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宗教学纲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宗教学纲要](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0861455.jpg)
- 吕大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3116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18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31页
- 主题词:宗教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宗教学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学习宗教学的意义1
一、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1
二、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2
三、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3
四、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3
第二节 宗教学的历史、性质和内容构成4
一、宗教学发展史概述4
二、宗教学的性质和内容构成8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11
一、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11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4
三、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19
第1编 宗教的本质及其表现23
第一章 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23
第一节 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23
一、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24
二、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25
三、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26
四、对上述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2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29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29
二、《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32
第三节 本书对宗教定义的规定34
一、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34
二、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35
三、“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36
四、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37
第二章 宗教观念42
第一节 灵魂观念42
一、灵魂观念的涵义42
二、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43
三、灵魂观念的演变45
四、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47
五、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49
一、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52
第二节 神灵观念52
二、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54
三、神灵的种类56
四、神灵世界的结构64
第三节 神性观念66
一、神性的涵义66
二、天命观念67
三、神迹观念71
一、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78
第一节 宗教经验的涵义78
第三章 宗教经验78
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79
第二节 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80
一、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80
二、对神圣物的依赖感81
三、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82
四、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83
五、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84
二、道德的净化88
第三节 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88
一、理论的引导88
三、药物的使用89
四、宗教的修习90
第四节 宗教经验的实质92
一、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92
二、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93
三、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94
一、巫术的性质和特点98
第一节 巫术98
第四章 宗教行为98
二、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102
三、巫术的种类104
四、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105
第二节 宗教禁忌107
一、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107
二、宗教禁忌的起源108
三、宗教禁忌的种类110
四、宗教禁忌的功能112
一、献祭114
第三节 献祭与祈祷114
二、祈祷116
三、忏悔118
四、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119
第五章 宗教体制121
第一节 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121
一、宗教组织的性质121
二、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123
三、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126
四、宗教组织的类型128
五、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130
第二节 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132
一、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132
二、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133
一、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135
二、宗教修行的目的135
第三节 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135
三、宗教修行法门种种137
四、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139
第四节 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139
一、宗教礼仪的性质139
二、宗教礼仪的种类141
三、宗教礼仪的功能142
第六章 概说宗教的起源和发展147
第一节 各派宗教起源论147
第2编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147
一、自然神话论148
二、实物崇拜说148
三、万物有灵论149
四、祖灵论或鬼魂论149
五、图腾论150
六、前万物有灵论151
七、原始启示说152
第二节 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53
一、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153
二、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54
三、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160
第三节 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162
一、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162
二、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164
第七章 原始社会的氏族一部落宗教166
第一节 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166
一、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166
二、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169
三、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171
四、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175
第二节 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178
一、自发性和朴素性179
二、整体性和排他性179
三、制度化的约束性179
四、鲜明的功利性180
第三节 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180
一、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180
二、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181
第八章 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188
第一节 古代埃及宗教的国家化190
一、国家保护神及其神性的演变是对王权政治的适应190
二、神庙经济、祭司贵族的形成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192
第二节 古代巴比伦宗教的国家化193
一、概说王国的兴替与宗教的国家化193
二、自然神演变为城市国家的保护神195
三、神和神灵世界的等级化195
五、祭司贵族与祭司政体的形成与发展197
四、国家宗教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及其统治秩序197
第三节 中国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198
一、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性质、内容和源流198
