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哲学史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1010721.jpg)
- 刘文英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731004031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922页
- 文件大小:147MB
- 文件页数:4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七编 宋明新儒学的发展与不同的哲学派别(宋元明时期)511
第一章 周敦颐的“太极图”与“立人极”的哲学思想515
第一节 “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体论515
第二节 “立人极”的心性论518
一、诚体神用的道德本体518
二、刚柔善恶中的心理气质之性518
三、主静无欲的直觉修养方法519
第二章 邵雍的“先天图”及象数哲学521
第一节 邵雍的象数学和宇宙循环论521
第二节 历史循环论与治世的法宝523
第三节 天人类比的人性论524
第三章 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与哲学特点526
第一节 对“道”、“太极”和“五行”的新解释527
第二节 万物皆有耦有对的辩证法思想528
第三节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530
第四节 性存于内、情发于外的人性论532
第四章 张载的气本论及其哲学体系534
第一节 “太虚即气”的本体论534
一、知太虚即气则无无534
二、太虚的两重性与道德之源536
第二节 “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537
一、两体相薄,动非自外537
二、“渐化”与“著化”两个阶段538
第三节 性两元论与心的两重性538
一、性两元论538
二、心的两重性540
第四节 “大其心”、“穷神知化”、“穷理尽性”的心性修养方法541
一、“大其心”541
二、“穷神知化”541
三、“穷理尽性”541
第五章 二程的理本论及其差别543
第一节 二程的理本论及其差别543
一、二程理本体的确立543
二、二程理本体的差别544
第二节 程颢的心性一元论和程颐的性两元论546
一、程颢的心性一元论546
二、程颐的性两元论547
第三节 程颐论心、性、情的关系548
第四节 程颐的“涵养须用敬”和“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550
第五节 程颢“以觉识仁”的修养方法552
第六章 朱熹的理学集大成的哲学体系554
第一节 新旧“中和说”与心统性情554
一、“心为已发,性为未发”的“中和旧说”554
二、“思虑未萌为未发,思虑巳萌为已发”的“中和新说”555
第二节 “理在气先”与“理一分殊”557
第三节 性两元论与人心听命于道心559
一、理为天命之性,理与气杂为气质之性559
二、人心听命于道心560
第四节 主敬持一和格物致知的心性修养论560
第五节 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563
第七章 陆九渊的心本论及“自存本心”的修养方法566
第一节 和谐之数与心即理的本体论566
第二节 发明本心的心性修养方法568
第三节 朱陆之辨及鹅湖之会569
一、关于“无极而太极”的争论569
二、“先立其大”,还是“先道问学”570
三、“心即理”与“性即理”的分歧570
四、“心统性情”与心性合一571
五、道心与人心571
六、理在心外与心即理572
第八章 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及影响573
第一节 陈亮的事功哲学573
一、“盈宇宙者无非物”的唯物主义世界观573
二、“明事物之故”的认识论574
三、利欲有“分”有“辨”的人性论575
四、王霸义利之辨576
第二节 叶适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内外交相成之道577
一、五行、八卦皆气化的自然观577
二、“道原于一而成于两”的朴素辩证法578
三、内外交相成之道579
第九章 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581
第一节 “真己”的心体用论581
一、人心以真我、良知为本体582
二、心之理为体、气为用582
三、性、情、欲、知统一于良知583
四、道心人心不为二,天理人欲不并立584
第二节 道德感情与践履合一的“知行合一”论585
第三节 “致良知”与涵养省察的修养方法587
一、“致良知”与“致知格物”587
二、涵养省察并用的心性修养方法587
第十章 罗钦顺与王廷相的气学本体论589
第一节 罗钦顺的理在气中和性为体、知觉为用589
一、“理一分殊”的气一元论589
二、性为体,知觉为用590
三、道心为性,人心为情591
四、格物致知的心性修养论592
第二节 王廷相的气本论与内外合一之道592
一、“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元气本体论593
二、生之气、生之理、性之才三结合的人性论595
三、性情为心理活动的不同景象596
四、天性之知与人道之知598
第八编 宋明理学的衰落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明清之际至清代中期)599
第一章 李贽的“童心”说和反封建精神603
第一节 天地如夫妇的字宙观603
第二节 “童心”即真心的个性自觉606
第三节 提倡私心的反封建精神607
一、私心与礼义607
二、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反封建精神608
第二章 刘宗周的心体即性体的哲学思想610
第一节 理气心性一元和一体两分610
第二节 仁义礼智与喜怒哀乐合一的性情论611
第三节 从未发已发中抽象的独体之知612
