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上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750101452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13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543页
  • 主题词:新石器时代文化-文化遗址-发掘报告-余姚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遗址的发现与发掘3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3

第二节 发现与发掘经过3

第二章 地层堆积与文化分期8

第一节 地层堆积8

第二节 文化分期11

第三章 第一期文化遗存14

第一节 遗迹14

一、干栏建筑14

(一)建筑遗迹的出土情况14

1.第一次发掘区建筑遗迹的出土情况14

2.第二次发掘区建筑遗迹的出土情况17

(1)4B层17

(2)4A层19

(二)木构件榫卯种类21

(三)木构件的加工工艺22

(四)建筑遗迹的初步分析26

二、灰坑(附表一)27

三、墓葬(附表二)27

第二节 遗物29

一、陶器(附表三、四)30

(一)陶系30

(二)制法30

(三)纹样31

(四)器类(附表四)31

釜31

敞口釜31

敛口釜38

盘口釜43

罐43

双耳罐43

四系罐46

单耳罐46

小罐46

盆46

敞口盆46

敛口盆48

盘48

平底盘48

圈足盘51

钵51

敛口钵52

圆角长方钵54

单耳钵55

双耳钵55

碗55

豆58

盉58

盂形器58

簋60

扁壶60

器盖60

器座62

釜支架62

纺轮64

其他陶制品66

1.陶塑动物66

2.刻纹陶块68

刻兽纹陶钵腹片68

3.小陶器68

釜68

罐68

盘68

钵68

豆68

盂68

器盖69

4.陶饰69

环69

珠69

5.陶球及弹丸69

球69

弹丸69

6.玩具70

板70

陀螺70

埙70

斧71

二、石器(包括玛瑙)(附表五)71

斧71

锛73

凿75

砺石77

石球77

弹丸78

纺轮78

玦78

璜78

珠78

管80

环80

坠饰80

蝶(鸟)形器80

网坠82

三、骨、角、牙器(附表六)84

耜85

镰形器89

镞92

鱼镖97

哨97

器柄100

斧101

凿101

锥106

钻111

针111

管形针111

匕113

梭形器116

靴形器117

笄117

玦形器119

珠119

管120

坠饰121

蝶(鸟)形器121

象牙匕形器123

镞形器125

刀形器126

柄形器126

钗形器126

两头槌状器126

刻划纹骨片126

钻孔猴头骨128

骨、角料128

四、木器(附表七)128

铲128

器柄128

矛133

棍136

针139

桨139

纺轮139

刀139

匕140

锯形器141

槌144

杵144

筒形器144

饼147

蝶(鸟)形器148

陀螺148

凹形器149

木鱼152

未定名器152

五、编结物153

芦苇编结物153

绳子154

第三节 动物遗骸与植物遗存154

一、动物遗骸154

(一)绝灭与绝迹动物遗骸(8种)155

1.鹿科·大角麂(新种)Muntiacus gigas sp.Nov156

2.真象科·亚洲象Elephas maximus160

3.犀科·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161

4.犀科·苏门犀Didermocerus sumatrensis162

5.鹿科·四不像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ED164

6.猴科·红面猴Macaca speciosa166

7.鹿科·水鹿Cervus unicolor167

8.陆龟科·陆龟Testudo sp168

(二)人类驯养动物遗骸(3种)169

1.猪科·家猪Sus domestica170

2.犬科·狗Canis familiaris171

3.牛科·圣水牛Bubalus mephistopheles175

(三)陆生动物遗骸(21种)178

1.猫科·虎Panthera tigris179

2.豺Cuon sp179

3.貉Nyctereutes Procyonides180

4.豹猫Felis bengalensis181

5.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182

6.灵猫科·大灵猫Viverra zibetha183

7.鼬科·青鼬Martes flavigula184

8.黄鼬Mustela sibirica184

9.花面狸Paguma larvata185

10.食蟹獴Herpestes urra185

