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克东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6331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83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5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1
第一节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2
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层次2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3
三、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6
第二节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10
一、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10
二、探求科学规律10
三、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11
第三节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13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定向开路14
二、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使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程序规范化14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的桥梁15
四、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丰富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容15
第四节 现代技术手段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15
一、现代技术手段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16
二、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意义18
第二章 教育技术领域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20
一、量的研究的涵义21
第一节 量的研究的内涵及其特点21
二、量的研究的基本程序23
第二节 质的研究的内涵及其特点24
一、质的研究的涵义25
二、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25
三、质的研究的操作程序28
第三节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联系和区别32
一、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联系和区别33
二、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联系和区别35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研究设计37
第一节 课题选择38
一、课题选择的重要意义38
二、课题来源39
三、课题选择的原则40
四、课题类型42
五、课题研究目标43
六、课题的陈述43
第二节 确定变量44
一、研究变量的类型44
二、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常见的变量类型45
第三节 建立假设46
一、假设的一般特征及其作用47
二、假设的陈述48
第四节 研究方案的制定50
第四章 教育技术文献检索52
第一节 教育技术文献检索概述53
一、教育技术文献53
二、教育技术文献检索55
三、教育技术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59
一、工具书检索60
第二节 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60
二、光盘检索63
三、联机检索67
四、网络检索70
第三节 基于Internet的文献检索70
一、Internet概述70
二、基于Internet的文献资源71
三、基于Internet的文献检索算法与技巧74
四、基于Internet的文献检索工具——搜索引擎76
第五章 调查研究方法83
一、调查研究法的涵义和特点85
第一节 调查研究法概述85
二、教育技术研究调查的对象和范围86
三、调查的类型89
第二节 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抽样90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原则90
二、抽样的基本概念91
三、概率抽样的方法92
四、非概率抽样96
第三节 测量量表97
一、测量的概念及其要素97
二、教育技术研究测量法则的建立99
三、测量的参照标准100
四、测量量表的类型101
五、量表测量的质量指标——信度和效度102
六、里克特量表102
七、语意差别量表104
八、量表编制建构的基本步骤106
第四节 问卷调查法108
一、调查问卷的类型108
二、问卷的构成109
三、问卷设计的程序115
四、问卷调查的实施及其特点118
第五节 案例1—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能力素质的社会需求调查分析报告121
一、对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能力素质的调查121
二、对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能力素质的分析126
第六节 案例2—当前国内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分析131
一、“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的目的131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132
三、“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132
四、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结果的思考与讨论136
第七节 案例3—西北地区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的调查报告137
一、“西北地区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138
二、“西北地区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调查研究的方法与过程138
三、“西北地区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调查研究结果的分析139
四、“西北地区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调查结果的讨论145
第六章 观察与实地研究法148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149
一、观察法的意义和特点149
二、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150
三、观察法的类型150
四、观察者的角色151
五、科学观察的主要步骤和准备工作152
六、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154
第二节 结构化观察155
一、结构化观察的特点155
二、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行为的观察156
三、学生阅览电子出版物的行为观察158
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行为观察158
第三节 实地研究法161
一、实地研究的基本步骤161
三、实地研究的观察者所扮演的角色162
二、实地研究的特点162
四、适合采用实地研究法的课题163
五、实地研究的设计165
六、实地研究的可靠性与有效度168
第七章 教育技术实验研究171
第一节 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概述172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172
二、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172
三、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174
一、实验模式设计的基本要素176
第二节 实验的基本模式176
二、单组实验177
三、等组实验177
四、轮组实验178
第三节 实验变量的操纵控制和测量179
一、实验变量控制和测量的基本内容179
二、变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实验效度181
三、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183
一、准实验研究及其特点185
第四节 准实验研究及其设计方法185
二、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187
第五节 案例—关于计算机支持下小学生阅读的实验研究192
