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作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作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
  • 周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022954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作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部分作物抗虫性原理1

第一章绪论3

一、什么是作物抗虫性3

(一)启蒙阶段3

(二)科学研究开始发展阶段4

(三)发展受阻滞阶段4

(四)研究应用蓬勃发展阶段5

三、作物抗虫性研究和应用的意义7

四、作物抗虫性研究的内容和任务7

二、学科发展过程8

(一)排趋性10

一、根据抗虫机制10

第二章植物抗虫性的类型和分类10

(二)抗生性11

(三)耐害性12

二、根据抗性遗传基础13

(一)单基因抗性13

(二)寡基因抗性13

(三)多基因抗性13

三、根据抗性的有效范围或稳定性13

(一)水平抗性13

(二)垂直抗性或专一抗性13

四、根据抗性的强弱13

五、多元抗逆性或多抗性14

八、诱导抗虫性或生态抗虫性17

七、田间抗虫性17

六、成株抗虫性和苗期抗虫性17

第三章植物抗虫性的基础23

一、害虫侵害作物的过程23

二、作物抗虫机制的复杂性23

三、作物抗虫性的基础及其类型24

四、形态特性24

(一)颜色24

(二)形状25

(三)大小(高度或长度、宽度或直径、厚薄、体积)26

(四)硬度27

(七)解剖特性28

(八)植物表面的毛状体28

(六)体表光滑或粗糙和有无蜡质层28

(五)紧密度28

(九)矿物质沉积物30

五、生长特性32

(一)株型32

(二)穗型33

(三)甘薯薯块着生特性33

(四)分蘖性33

(五)棉花对棉铃虫造成落蕾的补偿能力34

(六)植物组织对虫伤的反应34

六、物候特性34

七、生物化学特性37

(一)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抗虫性方面的作用37

(二)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营养在抗虫性方面的作用40

(二)抗虫基因效应表现的形式54

(一)抗虫性遗传的方式54

第四章植物抗虫性的遗传54

一、抗虫性研究的物质基础及遗传方式54

二、抗虫性遗传研究是抗虫育种的基础55

三、研究抗虫性遗传的方法56

(一)质量遗传57

(二)数量遗传61

(三)细胞质遗传62

(四)基因定位64

四、作物抗虫性遗传研究的现状和展望67

(一)粮食作物67

(二)饲料和豆类作物71

(三)棉花72

(五)天竺葵73

(四)烟草73

(六)果类74

(七)蔬菜74

第五章害虫的生物型85

一、生物型的定义和鉴别方法85

二、生物型分布的地域性86

三、生物型的演变是种的分化一种形式87

四、目前对生物型的争论89

五、害虫生物型的研究概况90

六、害虫的致害性遗传及“基因对基因”的学说92

七、生物型对作物抗虫稳定性的影响及生物型产生的原因96

八、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在抗虫育种中的应用100

九、克服害虫生物型的对策102

(一)温度108

第六章环境条件对抗虫性表现的影响108

一、气候因素108

(二)湿度和降雨111

(三)光111

二、土壤因素112

(一)土壤肥力112

(二)土壤水分和土温115

三、生物因素116

(一)作物组织内内生微生物的作用116

(二)病、虫的侵害导致作物产生的抗虫性118

四、人为因素119

一)栽培管理技术119

(二)农用药剂的施用121

五、作物和害虫方面的影响122

第七章作物抗虫性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133