11.猪獾Arctonyx collaris185

12.獐Hydropotes inermis186

13.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187

14.梅花鹿Cervus nippon188

15.小麂相似种Muntiacus cf.reevesi188

16.鲮鲤科·穿山甲Manis sp191

17.鼠科·黑鼠Rattus rattus191

18.猕猴Macaca mulatta192

19.熊科·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193

20.野猪Sus scrofa194

21.豪猪科·豪猪Hystrix hodgsoni197

(四)水生动物遗骸(21种)198

1.蚌科·无齿蚌Anodontia sp198

2.梭子蟹科·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198

3.田螺科·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199

4.普通水獭Lutra Iutra199

5.江獭Lutra perspicilata200

6.鳄科·中华鳄相似种Alligator cf.sinensis201

7.海龟科·海龟Chelonia mydas201

8.龟科·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202

9.乌龟Chinemys reevsii203

10.鳖科·中华鳖Amyda sinensis206

11.鲸Cetacea Indet209

12.真鲨科·真鲨Carcharhinus sp209

13.鲟科·鲟Acipenser sp209

14.鲤科·鲤Cyprinus sp210

15.鲫鱼Carassius auratus210

16.金线鱼科·灰裸顶鲷Gymnocranus griseus210

17.鮠科·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211

18.鳙Aristichthys sp211

19.鲇科·鲇Parasilurus asotus211

20.鲻科·鲻鱼Mugil cephalus212

21.鳢科·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212

(五)飞禽动物遗骸(8种)212

1.鹈鹕科·鹈鹕Pelecanus sp213

2.鸬鹚科·鸬鹚Phalacrocorax sp214

3.鹤科·鹤Grus sp214

4.鹭科·鹭Ardea sp214

5.鸭科·鸭Anas sp214

6.雁Anser sp215

7.鸦科Corvidae gen and sp.indet215

8.鹰科Accipitridae gen.and sp.indet215

二、植物遗存216

(一)人工栽培植物216

(二)采集的食用植物217

(三)其他木本、草本、蕨类植物217

第四章 第二期文化遗存222

第一节 遗迹222

一、房屋建筑222

(一)建筑构件出土情况222

1.柱的种类及立柱方法222

(1)柱的种类222

(2)立柱方法222

(3)木柱的层位223

2.梁木223

3.板木224

4.桩木224

(二)木构件工艺224

(三)初步分析224

二、灰坑(附表一)224

三、墓葬(附表二)227

第二节 遗物232

一、陶器(附表四)232

釜234

敞口釜234

敛口釜236

盘口釜238

灶238

甑238

罐238

双耳罐239

盆240

敞口盆240

敛口盆240

平底盘240

钵240

敛口钵240

单耳钵242

碗242

豆242

盉244

盂244

器盖244

器座245

釜支架246

器把246

拍246

纺轮246

其他陶制品248

1.陶塑248

人头像248

鱼形塑248

禽兽塑248

2.陶块249

3.小陶器251

釜251

罐251

盆251

钵251

豆251

器盖251

勺251

盂251

4.玩具251

饼253

陀螺253

槽形器253

工字板253

舟形器253

5.陶饰253

环253

珠253

管253

6.陶弹丸253

二、石器(附表五)253

斧255

锛258

凿259

刀260

刮削器260

纺轮261

砺石262

弹丸262

玦262

璜262

环263

珠264

管265

坠饰265

研磨具265

三、骨、角、牙器(附表六)265

耜265

镞267

哨273

凿274

锥277

钻278

针278

管形针278

匕278

匙281

刀形器281

笄281

珠281

坠饰282

管283

镞形器283

象牙盖帽形器283

象牙匕形器284

靴形器284

蝶(鸟)形器284

蛋形器286

舌形器286

骨、角料287

四、木器(附表七)287

耜288

铲288