第四节 心之全体的分析组合613
第三章 黄宗羲的理气、心性新说及对封建专制的批判615
第一节 “一本万殊”的宇宙观616
第二节 理气心性一元论617
第三节 离情无以见性与心性修养论618
一、离情无以见性和四德相生相克618
二、养气、尽心、穷理、知性的心性修养方法619
第四节 批判封建专制,提倡政治改革620
第四章 方以智的“通几”与“质测”相统一的哲学623
第一节 “一切物皆气之所为”的本体论623
一、“气”为宇宙万物本原623
二、“火为燥气”是物质变化的特性624
三、从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的转化625
第二节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辩证法思想626
一、“一而二,二而一”的矛盾学说627
二、“合二而一”的矛盾统一观628
三、调和矛盾的相对主义观点629
第三节 “质测即藏通几”与“觉悟交通”的认识论630
一、“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认识论630
二、“觉悟交通”的认识过程631
第五章 王夫之的理论贡献及其对宋明哲学的总结634
第一节 气为世界万物之本的自然观634
第二节 变化日新的辩证法638
第三节 质异则性异,性日生日成640
第四节 性体心用的三分法641
第五节 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和联系643
第六节 理势合一的历史观644
第六章 颜元重“习行”的哲学思想646
第一节 气质之性即义理之性及引蔽习染646
一、“理气融为一片”的人性论646
二、心兼性情与引蔽习染647
第二节 重习行、践履的心性修养论648
第七章 戴震的气一元论和理欲观650
第一节 “气化流行”的宇宙观650
第二节 “血气心知”的人性论651
一、“血气心知”为性和“欲情知”的三分法651
二、必然寓于自然之中的理欲观653
第九编 中国近代哲学的精神困惑与探索历程(1840~1919年)655
第一章 龚自珍、魏源的“更法”、“变古”新论658
第一节 龚自珍的“更法”哲学658
一、冷眼看“衰世”658
二、稽古论“更法”662
三、“立反”、“用逆”的矛盾观和注重“自我”的“心力”说664
第二节 魏源的“变古”哲学思想666
一、师夷制夷,富国强兵667
二、朴素辩证法的矛盾观668
三、唯物主义认识论670
四、“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历史进化观672
第二章 洪秀全、洪仁玕宗教神学外衣下的农民革命哲学675
第一节 宗教神学外衣下的农民革命思想676
一、宗教神学外衣下的反封建革命思想676
二、宗教神学外衣下的反孔思想677
三、宗教神学外衣下的朴素辩证法思想679
第二节 《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思想680
第三节 《资政新篇》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682
第三章 洋务运动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之学684
第一节 洋务运动的社会思潮684
第二节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之学686
一、不可变者圣道也,非器械也686
二、《劝学篇》的纲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689
第四章 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与哲学思想697
第一节 调和心物的世界观698
第二节 变易进化的自然观与历史观700
一、变易进化的自然观700
二、变易进化的社会历史观701
三、变易进化的动力根源702
第三节 大同思想与人道哲学704
第四节 初步的中西文化比较观708
第五章 谭嗣同的维新意志与“仁学”体系711
第一节 宇宙观上的“以太”说和“心力”说的矛盾712
第二节 “日新”变化的发展观同“破对待”的形而上学思想的矛盾717
第三节 认识论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722
第六章 严复的天演之学及其历史作用725
第一节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论725
一、从西方学来的进化论725
二、宣传进化论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727
第二节 “质力相推”的机械自然观729
第三节 经验论的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731
一、反对先验论,提倡归纳法731
二、从唯物主义经验论滑向唯心主义经验论、不可知论734
第四节 严复的历史地位736
第七章 梁启超的思想演变与哲学倾向739
第一节 进化思想与变革观念740
一、变亦变,不变亦变740
二、“三世六别”的进化模式741
三、社会变革的和平渐变与革命突变742
第二节 塑造近代理想人格的“新民说”744
一、“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744
二、“新民”应具有的诸种品格745
第三节 “境者心造,惟心为实”的唯心主义本体论749
第四节 中西文化融合论750
第八章 章太炎的革命活动与哲学历程754
第一节 以《訄书》为代表的前期哲学思想755
一、“阿屯以太”说及无神论思想755
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758
第二节 “物竞天择”与“俱分进化”760
一、“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760
二、悲观主义的“俱分进化论”762
第三节 高唱唯我、高蹈太虚的宗教归宿764
一、唯我主义的“新宗教”764
二、“高蹈太虚”的“五无论”766
