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地质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地质学
  • 康玉柱,孙红军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7244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古生代-海相生油-石油地质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地质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中国古生代油气勘探简史1

1.2近期油气勘探重要进展1

1.2.1发现多个油气田1

1.2.2丰富了海相成油理论2

1.2.3创新认识3

1.2.4初步建立了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6

第2章 中国古生界海相沉积体系特征8

2.1地层区划及特征8

2.2中国古生代海相地层的分布特征及差异性11

2.3中国古生代海相地层的层序地层格架12

2.4中国古生代海相沉积体系特征23

2.4.1沉积体系的概念23

2.4.2沉积体系类型划分24

2.4.3沉积特征25

第3章 构造体系特征33

3.1纬向构造体系33

3.1.1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34

3.1.2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35

3.1.3南岭纬向构造带39

3.2华夏构造体系41

3.2.1中国东北部地区的华夏构造体系42

3.2.2华北地区的华夏构造体系43

3.2.3华东北部皖、鲁、苏地区的华夏构造体系43

3.2.4华南地区的华夏系45

3.3西域构造体系50

3.3.1东准噶尔复杂构造带51

3.3.2博罗霍洛复杂构造带53

3.3.3阿瓦提-满加尔-柴达木沉降带57

3.3.4巴楚-祁漫塔格-苏皮林构造带57

3.3.5塔西南-库木库里沉降带58

3.4新华夏构造体系58

3.4.1构造体系特征59

3.4.2构造体系成生和发展时期61

3.5青藏反S型构造体系62

3.5.1青藏川滇反S型构造体系63

3.5.2帕米尔-喜马拉雅反S型构造体系66

3.6经向构造体系68

3.7山字型构造体系70

3.7.1祁吕贺兰山字型71

3.7.2淮阳山字型72

第4章 中国古生代盆地演化74

4.1中国陆块主要构造运动74

4.2中国古大陆的形成77

4.3南华纪以来盆地演化特征80

4.3.1大陆裂谷阶段(新元古代早期)81

4.3.2洋盆扩张阶段(震旦纪早期一中奥陶世)83

4.3.3俯冲消减阶段(晚奥陶世一中志留世)83

4.3.4碰撞造山和古中国联合陆块形成阶段(晚志留世一泥盆纪)84

4.3.5拉张-挤压-抬升阶段(石炭纪一二叠纪一中三叠世)84

4.3.6早古生代原型盆地类型及分布84

第5章 含油气体系87

5.1古生代海相烃源岩87

5.1.1烃源岩分布87

5.1.2中国古生代海相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与控制因素91

5.1.3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96

5.1.4主要盆地烃源岩特征98

5.1.5古生代海相烃源岩有机质类型109

5.1.6海相烃源岩生烃演化特征109

5.2古生代海相储层特征112

5.2.1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储层112

5.2.2中国古生代海相碎屑岩储层特征129

5.2.3各主要盆地储层特征138

5.3古生代海相盖层特征150

5.3.1盖层对油气成藏的作用151

5.3.2具有多时代盖层151

5.3.3古生代海相盖层评价152

5.3.4各主要盆地盖层153

5.4生储盖组合特征157

5.4.1综述157

5.4.2各主要盆地生储盖组合157

5.5油气运移163

5.5.1油气的初次运移163

5.5.2油气的二次运移165

5.6古生代海相油气藏(田)特征及模式170

5.6.1多期成藏170

5.6.2油气藏类型171

5.6.3成田(藏)模式175

5.7古生代海相油气水特征176

5.7.1塔里木盆地油气水特征176

5.7.2准噶尔盆地油气水特征178

5.7.3鄂尔多斯盆地178

5.7.4四川盆地气田气水特征178

5.7.5中下扬子地区181

5.8古生代油气藏保存条件183

5.8.1构造隆升183

5.8.2断裂的破坏作用184

5.8.3岩浆活动185

5.8.4水化学封盖条件研究186

5.8.5气藏形成时间188

5.8.6盖层及其有效性188

5.8.7油气藏保存条件破坏因素分析189

第6章 典型油气田(藏)解剖190

6.1塔河油田190

6.1.1油田概况190

6.1.2发现与勘探历程191

6.1.3油田地质特征192

6.1.4前景展望196

6.2和田河气田196

6.2.1油气田概况196

6.2.2探明和田河气田197

6.2.3气田主要地质特征200

6.3哈德逊油田204

6.4塔中Ⅰ号油气田209

6.4.1油气田概况209

6.4.2储层特征209

6.4.3圈闭特征212

6.4.4流体特征212

6.4.5成藏特征及模式213

6.5克拉玛依油田213

6.5.1油田地质概况214

6.5.2储集层215

6.5.3油气藏类型及流体性质218

6.6克拉美丽气田220

6.6.1气田地质220

6.6.2气特征222

6.6.3成藏过程222

6.7靖边气田223

6.7.1气田概况223

6.7.2气田发现阶段224

6.7.3气田地质特征227

6.7.4气田流体性质229

6.7.5开发现状及气田东扩230

6.8苏里格庙气田概况231

6.8.1成藏条件231

6.8.2成藏组合和成藏期233

6.8.3气藏特征233

6.8.4成藏主控因素234

6.9普光气田234

6.9.1气田概况234

6.9.2普光气田的发现236

6.9.3气田地质特征237

6.9.4气藏流体特征238

6.10黄桥气田239

6.10.1气藏地质特征239

6.10.2气田特征240

6.10.3成藏有利条件241

6.11麻江古油藏241

6.11.1古油藏概况241

6.11.2油气显示特征241

6.11.3烃源岩特征242

6.11.4储集层242

6.11.5盖层243

6.11.6古油藏形成243

6.10.7古油藏破坏244

第7章 古生代海相油气分布规律246

7.1油气纵向分布246

7.2油气横向分布247

7.3控制油气田分布的主要因素247

7.3.1古隆起控制油气分布247

7.3.2古斜坡控制油气分布250

7.3.3盆边褶皱带250

7.3.4断裂控制油气分布250

7.3.5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油气分布251

7.3.6构造体系控制油气田分布252

7.3.7区域性盖层控制油气分布254

第8章 古生代海相油气资源前景展望255

第9章 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方向预测259

9.1古生界油气勘探方向综述259

9.2主要盆地油气勘探方向260

9.2.1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方向260

9.2.2鄂尔多斯盆地勘探方向262

9.2.3华北地区油气勘探方向263

9.2.4四川盆地勘探方向263

9.2.5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方向264

9.2.6句容-海安和江汉盆地南部地区265

9.3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战略部署建议265

结论267

参考文献及资料2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