊朗语族的语言”198
第九节 瓦汉塔吉克人的经济200
(一)瓦汉人的职业和他们的出产200
(二)瓦汉的农业201
(三)瓦汉的牛羊饲养202
(四)瓦汉的园圃202
(五)山区塔吉克人的经济生活203
(六)瓦汉的农业和饲养业203
(一)瓦汉的行政204
第十节 瓦汉塔吉克人的政治及法律204
(二)瓦汉的犯罪和刑罚204
(七)高海拔上的大麦204
第十一节 瓦汉塔吉克人的等级和奴隶205
瓦汉的种姓和奴隶205
(三)瓦汉地区的法官205
第十二节 瓦汉塔吉克人的生活习俗206
(一)瓦汉人的家庭生活206
(二)瓦汉人的饮食207
第十三节 瓦汉塔吉克人的宗教207
(一)瓦汉的宗教207
(二)瓦汉的宗教207
(三)塔吉克人的宗教208
(四)瓦汉的宗教209
(五)瓦汉的宗教209
附录210
一、本卷引用的书刊目录210
二、英文、汉文人名对照表211
三、地名、专词汉文、外文对照表215
四、作者原注228
第一章 巴达克山243
第一节 巴达克山概述243
巴达克山——一般情况243
第三卷243
五、地图两幅243
第二节 巴达克山的名称244
巴达克山的名称244
第三节 巴达克山的历史245
(一)巴达克山的历史245
(二)巴达克山的历史246
(三)巴达克山的历史247
第四节 巴达克山早期的奴隶制251
巴达克山的奴隶制251
第五节 苏属戈尔诺——巴达克山自治区的分区、居民、人口及语言252
(一)苏维埃帕米尔的行政专区252
(二)巴达克山的人口253
(三)苏维埃巴达克山的语言254
第一节 锡格楠及鲁善概述255
(一)锡格楠与鲁善——一般情况255
第二章 锡格楠及鲁善255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关于锡格楠的记载256
中国历史上的锡格楠256
(二)锡格楠与鲁善——一般情况256
第三节 锡格楠的宗教259
锡格楠的宗教259
第一节 奇特拉尔概述261
(一)奇特拉尔——综述261
第三章 奇特拉尔261
(二)奇特拉尔——一般情况262
(二)奇特拉尔称作小喀什噶尔263
(一)奇特拉尔又称卡什卡尔263
(三)奇特拉尔一称(下)喀什噶尔263
第二节 奇特拉尔的名称263
(一)奇特拉尔,它的地理264
(二)奇特拉尔——它的地理264
第三节 奇特拉尔的地理264
(三)奇特拉尔境内的道路和山口266
(二)奇特拉尔的居民267
(一)奇特拉尔的居民267
(三)奇特拉尔——它的居民267
第四节 奇特拉尔的居民及语言267
(四)奇特拉尔人268
(五)奇特拉尔,它的重要性、人种和语言269
(六)奇特拉尔的语言271
——霍瓦尔、奇特拉尔或阿尔尼亚语271
第五节 奇特拉尔早期的奴隶制272
奇特拉尔的奴隶制272
第六节 中国历史上关于奇特拉尔的记载273
中国历史上的奇特拉尔273
第七节 奇特拉尔的历史279
(一)奇特拉尔的历史279
(二)英国与奇特拉尔的关系281
(一)卡菲里斯坦改称努里斯坦284
第一节 卡菲里斯坦的名称284
(二)卡菲里斯坦改称努里斯坦284
第四章 卡菲里斯坦284
(一)卡菲里斯坦的地理285
(二)卡菲里斯坦的地理285
第二节 卡菲里斯坦的地理和早期旅行者285
(三)卡菲里斯坦的地理286
(四)卡菲里斯坦的东面边界286
(五)卡菲里斯坦的气候287
(六)卡菲里斯坦的一些山口和通道287
(七)卡菲里斯坦的早期旅行者288
(八)卡菲里斯坦的早期旅行者288
(一)卡菲尔人——锡阿博什人289
(二)卡菲尔人289
第三节 卡菲里斯坦的居民——卡菲尔人289
(三)卡菲尔人290
(四)卡菲尔人的来源290
(五)卡菲尔人的来源291
第四节 卡菲尔人的语言292
(一)卡菲里斯坦的语言292
(二)卡菲尔人的语言293
第五节 卡菲尔人的部落及社会组织294
(一)卡菲尔人的部落294
(三)卡菲里斯坦的印度—雅利安人294
(二)库纳尔河谷的非帕坦人部落295
(三)卡菲尔人的部落组织296
(四)卡菲里斯坦的奴隶297
(一)卡菲尔人的经济生活298
(二)卡菲尔人的经济和灌溉298
第六节 卡菲尔人的经济298
第七节 卡菲尔人的习俗和宗教299
(一)卡菲尔人的一些风俗299
(二)卡菲里斯坦的房屋和村落300
(三)卡菲尔人的服装300
(四)有关出生、婚姻和丧葬的一些风俗301
(五)丧葬习俗302
(六)卡菲尔人的宗教302
(七)宗教和丧葬习俗303
