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的构词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潘文国等著(华东师范大学)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3819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43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62页
- 主题词:汉语-构词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语的构词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绪论 汉语构词法的历史研究1
0.1 研究构词法的重要意义1
0.2 构词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4
0.3 汉语构词法研究的特点和范围6
0.3.1 特点之一:与汉语拼音化紧相纠缠7
0.3.2 特点之二:传统和“现代化”冲突下的两条道路8
0.3.3 汉语构词法的范围——奇特的“五合一”格局9
0.3.3.1 析词法9
0.3.3.2 造词法9
0.3.3.3 分词法10
0.3.3.4 用词法10
0.3.3.5 借词法10
0.4 汉语构词法历史的研究与本书的安排11
1 构词法研究的草创14
1.0 《马氏文通》以前的构词法研究14
1.1 构词法研究的萌芽:《马氏文通》和《中等国文典》16
1.2 构词法研究的先驱:《中国言语文字说略》17
1.3 传统色彩的构词法研究:《中国文法通论》与《国文法之研究》23
1.4 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国语学草创》26
2 利用词类和语法成分概念的构词法研究29
2.1 用词类名称标记成分的构词法研究29
2.1.1 第一个“科学”而“合乎‘语法’”的构词法体系:《复音词类构成表》29
2.1.2 一个改进的体系:《双字词语构成方式》32
2.2 另一种方法——按词类分析其构成的构词法研究:《口语文法》34
2.3 用句法术语描述的构词法:《国语入门》35
2.4 词性、句法相结合的构词描写法36
2.4.1 《汉语的构词法》37
2.4.2 《汉语口语语法》37
2.5 综合型的框架:《中国文法要略》62
3 加缀法的研究64
3.0 加缀法64
3.1 加缀法的引进64
3.1.1 加缀理论的全面引进64
3.1.2 区别两种不同的词尾65
3.1.3 “新兴词缀”和“类词缀”的提出66
3.1.4 “语缀”的概念67
3.2 接受加缀法过程中的迟疑68
3.2.1 不同意加缀理论的69
3.2.2 改变这一理论性质的70
3.2.3 限制加缀法的使用的71
3.3 苏联语言学的影响72
3.3.1 苏联语言学家对汉语的看法72
3.3.2 汉语构词法研究的转折点74
3.4 汉语的语缀和类似语缀的成分77
3.5 确定语缀的标准80
3.6 对加缀法的批评92
3.7 对“词根”和“派生”等的不同说法93
4 语素基础上的构词法研究96
4.0 结构主义理论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96
4.1 “语素”概念的建立和发展96
4.1.1 “词素”概念的采用96
4.1.2 字和词素的关系97
4.1.3 词素研究的深化99
4.1.3.1 从“词素”到“语素”99
4.1.3.2 词(语)素的分类100
4.1.3.3 关于语素的一些补充概念102
4.1.3.4 汉语语素的综合研究104
4.1.3.4.1 《汉语语素的定量研究》104
4.1.3.4.2 《漫谈汉语语素的特征》106
4.2 “自由”与“粘着”106
4.2.1 概念的引进106
4.2.2 “自由”和“粘着”的最初运用108
4.2.3 “自由”和“粘着”的进一步研究111
4.2.3.1 “联义词”和“临时单音词”111
4.2.3.2 “单说”和“独用”112
4.2.3.3 对“自由”和“粘着”的理论探讨112
4.2.3.4 赵元任的新贡献114
4.2.3.5 “自由”、“不自由”(即“粘着”)和“半自由”的不同解释115
4.2.3.6 尹斌庸的新提议116
5 “分词法”的研究118
5.0 词的划界与构词法的关系118
5.1 词儿划界的标准120
5.1.1 王力的意义法、插入法(隔开法)和转换法120
5.1.2 陆志韦的同形替代法和扩展法121
5.1.3 林汉达的贡献122
5.1.4 伊三克的标准124
5.1.5 彭楚南的三个标准和周有光的“三面综合法”126
5.1.6 对可接受标准的总结128
5.1.7 近年来关于词儿划界问题的讨论129
5.1.8 许德楠的“半粘着单音词”与“五定”133
5.1.9 刘叔新的词汇学标准135
5.2 关于“离合词”137
5.2.1 陈望道和林汉达的发现137
5.2.2 “离合词”概念的出现138
5.2.3 “离合词”的单独研究140
5.2.4 离合词研究的新进展141
5.3 简称和略语142
5.3.1 名称和分类142
5.3.2 简略语的性质162
6 音节、节律角度的构词法研究169
6.0 独树一帜的构词法研究侧面169
6.1 《马氏文通》首先把音节问题引入现代语法学著作170
6.2 刘复、金兆梓明确提出音节在构词中的作用171