器柄288

槌288

矛288

棍288

碗291

罐291

盆291

盅形器291

筒形器291

梭形器291

陀螺291

第五章 第三期文化遗存292

第一节 遗迹292

一、木构水井292

(一)出土情形292

(二)形制293

(三)复原推测294

二、灰坑(附表一)294

三、墓葬(附表二)296

第二节 遗物297

一、陶器(附表四)298

釜299

敞口釜299

敛口釜301

盘口釜302

灶302

甑302

鼎302

鼎足304

罐304

双耳罐304

四系罐304

盆305

敞口盆305

圈足盆307

盘307

敛口钵307

擂钵308

碗308

豆308

盉308

异形鬶311

盂311

箕形器311

器盖311

器座311

釜支架311

拍312

纺轮312

其他陶制品313

1.陶塑313

2.陶块314

刻纹陶片315

3.小陶器315

4.陶饰315

5.陶弹丸315

二、石器(附表五)315

斧316

锛316

凿319

刀319

纺轮319

砺石319

弹丸319

玦319

璜320

管320

珠321

蝶(鸟)形器321

石心321

研磨具321

三、骨、角器(附表六)321

耜321

镞322

凿323

锥323

针323

匕323

珠323

管323

坠饰324

角料324

四、木器(附表七)324

耜325

匕326

棍326

陀螺326

小球326

残木器326

第六章 第四期文化遗存327

第一节 遗迹327

一、房屋建筑327

二、灰坑(附表一)328

三、墓葬(附表二)328

第二节 遗物334

一、陶器(附表四)334

釜336

敞口釜336

敛口釜336

盘口釜337

灶支丁338

甑338

鼎338

鼎足339

罐341

无耳罐341

盆341

敞口盆341

圈足盆342

豆343

豆盘344

异形鬶344

盉344

盂形器344

杯345

壶345

“匚”口器345

器盖346

器把346

釜支架347

纺轮348

其他陶制品348

1.陶塑348

2.陶块349

3.陶埙349

4.小陶器349

钵349

器盖349

饼349

5.陶饰350

环350

璧350

珠350

6.陶弹丸350

二、石器(附表五)350

斧351

锛353

凿353

钻355

纺轮355

玦355

璜356

管356

珠357

坠饰357

研磨具357

砺石357

第七章 结语358

第一节 古环境与古气候358

第二节 各期的文化特征361

第三节 文化分期与年代364

一、分期364

二、年代369

第四节 先民的经济生活371

一、河姆渡遗址的先民过着以耜耕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371

二、在耜耕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业得到了发展373

三、渔猎和采集仍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74

四、编织与纺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375

五、原始艺术的发展情况表明,河姆渡遗址时期有一批较为熟练的手工业生产者376

第五节 与相邻地区原始文化的关系379

一、河姆渡遗址第一、二、三期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的关系380

二、河姆渡第四期文化与崧泽文化的关系382

三、河姆渡遗址与跨湖桥遗址关系383

表12

表一 河姆渡遗址第二次发掘地层、遗迹、墓葬等层位关系表12

表二 第一期文化T211、T213、T216、T222、T225、T234陶片数量统计表31

表三 第一期文化T211、T213、T216、T222、T225、T234可辨器型陶片与陶系关系统计表32

表四 第一期文化部分石器石质鉴定表(浙江省地质研究所鉴定)82

表五 大角麂Muntiacus gigas sp.nov.角的测量表157

表六 亚洲象Elephas maxcimus臼齿测量比较表161

表七 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 Defmarest上、下颌骨测量比较表162

表八 苏门犀Didermocerus sumatrensis牙齿测量比较表163

表九 红面猴Macaca speciosa头骨测量表167

表一○ 河姆渡等遗址狗Ganis familiaris头骨与现生狗、狼头骨测量比较表173

表一一 河姆渡等遗址狗Ganis familiaris下颌骨与现生狗、狼下颌骨测量比较表175

表一二 圣水牛Bubalus mephistopheles与水牛B.bubalis下齿列长度测量比较表178

表一三 豺Cuon sp.牙齿测量表180

