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蜂鸟摄影学院Nikon D810单反摄影宝典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蜂鸟摄影学院Nikon D810单反摄影宝典
  • 蜂鸟网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38053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76页
  • 文件大小:176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数字照相机-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摄影技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蜂鸟摄影学院Nikon D810单反摄影宝典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认识Nikon D810相机14

1.1认识Nikon D810那些动人的性能16

1.1.1 高像素带来的震撼画质16

1.1.2 Nikon D810革命性的ISO感光度设定17

1.1.3 EXPEED 4高性能处理系统18

1.1.4 丰富的机内图片处理功能20

1.1.5 新增平面优化校准功能21

1.1.6 新增双屏放大功能确认水平线22

1.1.7 电动光圈让视频录制更有魅力22

1.2 熟悉Nikon D810的机身功能23

1.2.1 Nikon D810相机正面23

1.2.2 Nikon D810相机背面24

1.2.3 Nikon D810相机顶面25

1.2.4 Nikon D810相机底面25

1.2.5 Nikon D810相机右侧面26

1.2.6 Nikon D810相机左侧面26

1.2.7 Nikon D810速控面板(肩屏)26

1.2.8 Nikon D810取景器界面27

第2章 新机上手的第一步28

2.1 基础设定30

2.1.1 设定语言——方便理解相机各项功能30

2.1.2 设定时区和日期——保留图片的最重要信息30

2.1.3 图像查看——拍摄完后快速回看照片31

2.1.4 旋转至竖直方向31

2.2 拍摄菜单31

2.2.1 图像尺寸31

2.2.2 NEF(RAW)记录32

2.2.3 蜂鸣音——对焦完成或自拍时发出提示“嘀”33

2.2.4 显示屏关闭延迟33

2.2.5 显示屏亮度33

2.2.6 虚拟水平34

2.3 存储设定34

2.3.1 格式化存储卡34

2.3.2 文件命名35

2.3.3 存储文件夹35

2.3.4 主插槽选择35

2.3.5 版权信息36

2.4 电源管理36

2.4.1 电池信息36

2.4.2 电池顺序36

2.5 清洁感光元件CMOS37

2.5.1 清洁图像感应37

2.5.2 图像除尘参照图37

2.6 拍摄前必须检查的设置38

2.6.1 检查电池电力状态,保证全程拍摄无忧38

2.6.2 检查存储卡的可用空间,为大量拍摄做准备38

2.6.3 设置图像品质,保证图片质量优良39

2.6.4 设定白平衡模式,保证色彩的完美体现39

2.6.5 设定优化校准,拍摄不同风格的照片40

2.6.6 开启自动对焦功能41

2.6.7 保持正确拍摄姿势,保证稳定拍摄41

第3章 开始创作——各种曝光模式的特点与适用场景42

3.1 轻松进入创作状态——P程序自动曝光44

3.1.1 P模式特点44

3.1.2 P模式适用场景:无需进行特殊设置的题材44

3.1.3 理解P模式:自动曝光曲线46

3.1.4 P模式进阶:柔性程序——不同光圈与快门组合提高作品的表现力47

3.2 凝固高速瞬间或表现动感——S快门优先自动曝光48

3.2.1 S快门优先模式的特点48

3.2.2 快门与快门速度的含义49

3.2.3 S模式适用场景:根据主体运动速度可以呈现不同效果55

3.3 控制画面景深范围——A光圈优先自动曝光58

3.3.1 A光圈优先模式特点58

3.3.2 理解光圈58

3.3.3 A模式适用场景:需要控制画面景深60

3.4 特殊题材的创意效果——M手动曝光模式62

3.4.1 M模式的特点62

3.4.2 M模式适用场景:摄影师需要完全自主控制曝光62

3.5 长时间曝光——B门65

3.5.1 B门的特点65

3.5.2 B门适用场景:超过30秒的长时间曝光65

第4章 保证清晰——对焦的操作68

