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共同体视域下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研究 基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思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教育共同体视域下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研究 基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思考
  • 陈红梅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00295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02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20页
  • 主题词:中小学教育-教育研究-武汉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共同体视域下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研究 基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思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缘起2

一、社会转型:学校与社区充满发展的渴望2

二、观念变革:建构学习化社会成为学校与社区的共同愿景3

三、政策诉求:鼓励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政策取向4

四、客观现实:学校和社区互动的实践探索不断推进7

五、现实困惑:学校与社区互动存在困境8

第二节 主要概念辨析11

一、学校11

二、社区11

三、互动12

四、教育共同体12

第三节 文献综述13

一、国外相关研究13

二、国内相关研究19

第四节 研究意义、思路及方法27

一、研究意义27

二、研究思路27

三、研究方法28

第二章 我国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实证分析31

第一节 调研过程说明32

一、问卷调研32

二、问卷数据处理34

第二节 调查资料分析35

一、影响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因素研究35

二、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37

三、问卷中具有代表性问题的频数分析38

第三节 学校与社区互动行为分析46

一、按互动行为的目的分类47

二、按互动行为的深度分类48

三、按互动行为的性质分类50

四、按学校与社区互动行为的发起者分类54

第四节 学校与社区互动案例分析57

一、武汉市珞珈山中学与社区互动案例分析57

二、武汉市武昌区柴林小学与社区互动案例分析60

三、湖北省省直机关第一幼儿园与社区互动的案例62

四、小结63

第五节 学校与社区互动困境分析64

一、困境的外部表现65

二、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现实阻碍68

第三章 他山之石:国外学校与社区互动经验的借鉴72

第一节 国外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历史脉络72

第二节 发达国家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特色75

一、美国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特色——公众参与75

二、日本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特色——学社融合81

三、英国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特色——社区改造学校82

四、意大利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特色——社区式管理模式84

第三节 若干启示88

一、文化的差异导致中外学校与社区互动情形的巨大反差88

二、构建教育共同体是学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共同方向91

三、健全保障条件是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有力保证93

四、校长是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关键94

五、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与社区互动的良好氛围96

第四章 教育共同体:研究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新视角98

第一节 共同体98

一、共同体思想的演变99

二、一般共同体的特征101

第二节 教育共同体104

一、教育共同体的内涵解读104

二、教育共同体的判断标准107

第三节 教育共同体视域下学校与社区的组织特征110

一、学校的组织特征110

二、社区的组织特征116

三、小结121

第五章 学校与社区互动构建教育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和理论基础123

第一节 现实需要123

一、有限的组织与无限的社会需求123

二、学校与社区互动的需求分析127

第二节 理论基础131

一、来自教育学的理论支持——终身教育131

二、来自社会学的理论支持——社会互动134

三、来自管理学的理论支持——治理136

四、来自生态学的理论支持——教育生态系统138

第六章 构建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教育共同体的理路141

第一节 前提条件142

一、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和协调142

二、业务主管部门应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创造条件143

三、学校与社区两大社会组织应执着于自己的使命147

四、公民积极参与是构建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教育共同体的保障151

第二节 价值共识153

一、承担公共的教育责任153

二、民主协商取得共识154

三、追求互惠共生156

第三节 理论模型157

一、学校和社区互动的模式图158

二、学校与社区内三类主体互动的具体策略161

第七章 结语169

附录1 调查问卷173

附录2 访谈提纲178

附录3 访谈记录摘要180

参考文献189

致谢1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