第八节 卡菲里斯坦及卡菲尔人的历史304
(一)卡菲里斯坦的历史304
(二)卡菲尔人的历史和他们与瓦汉的关系306
第一节 萨里科尔——名称的不同涵义309
(一)萨里科尔河谷309
第五章 萨里科尔309
(三)萨里科尔作为一个地区——塔什库尔干310
(四)萨里科尔作为一个区域310
(二)萨里科尔河谷310
(五)萨里科尔作为一个山系311
(六)萨里科尔河谷311
(八)萨里科尔作为一个行政区312
(九)萨里科尔——塔什库尔干312
(七)萨里科尔——塔格邓巴什帕米尔312
第二节 萨里科尔的居民313
(十一)萨里科尔地区313
(一)萨里科尔人和其他名称313
(十)萨里科尔地区313
(三)萨里科尔人——一种混杂的人口314
(四)萨里科尔以前的居民——塔吉克人314
(二)来自别处的萨里科尔人314
(六)萨里科尔的居民315
(七)萨里科尔的人口组成315
(五)塔格邓巴什吉尔吉斯人315
(八)塔什库尔干的居民316
(九)萨里科尔人316
(一)经济生活317
(二)经济生活317
第三节 萨里科尔人的经济生活317
第五节 萨里科尔的历史318
(二)萨里科尔的人口和宗教318
(一)萨里科尔的历史318
(一)萨里科尔的人口及宗教318
第四节 萨里科尔的人口估计及宗教318
(二)萨里科尔人的历史319
附录321
一、本卷引用的书刊目录321
二、英文、汉文人名对照表323
三、地名、专词汉文、外文对照表328
四、作者原注341
第一节 克里米亚战争前英俄向345
第一章 英俄向中亚细亚扩张及阿富汗北部边界问题大事年表345
亚洲的扩张(1505年~1854年)345
第四卷345
第二节 克里米亚战争后英俄向中亚的扩张(1854年~1907年)365
第一节 英国中亚扩张事略387
(一)1862年~1898年英国外交及边疆政策387
第二章 英俄扩张纪事述略387
(二)1874年~1880年英国在中亚的扩张政策392
(三)1884年~1895年阿富汗北部边界的划界经过397
(四)1905年~1907年英俄协定中关于阿富汗的部分400
第二节 俄国中亚扩张事略401
(一)克里米亚战争后帝俄的中亚扩张401
(二)俄属突厥斯坦的地理402
(三)帝俄向中亚扩张的原因402
(四)回溯克里米亚战争前帝俄向中亚的扩张403
(五)征服塔什干404
(六)帝俄征服布哈拉及浩罕404
(七)征服乞瓦405
(八)英帝的反应405
(九)英俄矛盾和第二次英阿战争406
(十)帝俄并吞马雷407
(十一)帝俄扩张的限度408
(十二)英俄私分帕米尔409
第一节 乾隆时代起帕米尔为中国领土410
(一)乾隆西征,中亚归入中国版图410
第三章 俄阿侵入帕米尔410
(二)乾隆西征,浩罕、巴尔蒂斯坦、巴达克山等地归附清朝413
(三)乾隆军队逐和卓至帕米尔,立碑于苏满塔什414
(四)英国旅行家所记中国在帕米尔的边界415
第二节 帝俄侵入帕米尔416
(一)帝俄企图以兴都库什为界吞并帕米尔416
(二)沙皇尼古拉二世侵吞帕米尔的野心417
(三)帝俄迫使苏满塔什和阿克塔什中国驻军撤退417
(四)帝俄劫走苏满塔什中国石碑418
(五)帝俄破坏阿克塔什中国堡垒418
(六)20世纪初帝俄在帕米尔设防419
(一)帝俄同意英帝占领瓦汉走廊421
(二)杜兰德使阿王同意瓦汉归阿管辖421
第三节 英国迫使阿富汗占领瓦汉走廊421
(三)阿富汗对帕米尔边界的态度422
(四)阿富汗驻兵瓦汉走廊422
第一节 英俄争夺帕米尔424
(一)英俄在奥瑟斯河上游边界的争执424
第四章 英俄私分帕米尔424
(二)帝俄在帕米尔的边界427
(三)俄阿在奥瑟斯河上游的边界428
(四)帝俄向帕米尔的推进429
(五)俄阿边界和中俄边界430
附录:有关俄阿边界的换文和协定(一)431
有关俄阿边界的换文和协定(二)433
第二节 英俄私分帕米尔——帕米尔委员会435
(一)英俄在帕米尔地区的对立435
(二)弗雷泽—蒂特勒记英俄私分帕米尔438
第三节 英俄在帕米尔划界经过441
(一)霍尔迪奇记帕米尔划界经过441
(二)斯文·赫定记有关英俄划界的一些情况446
附录:关于帕米尔中、俄、阿、印边界接触问题的争论447
附录462
一、本卷引用的书刊目录462
二、英文、汉文人名对照表469
三、地名、专词汉文、外文对照表477
四、作者原注489
后记491
(二)瓦汉的语言1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