表一四 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下颌骨测量比较表181

表一五 豹猫Felis bengalensis和其他猫属动物下颌齿列测量比较表181

表一六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 Desmarest下齿列长测量比较表183

表一七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L.上齿列长测量比较表183

表一八 青鼬Martes flavigula上颌骨测量表184

表一九 黄鼬Mustela sibirica上颌骨测量比较表185

表二○ 猪獾Arctonyx collaris F.Cuvier下颌骨测量比较表186

表二一 獐Hydropotes inermis上犬齿测量比较表186

表二二 梅花鹿Cervus nippon角测量表188

表二三 小麂相似种Muntiacus cf.Reevesi角测量表190

表二四 猕猴Macaca mulatta头骨测量表192

表二五 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下颌骨测量比较表194

表二六 豪猪Hystrix hodgsoni下颌骨测量表198

表二七 普通水獭Lutra lutra和江獭Lutra perspicilata上颌骨测量表199

表二八 普通水獭Lutra lutra和江獭Lutra perspicilata下颌骨测量表199

表二九 乌龟Chinemys reevesii椎板和肋板测量表204

表三○ 中华鳖Amyda sinensis椎板和肋板测量表208

表三一 第二期文化T211、T213、T216、T222、T225、T234(3C、3B、3A)陶片数量统计表233

表三二 第二期文化T211、T213、T216、T222、T225、T234可辨器型陶片与陶系关系统计表233

表三三 第二期文化部分石器石质鉴定表(浙江省地质研究所鉴定)254

表三四 第三期文化T223、T226、T234(2B、2A)陶片数量统计表298

表三五 第三期文化T211、T213、T216、T222、T225、T234可辨器型陶片与陶系关系统计表299

表三六 第三期文化部分石器石质鉴定表(浙江省地质研究所鉴定)315

表三七 第四期文化T223、T226、T234陶片数量统计表335

表三八 第四期文化T223、T226、T234陶片可辨器型与陶系关系统计表335

表三九 第四期文化部分石器石质鉴定表(浙江省地质研究所鉴定)350

附表384

附表一 河姆渡遗址各期灰坑登记表384

附表二 河姆渡遗址各期墓葬登记表386

附表三 第一、二期文化T211、T213、T216、T222、T225、T234陶片纹样与陶器器型关系统计表388

附表四 河姆渡遗址陶器型式统计表399

附表五 河姆渡遗址各期出土石器统计表402

附表六 河姆渡遗址各期出土骨、角、牙器统计表404

附表七 河姆渡遗址各期出土木器统计表408

附录411

附录一 河姆渡遗址14C年代测定411

附录二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416

附录三 对河姆渡遗址第4层出土稻谷和骨耜的几点看法424

附录四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稻粒形态分析鉴定429

附录五 河姆渡·罗家角出土稻谷外稃双峰乳突的扫描电镜观察研究431

附录六 河姆渡炭化稻中普通野生稻谷粒的发现440

附录七 河姆渡遗址陶器的研究445

附录八 河姆渡遗址绳子的鉴定455

附录九 河姆渡先民生活时期的古植被、古气候456

附录一○ 河姆渡文化文献目录469

后记501

英文提要502

日文提要509

图一 河姆渡遗址位置图4

图二 河姆渡遗址地形图5

图三 河姆渡遗址发掘探方分布图7

图四 第一次发掘T14、T15、T116、T18、T20、T22南壁剖面图8

图五 第二次发掘T211、T212、T213、T214、T215、T216南壁剖面图……(插)图六 第一次发掘第一期文化干栏建筑遗迹图16

图七 第二次发掘第一期文化(4B层)干栏建筑遗迹图……(插)图八 第二次发掘第一期文化(4B层)干栏建筑第12排排桩平面、侧视图20

图九 第二次发掘第一期文化(4A层)干栏建筑遗迹图……(插)图一○ 第一期文化干栏建筑木构件榫卯种类23

图一一 第一期文化干栏建筑木构件企口板24

图一二 第一期文化干栏建筑木构件改制情况24

图一三 第一期文化干栏建筑木材加工工艺示意图(图依杨鸿勋《建筑考古论文集》)25

图一四 河姆渡遗址灰坑分布图28

图一五 第一期文化灰坑29

图一六 第一期文化(4B层)陶片纹样拓本33

图一七 第一期文化(4B层)陶片纹样拓本34

图一八 第一期文化(4B层)陶片纹样拓本35

图一九 第一期文化(4B层)陶片纹样拓本36

图二○ 第一期文化(4B层)陶片纹样拓本36

图二一 第一期文化(4A层)陶片纹样拓本37

图二二 第一期文化(4A层)陶片纹样拓本38

图二三 第一期文化(4A层)陶片纹样拓本39

图二四 第一期文化陶敞口釜40