6.3 郭绍虞的《中国语词的弹性作用》——从音节角度论述汉语构词用词特点的第一部力作173
6.4 从“弹性说”到《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180
6.4.1 “凑音节”观的发展180
6.4.2 骈语法和“四平八稳”182
6.4.3 单音基础上的语词发展论185
6.4.4 从单双音节相通论到重言、双叠效果相等论187
6.4.5 汉语词汇双音化规律的提出192
6.4.6 音节多寡对于构词的意义194
6.5 《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194
6.6 《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以后的音节与构词关系研究202
6.6.1 赵元任正式提出音节和节奏是构词要素202
6.6.2 郭绍虞强调音节重于意义204
6.6.3 单双音节各有用处及单双配合的规律205
6.6.4 音节说进一步侵入词缀说209
6.6.5 对单双音节动词功能差异的探索210
7 语音与声调角度的构词法研究213
7.0 语音角度与音节角度213
7.1 轻重音与构词法213
7.1.1 轻声的一般研究214
7.1.2 轻声与构词法218
7.1.3 不规律派的意见226
7.1.4 轻声的深入探讨229
7.2 汉语声调与构词法234
7.2.1 从“四声别义”到转类法234
7.2.1.1 “四声别义”与构词法234
7.2.1.2 从“四声别义”到转类法239
7.2.2 调序说与变序法241
7.2.2.1 多音词内部声调配合的研究241
7.2.2.2 变序法253
8 语义与修辞角度的构词法研究261
8.1 语义角度的构词法研究261
8.1.1 复合词内部意义关系的研究262
8.1.1.1 吕叔湘的两项首创性贡献262
8.1.1.2 陆志韦的“三类基本词联用情况”分析263
8.1.1.3 孙常叙首先用意义关系代替结构关系,并提出语义造词方法265
8.1.1.4 葛本仪提出造词、构词的逻辑基础269
8.1.1.5 偏正式合成词内部意义关系分析271
8.1.1.6 并列式合成词内部意义关系分析278
8.1.2 复合词词义及其组成部分词素义关系的研究281
8.1.2.1 高本汉与王力的最早探索281
8.1.2.2 对反义词素组成的合成词的语义特点认识的深入283
8.1.2.3 符淮青等对词义及构成词的语素义关系的细致分析284
8.1.2.4 张清源对特殊词素义的分析290
8.2 从语义角度到修辞角度:《汉语复合词内部形成的特点与类别》292
8.3 修辞角度的构词法研究297
8.3.1 陈望道对“词语上的辞格”的分析298
8.3.2 任学良的修辞学造词法体系300
8.3.3 比喻造词问题302
8.3.4 修辞造词问题再一次引起重视:《修辞方式的渗入与新词语的创造》309
9 外来语的构词法研究312
9.0 外来语与构词法312
9.1 音译、义译之论争312
9.1.1 胡以鲁的《论译名》312
9.1.2 音译、义译之争319
9.1.3 音义双译问题325
9.2 外来词范围的讨论326
9.3 外来词的收集343
10 历史材料的构词法研究348
10.0 历史的构词法研究348
10.1 周法高的《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351
10.2 基于现代构词法体系的古汉语构词研究360
10.2.1 断代的构词法研究与比较研究360
10.2.2 个别构词法问题的考察365
10.3 对古汉语构词法中独特问题的探讨368
10.3.1 滋生词的分析和字源学的理论369
10.3.2 “单音节词复合构成法”375
10.3.3 对汉语字法和词法一致性的探讨378
10.3.4 从训诂角度对并行复合词形成过程的探讨379
10.3.5 变音叠韵词381
11 方言的构词法研究383
11.0 方言的构词法研究383
11.1 方言构词法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方法383
11.2 建立在方言和普通话对比基础上的专题研究387
11.2.1 附加387
11.2.1.1 儿化和儿尾387
11.2.1.2 子尾388
11.2.1.3 头尾389
11.2.1.4 其他词缀392
11.2.2 重叠393
11.2.3 内部屈折397
11.2.3.1 声韵调变换397
11.2.3.2 合音399
11.2.4 复合和特殊结构400
11.2.5 分合省略作用400
11.3 更具方言特色的构词法研究401
11.3.1 文白异读构词401
11.3.2 分音构词402
11.3.2.1 “嵌1词”与有关复辅音问题的争论403
11.3.2.2 “切脚词”407
11.3.2.3 “反语”409
11.3.3 表音字词头410
11.4 方言构词法系统研究的开始:《略论厦门话的构词手段和方法》412
12 构词法与造词法415
12.1 构词法体系的新发展415
12.2 从构词法到造词法418
12.3 造词法的提出419
12.4 造词法和构词法分道扬镳420
12.5 任学良“以造词法统率构词法”的主张和张寿康的批评423
12.6 造词法和构词法并重的研究427
引用文献433
附录一:14部(篇)主要论著中所见汉语的“词缀”和“类词缀”表464
附录二:百年来的汉语构词法研究493
附录三:20世纪90年代汉语构词法文献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