二、天帝崇拜和祭天之仪199
三、祖先崇拜和宗庙制度201
四、社稷崇拜201
五、特点和作用202
第四节 古代印度的国家—民族宗教——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203
一、早期吠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和婆罗门教203
三、奥义书的宗教思想205
二、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婆罗门教205
四、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206
第五节 古代伊朗宗教的国家化和琐罗亚斯德教207
一、古代伊朗国家和国家宗教的形成207
二、琐罗亚斯德的宗教改革209
三、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和教义209
四、琐罗亚斯德教的兴衰210
第六节 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211
一、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211
二、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212
三、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214
第七节 几点认识216
第九章 世界宗教218
第一节 世界宗教的特点218
一、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218
二、产生的创建性219
三、组织的独立性220
一、宗教世界化的宗教原因221
第二节 宗教世界化的原因221
二、宗教世界化的社会原因222
第三节 佛教的形成和世界化223
一、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223
二、佛陀的创教活动225
三、佛教的基本教义226
四、佛教教团——僧伽的形成227
五、释迦牟尼的神格化228
六、佛教的发展229
七、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232
第四节 基督教的形成与世界化233
一、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33
二、耶稣其人其事235
三、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237
四、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240
第五节 伊斯兰教的形成与世界化241
一、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41
二、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形成243
三、伊斯兰教的教义和礼仪制度245
四、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247
第十章 概说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251
第一节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251
一、文化即人性化的自然251
第3编 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251
二、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253
第二节 宗教如何发挥其社会文化作用255
一、三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作用观255
二、从“四要素”说看宗教的社会文化作用258
一、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262
第十一章 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262
第一节 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262
二、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264
第二节 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267
一、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267
二、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268
三、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社会财富268
四、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268
一、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270
第十二章 宗教与政治270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270
二、原始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271
第二节 阶级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273
一、宗教与阶级关系273
二、宗教与群体性政治生活274
第三节 宗教为统治秩序服务的几种形式275
一、宗教国家化为国教275
二、政教合一276
三、非国教形式的宗教与统治阶级277
第四节 被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的几种形式278
一、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278
二、宗教改革与教会改革279
三、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281
第五节 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其他表现形式282
一、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282
二、政教分离283
三、宗教与政党284
四、宗教与国际争端285
第一节 宗教与道德的起源289
一、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剖析289
第十三章 宗教与道德289
二、启蒙思想家对道德源泉问题的探索291
三、马克思主义论道德的起源292
第二节 宗教与道德的保证294
一、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294
二、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295
一、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297
第三节 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297
二、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299
三、宗教道德的历史作用300
第十四章 宗教与艺术301
第一节 宗教与艺术的起源301
一、“神创艺术论”和“艺术源于巫术论”301
二、艺术起源于社会生活303
三、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因缘关系304
一、社会生活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因306
第二节 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306
二、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308
三、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310
第十五章 宗教与科学313
第一节 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313
一、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313
二、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的联系315
第二节 科学在历史上与宗教的冲突317
一、古代希腊自然哲学对万物有灵论的冲击318
二、哥白尼天文学说对于神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反叛319
三、近代实验科学的无神论意义320
四、天体演化说与生物进化论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321
第三节 关于宗教与科学对立关系的调和问题324
第十六章 宗教与哲学329
第一节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和区别329
一、宗教与哲学的联系329
二、宗教与哲学的区别330
第二节 宗教与哲学的产生与发展332
一、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334
二、印度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338
三、希腊与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341
第三节 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347
一、关于灵魂不灭问题347
二、关于神灵存在的问题350
三、关于神迹——超自然律的自由问题356
第4编 现代社会的宗教及其发展趋势365
第十七章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宗教的演变365
第一节 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365
一、经济走向全球化365
二、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366
三、高新科技大发展368
第二节 传统宗教的演变369
一、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369
二、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377
第三节 新兴宗教的活跃379
二、新兴宗教的特点380
一、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380
三、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381
四、“异端”与邪教现象382
第四节 宗教的对立与对话383
一、宗教对立的原因383
二、宗教对话的基础384
三、宗教对话运动386
第一节 关于“宗教永恒论”390
一、从神性永恒导出宗教永恒390
第十八章 宗教的未来390
二、宗教为人性天赋论391
三、宗教为社会必需论393
第二节 关于”宗教消亡论”397
一、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398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消亡论401
第三节 几点认识407
阅读参考书410
外国人名中英文对照413
后记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