一、进行CSR实验研究的意义192
二、CSR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194
三、CSR实验方法197
四、CSR实验的结论和问题199
第八章 行动研究法203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04
一、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204
二、行动研究的特点206
三、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210
一、行动研究的模式211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211
二、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215
三、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218
第三节 行动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220
一、行动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220
二、行动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应用的课题223
三、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行动研究的层次水平224
第九章 内容分析法227
一、内容分析法的特征228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的意义及其步骤228
二、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的比较229
三、内容分析的步骤229
第二节 内容分析的应用模式234
一、特征分析234
二、发展分析235
三、比较分析236
第三节 案例1—小学语文“四结合”阅读教学课例的内容分析237
一、阅读教学课例内容分析的目的237
二、阅读教学类目分析表格的设计与应用238
三、阅读教学课例内容分析的结果与研究240
第四节 案例2—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看教育技术研究趋向241
一、研究材料242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242
三、分析结果243
四、研究结论247
第十章 学习反应信息分析法248
第一节 学习反应信息分析法概述249
一、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的特点249
二、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的构成250
三、学习反应信息的类型251
第二节 得分信息的处理252
一、原始得分矩阵252
二、S-P表的形成255
三、得分累积分布处理255
四、作S线和P线256
五、警告系数的计算256
第三节 得分信息的分析257
一、S线的断层与幅257
二、P线的断层与幅257
三、学生警告系数CSi与S线两边的“1”和“0”的分布258
四、问题警告系数CPj与P线两方的“1”和“0”的分布259
五、总得分率与S线和P线的形态关系259
第四节 时间信息的处理260
一、原始反应时间矩阵260
二、集体反应曲线的形成262
第五节 时间信息的分析264
一、正答曲线类型的考查264
二、T-R平面分析265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效果的测试266
第六节 案例—小学语文“四结合”阅读理解效果的研究266
二、测试结果的分析268
第十一章 评价研究方法272
第一节 评价研究的基本概念273
一、评价研究的特征273
二、评价研究的要素274
三、评价研究的基本步骤274
四、评价的类型275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277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277
二、目标分解279
三、评价标准的建立280
四、指标加权282
五、评价指标体系285
第三节 案例—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292
一、网络教学评价模型的建立293
二、网络教学的评价要素294
三、网络教学评价中评价者与评价要素的关系299
四、网络教学的评价过程300
第十二章 解释结构模型法303
二、有向图的矩阵描述304
第一节 解释结构模型法的基本概念304
一、系统结构的有向图示法304
三、邻接矩阵的性质305
四、可达矩阵307
第二节 解释结构模型法应用的步骤308
一、系统要素分析309
二、建立邻接矩阵309
三、进行矩阵运算,求出可达矩阵310
四、对可达矩阵进行分解311
一、差异特征要素分析314
第三节 案例—网络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差异分析314
二、要素强弱分析316
三、解释结构模型分析317
四、WBT的层级模型与因果关系分析321
第十三章 SPSS的应用323
第一节 统计处理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324
一、统计处理为教育技术研究中量的分析提供了支持324
二、统计处理为教育技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与资料325
第二节 SPSS统计软件概述326
一、SPSS统计软件概况326
二、SPSS统计软件的功能特点327
三、利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的基本过程328
四、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329
第三节 利用SPSS进行统计描述333
一、统计描述方法333
二、?-S平面特征数据分析模型341
三、利用SPSS进行统计特征分析342
四、次数分布表的形成347
第四节 利用SPSS进行统计检验351
一、统计检验的基本原理351
二、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Z检验352
三、小样本平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353
四、x2检验357
第五节 利用SPSS进行量表分析363
一、因素分析基本原理363
二、利用SPSS对量表进行因素分析365
第十四章 模糊数学分析方法377
第一节 模糊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378
一、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不确定性378
二、普通集合及其特征函数379
三、模糊集合及其隶属函数381
一、隶属函数的分布统计求法383
第二节 隶属函数的确定383
二、对比平均法求隶属函数386
三、模糊统计法求隶属函数388
第三节 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389
一、模糊关系389
二、模糊矩阵391
三、模糊关系矩阵的运算391
四、模糊关系的合成392
五、模糊关系合成图解法393
一、模糊变换394
第四节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394
二、模糊综合评判的原理396
三、模糊综合评判应用实例——网络课程评价396
第五节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399
一、模糊聚类分析基本原理399
二、模糊等价矩阵聚类法401
三、最大树方法405
第十五章 研究结果的判断和推理方法408
一、归纳法409
第一节 判断和推理的基本逻辑分析形式409
二、演绎法412
三、类比法417
第二节 分析与综合419
一、分析法419
二、综合法423
三、分析与综合的关系424
第三节 比较与分类425
一、比较法425
二、分类法427
第四节 抽象与概括428
三、比较与分类的关系428
一、抽象方法429
二、概括方法431
三、抽象与概括的关系433
第五节 逻辑推理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433
一、教学效果的逻辑分析433
二、电视教材设计要素的运用与观看效果因果关系分析434
三、音像教材播放时间与注意保持率的关系分析436
第十六章 系统科学方法437
一、系统论方法438
第一节 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思想438
二、信息论方法440
三、控制论方法442
四、系统科学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443
第二节 系统分析模型的建立443
一、模型与模型化方法443
二、研究对象的描述446
三、系统模拟的方法450
第三节 霍尔三维结构模型分析法451
一、霍尔三维结构模型451
二、阶段—步骤二维分析矩阵452
第四节 教育技术研究常用类比模型453
一、教育传播过程类比模型及其应用453
二、信息流类比模型457
第五节 功能模拟分析方法462
一、功能模拟法的特点462
二、黑箱和黑箱方法463
三、黑箱方法的基本步骤464
四、黑箱方法的运用466
一、撰写研究论文的意义468
第一节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468
第十七章 研究论文的撰写468
二、研究论文的类型469
三、研究论文的结构470
第二节 研究论文的撰写471
一、写作前的准备工作471
二、撰写研究论文的初稿473
三、研究论文的修改定稿475
参考文献478
附表1:t值表480
附表2:x2值表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