4.1 自动对焦的基本原理70

4.2 自动对焦的启动与焦点锁定70

4.2.1 半按快门,启动自动对焦71

4.2.2 未完成自动对焦时的相机提示71

4.2.3 保持半按快门锁定焦点71

4.2.4 使用AF-ON按钮启动自动对焦72

4.2.5 自动对焦辅助灯的设定:配合外接闪光灯辅助完成自动对焦功能73

4.3 自动对焦的不同模式:根据主体的运动状态合理选择74

4.3.1 单次伺服自动对焦(AF-S):拍摄风光、静止人物、花卉小品时的选择74

4.3.2 连续伺服自动对焦(AF-C):拍摄连续运动的人物、汽车或飞鸟等76

4.4 自动对焦点的操作78

4.4.1 熟悉数码相机的自动对焦点与对焦点选择78

4.4.2 了解自动对焦点的工作原理,增加对焦成功率79

4.4.3 自动对焦点的数量与类型79

4.4.4 自动选择对焦点(多点对焦):适用于大场面全景风光和旅行纪念照等题材79

4.4.5 手动选择对焦点(单点对焦):适用于人像、风光、小品等创意拍摄80

4.4.6 手动选择对焦点的操作方法81

4.4.7 常见拍摄题材如何选择焦点81

4.4.8 对焦与构图的顺序选择84

4.4.9 了解中央对焦点的精准性:利用中心对焦点86

4.4.10 AF微调:让对焦分毫不差87

4.5 AF驱动模式的设置88

4.5.1 AF-S下的3种模式:单点、多点和GRP(群组区域)89

4.5.2 AF-C下的单点AF91

4.5.3 AF-C下的动态区域AF(9点,21点和51点)92

4.5.4 AF-C下的3D跟踪93

4.5.5 AF-C下的自动区域AF93

4.6 自动对焦容易失败的几种情况及对策94

4.6.1 光线暗弱94

4.6.2 主体前有障碍物95

4.6.3 反差低的对焦位置95

4.6.4 强烈逆光96

4.7 手动对焦的经验总结97

4.7.1 手动对焦的镜头与机身设定97

4.7.2 全时手动对焦98

4.8 焦点与景深99

4.8.1 理解景深100

4.8.2 超焦距(Hyperfocal distance)的应用102

4.8.3 获得高清晰照片的要点103

第5章 光影明暗——测光与曝光104

5.1 测光:准确曝光的基础106

5.2 Nikon D810的3种测光模式及其适用场合107

5.2.1 调整测光模式的操作方法107

5.2.2 同一场景不同测光模式的拍摄效果107

5.2.3 矩阵测光:适合风光、静物等大多题材108

5.2.4 点测光:适合人像、风光、微距等各种题材109

5.2.5 中央重点测光:适合风光、人像、纪实等各种题材110

5.3 自动曝光与曝光控制111

5.3.1 曝光补偿:控制图片亮与暗的关键操作111

5.3.2 曝光补偿的使用技巧:白加黑减定律112

5.4 自动包围曝光113

5.4.1 连拍示范模式+自动包围曝光:连续拍摄3张不同曝光效果的图片115

5.4.2 曝光补偿+自动包围曝光:保证最佳光线效果呈现115

5.4.3 拍摄者自行设定包围曝光的范围116

5.4.4 改变包围曝光的数量116

5.4.5 改变包围曝光的图片顺序116

5.4.6 取消包围曝光117

5.5 使用曝光锁定按钮:锁定图片曝光设定,保证主体的亮度表现117

5.6 高动态范围的完美曝光效果118

5.6.1 认识动态范围与宽容度118

5.6.2 动态D-Lighting121

第6章 应对弱光——感光度ISO的调整122

6.1 ISO感光度——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124

6.1.1 感光度ISO的来历与等效感光度124

6.1.2 感光度范围设定124

6.1.3 感光度对曝光的影响124

6.1.4 设置感光度的方法126

6.1.5 提高感光度对于拍摄的影响126

6.1.6 需要使用高ISO设定的典型场景127

6.1.7 扩展感光度——突破弱光的拍摄极限129

6.1.8 扩展感光度的适用场景129

6.1.9 改变ISO感光度步长值,快速调整感光度设定130

6.2 预知高感光度带来的噪点现象131

6.2.1 高感光度噪点的来源131

6.2.2 观察不同感光度的噪点,找寻自己所能接受的极限ISO值132

6.3 影响曝光量的第三变量——自动ISO感光度控制134

6.3.1 最大感光度135

6.3.2 最小快门速度136

6.3.3 根据拍摄题材开启或关闭自动ISO感光度控制137

6.3.4 不同感光度的适用场合138

6.4 合理启用高ISO降噪功能141

6.4.1 高ISO降噪功能设置方法142