第九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哲学基础767
第一节 从旧三民主义走向新三民主义768
第二节 进化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770
一、“物质进化之时期”770
二、“物种进化之时期”771
三、“人类进化之时期”772
第三节 唯物主义的知行观774
一、“知难行易”的特定提法774
二、知行范畴的崭新内涵776
三、知行关系的辩证论证778
第四节 含有唯物史观因素的社会历史观780
一、历史进化论观念780
二、民生史观781
三、个人与群众的关系783
第十编 中国现代哲学的不同思潮与理论创造(1919~1949年)785
第一章 李大钊的哲学思想788
第一节 李大钊的早期思想788
一、“青春”哲学的宇宙观788
二、社会发展观790
第二节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传播792
一、对唯物史观的传播793
二、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795
三、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797
第三节 李大钊的文化哲学799
一、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799
二、第三种文明801
第二章 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804
第一节 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804
一、实用主义实在论804
二、实用主义真理观806
三、实用主义方法论808
第二节 胡适的进化论的文化哲学810
一、进化论的文化观810
二、全盘西化的思想811
第三章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813
第一节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813
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813
二、道德人本主义的建立815
三、形而上学的进路——三量说的认识方法817
第二节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821
一、认识论与人生观821
二、三种文化模式的哲学分析822
第四章 张君劢的哲学思想和科学与玄学论战825
第一节 张君劢的人生哲学825
一、形而上学之意志自由论825
二、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826
三、张君劢的“新玄学”828
第二节 科学与玄学论战831
一、科学与玄学论战的时代背景831
二、科学与玄学论战三方的主要观点831
三、科学与玄学论战在现代哲学史上的意义836
第五章 熊十力新唯识论的哲学思想839
第一节 熊十力的哲学本体论839
一、哲学就是本体论839
二、以“体用不二”立宗841
第二节 熊十力的心性论844
、总结朱王心性之学844
二、本心与习心845
第三节 性智与量智847
一、性智与量智的划分848
二、性智与量智的关系849
第六章 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思想851
第一节 新理学的思想与方法851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进路851
二、实际与真际854
三、理与气856
四、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859
第二节 新理学的人生境界论861
一、意义与觉解861
二、人生的四个境界862
三、凡俗即神圣863
第七章 张东荪的哲学思想与唯物辩证法论战865
第一节 张东荪的架构的宇宙观与多元认识论865
一、架构的宇宙观865
二、多元认识伦868
第二节 张东荪与唯物辩证法论战870
一、张东荪对唯物辩证法的批判871
二、艾思奇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和宣传872
三、唯物辩证法论战的意义875
第八章 金岳霖的道论与知识论878
第一节 金岳霖的道伦878
一、能与式879
二、共相与殊相881
第二节 金岳霖的感觉论883
一、唯主方式与非唯主方式883
二、“外物”与“所与”884
第三节 金岳霖的概念论887
一、得自所与的意念887
二、意念对所与的规范与整理889
三、科学认识方法论891
第九章 贺麟新心学的哲学思想893
第一节 贺麟新心学的心性论与直觉说893
一、直觉与理智894
二、“主体逻辑心”896
三、自然知行合一论899
第二节 贺麟的文化体用论901
一、绝对体用论与相对体用论901
二、心体物用的多层体用论902
三、对传统道德的新解释904
第十章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906
第一节 毛泽东的实践论哲学思想906
一、《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论述与发展907
二、《实践论》对中国哲学知行问题的概括与总结910
第二节 毛泽东的矛盾论哲学思想912
一、《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论述与发展912
二、《矛盾论》对中国辩证法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916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对现代哲学史的总结919
一、近代以来文化争论的哲学总结919
二、近代以来哲学发展的总结920
三、认识规律与群众路线的统一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