图二五 第一期文化陶敞口釜41

图二六 第一期文化陶敛口釜42

图二七 第一期文化陶盘口釜和罐44

图二八 第一期文化陶罐45

图二九 第一期文化陶盆47

图三○ 第一期文化陶盆和盘49

图三一 第一期文化陶平底盘50

图三二 第一期文化陶圈足盘和钵52

图三三 第一期文化陶敛口钵和圆角长方钵54

图三四 第一期文化陶单耳钵56

图三五 第一期文化陶碗、豆和盉57

图三六 第一期文化陶盂形器、簋和扁壶59

图三七 第一期文化陶器盖61

图三八 第一期文化陶器座和釜支架63

图三九 第一期文化陶纺轮65

图四○ 第一期文化陶纺轮66

图四一 第一期文化陶塑动物和刻纹陶块67

图四二 第一期文化小陶器69

图四三 第一期文化陶饰、球、弹丸和其他70

图四四 第一期文化石斧72

图四五 第一期文化石斧74

图四六 第一期文化石锛75

图四七 第一期文化石凿76

图四八 第一期文化石玦、璜、珠和管79

图四九 第一期文化石坠饰、蝶(鸟)形器和网坠81

图五○ 第一期文化骨耜86

图五一 第一期文化骨耜88

图五二 第一期文化骨耜90

图五三 第一期文化骨镰形器91

图五四 第一期文化骨镞93

图五五 第一期文化骨镞94

图五六 第一期文化骨镞96

图五七 第一期文化骨镞98

图五八 第一期文化骨鱼镖和哨99

图五九 第一期文化骨器柄101

图六○ 第一期文化骨斧和凿102

图六一 第一期文化骨凿103

图六二 第一期文化骨凿105

图六三 第一期文化骨凿106

图六四 第一期文化骨锥108

图六五 第一期文化骨锥109

图六六 第一期文化骨锥110

图六七 第一期文化骨钻、针和管形针112

图六八 第一期文化骨匕114

图六九 第一期文化骨匕115

图七○ 第一期文化骨匕116

图七一 第一期文化骨梭形器118

图七二 第一期文化骨笄119

图七三 第一期文化骨玦形器、珠和管120

图七四 第一期文化骨坠饰122

图七五 第一期文化骨蝶(鸟)形器123

图七六 第一期文化象牙匕形器124

图七七 第一期文化象牙匕形器、骨镞形器和刀形器125

图七八 第一期文化骨柄形器、钗形器、两头锤形器、刻划纹骨片和钻孔猴头骨127

图七九 第一期文化木铲和器柄129

图八○ 第一期文化木器柄131

图八一 第一期文化木器柄132

图八二 第一期文化木器柄134

图八三 第一期文化木矛135

图八四 第一期文化木棍137

图八五 第一期文化木棍138

图八六 第一期文化木桨140

图八七 第一期文化木纺轮和刀141

图八八 第一期文化木匕142

图八九 第一期文化木锯形器、槌和杵143

图九○ 第一期文化木筒形器145

图九一 第一期文化木筒形器146

图九二 第一期文化木饼147

图九三 第一期文化木蝶(鸟)形器149

图九四 第一期文化木蝶(鸟)形器和陀螺150

图九五 第一期文化木凹形器和木鱼151

图九六 第一期文化未定名器153

图九七 第一期文化绳子154

图九八 大角麂Muntiacus gigas sp.nov.角YM09-14156

图九九 大角麂Muntiacus gigas sp.nov.角YM09-18156

图一○○ 大角麂Muntiacus gigas sp.nov159

图一○一 大角麂Muntiacus gigas sp.nov.右角YM09-25159

图一○二 大角麂Muntiacus gigas sp.nov.角YM09-17159

图一○三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左距骨YM14-2顶面视160

图一○四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右髋骨臼窝YM14-4外侧视160

图一○五 苏门犀Didermocerus sumatrensis左上颌骨YM13-1A163

图一○六 四不像鹿Elaphurus davidianus左角YM07-1侧面视164

图一○七 四不像鹿Elaphurus davidianus角YM07-3侧面视164

图一○八 四不像鹿Elaphurus davidianus右角YM07-4角的前枝分叉段165

图一○九 四不像鹿Elaphurus davidianus角YM07-5侧面视165

图一一○ 四不像鹿Elaphurus davidianus幼年个体左角YM07-6侧面视166

图一一一 水鹿Cervus unicolor右角YM08-1侧面视168

图一一二 陆龟Testudo sp.腹甲后叶YM54-5169

图一一三 狗Canis familiaris头骨YM3-1侧面视171

图一一四 圣水牛Bubalus mephistopheles头骨YM04-5顶面视176

图一一五 圣水牛Bubalus mephistopheles头骨YM04-6177

图一一六 圣水牛Bubalus mephistopheles头骨YM04-9177

图一一七 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右下颌骨侧面视180

图一一八 豹猫Felis bengalensis右下颌骨YM26-2侧面视182