6.4.2 高感光度降噪功能的利弊——降低噪点同时有可能带来图像解像力的降低142

6.4.3 高ISO降噪功能——“高”“标准”“低”或“关闭”的选择标准143

6.5 启用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抑制噪点145

6.5.1 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的使用146

6.5.2 长时间曝光降噪的过程需要耐心等待147

第7章 色彩还原——白平衡与色温的控制148

7.1 认识白平衡150

7.1.1 色温的概念151

7.1.2 正确还原景物色彩的关键152

7.1.3 通过调整白平衡还原景物的本来颜色154

7.2 白平衡的设定155

7.2.1 白平衡的设定方法155

7.2.2 不同白平衡设定的对比161

7.2.3 大多数场景可以放心使用自动白平衡(AUTO)162

7.3 灵活使用白平衡设置表现摄影师创意163

7.4 白平衡包围:一次拍摄多张不同色彩表现的图片165

第8章 画质控制——图片存储的相关设定166

8.1 了解与图片品质相关的术语和概念168

8.1.1 数字影像最基本的单位——像素168

8.1.2 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与最高像素168

8.1.3 像素与分辨率168

8.2 设定图片画质:决定图片后期放大尺寸和品质的关键169

8.2.1 图片画质的设定项目169

8.2.2 根据照片的用途设定图像画质171

8.3 深入透析JPEG格式172

8.3.1 最常用的有损压缩格式——JPEG格式172

8.3.2 JPEG格式图像的适用题材172

8.3.3 使用JPEG格式存储:可以成倍增加可拍摄的图片数量173

8.3.4 使用JPEG格式高速连拍:可以获得最大连拍数量的图片173

8.3.5 设置JPEG格式拍摄:优先考虑图片压缩比为优等级174

8.3.6 JPEG格式拍摄需要注意的关键设置175

8.4 进入RAW的广阔空间175

8.4.1 RAW格式能最大限度发挥相机的拍摄性能175

8.4.2 RAW格式的适用题材176

8.4.3 RAW能够在后期处理的拍摄设置177

8.4.4 RAW无法在后期处理的拍摄设置181

8.4.5 在相机上进行RAW转JPEG的图像处理功能182

8.4.6 RAW格式图片无法直接展示或输出,需要转成JPEG或TIFF等通用格式183

8.4.7 RAW格式图片文件量适中183

8.4.8 优先选择最大尺寸图像存储RAW格式183

第9章 制造光线——闪光灯184

9.1 闪光灯的基本功能原理186

9.1.1 闪光指数(GN)与闪光距离186

9.1.2 什么是TTL闪光187

9.1.3 Nikon D810支持多种TTL闪光模式187

9.2 Nikon D810内置闪光灯的使用188

9.2.1 内置闪光灯的应用范围188

9.2.2 选择闪光模式189

9.2.3 减轻红眼190

9.2.4 检查曝光190

9.2.5 慢速同步191

9.3 外接闪光灯的基本功能设定:实现明暗由心的进阶闪光摄影192

9.3.1 Nikon SB系列闪光灯主要功能参数一览表193

9.3.2 外接闪光灯的配备原则194

9.3.3 高速闪光同步194

9.3.4 闪光补偿设置194

9.4 功能强大的无线闪光功能:实现单灯与多组闪光灯的同步195

9.4.1 外接闪光灯离机闪光195

9.4.2 无线闪光控制196

9.4.3 设置多组闪光灯针对拍摄对象进行专业化的布光197

第10章 Nikon D810配镜方案198

10.1 关于镜头的基本概念200

10.2 尼康NIKKOR镜头型号的解读201

10.3 镜头焦距与视角传达的信息202

10.4 了解镜头的类型206

10.5 推荐搭配NIKON D810的尼克尔镜头208

10.5.1 大三元:超牛画质的高档镜头209

10.5.2 理智之选:涵盖全焦段的高性价比镜头212

10.5.3 尼克尔的超牛定焦镜头216

10.5.4 两支典型的高性价比镜头221

10.6 根据拍摄题材选择镜头223

10.7 镜头的合理搭配224

10.8 与镜头相关的附件与辅助器材225

第11章 尼康摄影附件使用技巧与选购226

11.1 三脚架与独脚架228

11.1.1 三脚架的结构228

11.1.2 三脚架的选择要点229

11.1.3 推荐配置229

11.2 摄影包231

11.3 滤镜之选233

11.3.1 保护镜233

11.3.2 偏光镜234

11.3.3 渐变镜235