一、利用作物抗虫性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性133

二、利用抗虫品种作为主要防治措施136

三、利用抗虫品种与化学防治的综合137

(一)抗虫品种有利于化学防治138

(二)抗虫品种减弱杀虫剂的防效139

四、利用抗虫品种与生物防治的综合139

(一)相互补充,提高防效139

(二)抗虫品种使天敌昆虫能更好发挥作用141

五、利用抗虫品种与栽培防治的综合143

六、结语146

二、抗虫品种资源的来源156

第八章作物抗虫性鉴定和筛选技术156

一、抗虫性鉴定在作物抗虫育种中的位置156

(一)作物的品种157

(二)近缘种158

(三)野生近缘种158

(四)近缘属159

三、品种资源的收集与保存160

(一)品种资源的收集160

(二)品种资源的保存161

四、影响抗虫性鉴定方法的因素162

(一)害虫种类与为害方式163

(二)影响抗虫性表现的诸因素164

五、抗虫性鉴定和筛选的方法165

(一)虫源的供应165

(四)鉴定品种资源的数量165

(三)害虫的生物型或致害力的变异165

(二)抗虫性鉴定的方法166

第二部分作物抗虫育种173

第九章水稻抗虫育种175

一、概述175

二、多抗性育种及其利用的现状177

三、水稻抗虫育种的技术与程序178

四、水稻品种对主要害虫抗性的研究180

(一)褐稻虱180

(二)白背飞虱189

(三)黑尾叶蝉类194

(四)稻螟202

(五)稻纵卷叶螟211

(六)稻瘿蚊215

第十章小麦抗虫育种238

一、概述238

二、抗虫品种对控制我国几种主要小麦害虫种群数量的效果238

三、小麦品种对主要害虫抗性的研究241

(一)小麦吸浆虫241

(二)黑森瘿蚊246

(三)麦秆蝇249

(四)麦蚜255

(五)麦茎蜂258

(一)种质资源的搜集259

(二)种质抗虫性的筛选259

四、小麦抗虫育种的一般工作程序259

(三)品种杂交育种260

(四)杂交后代的系统选育260

(五)新品种的进一步鉴定和区域性试验260

(六)新品种的种子繁殖和推广260

第十一章玉米抗虫育种266

一、概述266

二、玉米抗虫育种的四个组成部分268

(一)供试昆虫的人工大量饲养268

(二)玉米抗虫性筛选鉴定技术269

(三)抗虫机制及遗传规律研究271

(四)抗虫育种方法271

三、几种主要玉米害虫的抗虫育种273

(一)欧洲玉米螟273

(二)亚洲玉米螟280

(三)玉米穗虫283

(四)巨座玉米螟287

第十二章棉花抗虫育种300

一、概述300

(一)棉花的栽培和产区分布300

(二)害虫种类及其发生为害301

(三)棉花品种抗虫性的研究概况302

二、棉花品种对主要害虫的抗虫性研究304

(一)棉蚜304

(二)红铃虫309

(三)棉铃虫类311

(四)棉红蜘蛛类(棉叶螨)315

(五)棉铃象虫316

(六)棉盲蝽类318

(七)叶蝉和蓟马319

三、棉花抗虫育种方法和一般工作程序319

(一)抗虫育种方法319

(二)棉花抗虫育种的一般工作程序320

第十三章大豆抗虫育种327

一、大豆抗虫性研究进展概况327

(一)国外情况327

(二)国内情况328

二、大豆食心虫329

(一)抗性鉴定筛选329

(二)抗性机制330

(一)抗性鉴定筛选334

三、豆荚螟334

(四)抗虫育种334

(三)抗性遗传334

(二)抗性鉴定结果335

四、大豆蚜335

(一)抗蚜性鉴定筛选335

(二)抗蚜机制336

(三)野生大豆抗蚜性鉴定筛选337

五、豆秆黑潜蝇337

(一)抗性鉴定337

(二)抗性机制338

六、豆根蛇潜蝇338

七、潜蝇类338

(一)筛选鉴定方法338

(一)抗性鉴定筛选339

(二)鉴定筛选结果339

八、墨西哥豆瓢虫339

(二)抗性机制340

九、大豆抗虫育种程序与方法340

(一)大豆抗虫育种目标340

(二)种质资源的搜集340

(三)抗虫育种途径340

(四)抗虫育种方式、方法341

(五)抗虫杂交育种程序341

十、大豆抗虫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342

结语和展望347

昆虫学名索引3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