11.3.4 中灰镜236

11.4 Nikon D810的常用附件237

11.5 使用保养常识239

11.5.1 使用与保管239

11.5.2 维护与清洁240

第12章 构图决定成败242

12.1 照片好看的三个诀窍245

12.1.1 主题鲜明245

12.1.2 主体突出246

12.1.3 去除干扰248

12.2 实用构图法之一:主体安放位置249

12.2.1 画面中心249

12.2.2 三分法251

12.2.3 黄金分割律253

12.3 实用构图法之二:几何形状构图254

12.3.1 水平线构图254

12.3.2 对角线构图255

12.3.3 三角形构图256

12.3.4 放射线构图257

12.3.5 画框式构图258

12.4 实用构图法之三:字母型构图259

12.4.1 “L”形构图259

12.4.2 “V”形构图260

12.4.3 “C”形构图261

12.4.4 “S”形构图262

12.4.5 “O”形构图262

第13章 光景的魅力264

13.1 认清光的性质266

13.2 辨明光照方向:顺光、逆光与侧光268

13.2.1 顺光拍摄268

13.2.2 逆光拍摄270

13.2.3 侧光拍摄272

13.3 分清光的强度:强光、柔光273

13.3.1 强光273

13.3.2 柔光274

13.3.3 弱光275

13.4 黄金光线278

13.5 理想光线279

13.6 特殊天气的光线280

第14章 色彩的控制282

14.1 最亮丽的色彩284

14.1.1 使用鲜明的整块色彩284

14.1.2 突出单一的主色调285

14.1.3 丰富多彩的色彩控制286

14.2 对比色的冲击力287

14.2.1 万绿丛中一点红287

14.2.2 黄与蓝的大面积对比288

14.3 运用色彩的冷暖表达感情289

14.3.1 红橙黄为主的暖色调289

14.3.2 绿蓝紫为主的冷色调292

14.4 柔和清新的色彩294

14.4.1 低饱和度的柔和效果295

14.4.2 雨雪雾中增加曝光量形成柔和色彩296

14.5 黑白摄影作品创作297

14.5.1 调整锐度和反差,增加效果298

14.5.2 高调与低调的黑白作品299

第15章 风光摄影302

15.1 四季风光304

15.1.1 春季花海304

15.1.2 夏季草原305

15.1.3 秋季树林307

15.1.4 冬季冰雪308

15.2 山岳摄影310

15.2.1 山峰壁立310

15.2.2 层峦叠嶂312

15.2.3 日落西山313

15.2.4 云山雾罩314

15.3 水景摄影315

15.3.1 无边海景315

15.3.2 广阔湖泊316

15.3.3 瀑布飞虹318

15.3.4 小溪潺潺320

15.4 风光摄影中重要拍摄功能设置321

第16章 人像摄影322

16.1 自然人像324

16.1.1 背景选择324

16.1.2 光圈优先模式325

16.2 抓拍人像326

16.2.1 镜头焦距选择326

16.2.2 对焦方法327

16.3 逆光人像329

16.3.1 测光与曝光方法329

16.3.2 补光方法330

16.3.3 人像剪影332

16.4 棚拍人像333

16.4.1 鳄鱼光333

16.4.2 伦勃朗光334

16.5 人像的取景336

16.6 动感瞬间人像339

16.7 人像摄影中重要拍摄功能设置339

第17章 夜景摄影340

17.1 斗转星移340

17.2 拍摄建筑夜景343

17.3 微光拍摄345

17.4 拍摄夜景车流346

17.5 夜景摄影中重要拍摄功能设置347

第18章 花卉小品摄影348

18.1 花朵上的昆虫348

18.2 拍摄户外花卉作品350

18.3 镜头焦距的选择352

18.4 精确把握画面的视觉中心355

18.5 精心选取拍摄角度展现最佳形态356

18.6 常用的辅助手段358

18.7 植物花卉摄影的重要功能设置359

第19章 鸟类摄影360

19.1 水中悠游360

19.2 翱翔天际362

19.3 捕食瞬间364

19.4 鸟类摄影的重要功能设置365

第20章 建筑摄影366

20.1 对称与平衡366

20.2 帮助判断构图的好方法——即时取景拍摄367

20.3 利用镜头透视感营造画面369

20.4 抓住不同光线的特点371

20.5 充分利用摄影附件374

20.6 建筑摄影的重要功能设置3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