图一一九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右下颌骨YM25-6侧视182

图一二○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右上颌骨YM24-1嚼面视183

图一二一 青鼬Martes flavigula左下颌骨YM19-2外侧视184

图一二二 猪獾Arctonyx collaris下颌骨YM22-1侧面视186

图一二三 獐Hydropotes inermis上犬齿YM11-2和麂Muntiacus的上犬齿比较图187

图一二四 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额骨角心YM05-5侧面视188

图一二五 梅花鹿Cervus nippon左角YM06-8侧面视189

图一二六 小麂相似种Muntiacu cf.reevesi左角YM10-2189

图一二七 穿山甲Manis sp.左股骨YM30-1后面视191

图一二八 黑鼠Rattus rattus头骨YM28-1191

图一二九 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下颌骨YM17-1193

图一三○ 野猪Sus scrofa头骨YM03-1A194

图一三一 豪猪Hystrix hodgsoni右下颌骨YM29-1侧面视197

图一三二 普通水獭Lutra lutra和江獭L.Perspicilata头骨腭面比较图200

图一三三 海龟Chelonia mydas肋板YM59-1背视202

图一三四 黄缘闭壳龟C.flavomarginata背甲YM55-9202

图一三五 乌龟Chinemys reevesii背甲YM40-3背面视204

图一三六 乌龟Chinemys reevesii腹甲腹面视206

图一三七 真鲨Carcharhinus sp.牙齿YM50-1、2209

图一三八 鲟Acipenser sp.鳞板YM51-11209

图一三九 鲤Cyprinus sp.咽喉齿YM42-11210

图一四○ 灰裸顶鲷Gymnocranius griseus上颌骨YM48-1嚼面视210

图一四一 鳙Aristichthys sp.右腮盖骨YM57-1211

图一四二 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齿骨YM47-4侧面视212

图一四三 鹈鹕Pelecanus sp.尺骨YM31-1213

图一四四 鹈鹕Pelecanus sp.左桡骨YM31-14侧面视213

图一四五 鹈鹕Pelecanus sp.肱骨头YM31-11214

图一四六 鹤Grus sp.和鹭Ardea sp.下颌骨比较图214

图一四七 雁Anser右下颌骨YM36-1侧面视215

图一四八 第二期文化房屋建筑立柱方法223

图一四九 第二期文化灰坑平、剖面图226

图一五○ 第二、三、四期文化墓葬分布图227

图一五一 第二期文化墓葬M15平面图228

图一五二 第二期文化墓葬M16平面图228

图一五三 第二期文化墓葬M17平面图229

图一五四 第二期文化墓葬M18平面图229

图一五五 第二期文化墓葬M19平面图230

图一五六 第二期文化墓葬M20平面图230

图一五七 第二期文化墓葬M21平面图230

图一五八 第二期文化墓葬M22平面图230

图一五九 第二期文化墓葬M23平面图231

图一六○ 第二期文化墓葬M24平面图231

图一六一 第二期文化墓葬M25平面图231

图一六二 第二期文化墓葬M26平面图232

图一六三 第二期文化墓葬M27平面图232

图一六四 第二期文化陶敞口釜235

图一六五 第二期文化陶敛口釜和盘口釜237

图一六六 第二期文化陶灶和甑238

图一六七 第二期文化陶双耳罐、敞口盆、敛口盆和平底盘239

图一六八 第二期文化陶敛口钵和单耳钵241

图一六九 第二期文化陶碗、豆和盉243

图一七○ 第二期文化陶器盖、器座、釜支架、器把和拍245

图一七一 第二期文化陶纺轮247

图一七二 第二期文化陶纺轮249

图一七三 第二期文化陶人头像、鱼形塑、禽兽塑和陶块250

图一七四 第二期文化小陶器和陶饰252

图一七五 第二期文化石斧256

图一七六 第二期文化石斧257

图一七七 第二期文化石锛258

图一七八 第二期文化石凿260

图一七九 第二期文化石刀、刮削器和纺轮261

图一八○ 第二期文化石玦、璜和环263

图一八一 第二期文化石珠264

图一八二 第二期文化石管和坠饰266

图一八三 第二期文化骨耜268

图一八四 第二期文化骨镞269

图一八五 第二期文化骨镞271

图一八六 第二期文化骨镞272

图一八七 第二期文化骨哨274

图一八八 第二期文化骨凿275

图一八九 第二期文化骨凿276

图一九○ 第二期文化骨凿277

图一九一 第二期文化骨、角、牙锥279

图一九二 第二期文化骨针、匕、匙、刀形器和笄280

图一九三 第二期文化骨角牙坠饰、骨管和镞形器282

图一九四 第二期文化骨盖帽形器,象牙匕形器和蝶(鸟)形器285

图一九五 第二期文化象牙蝶(鸟)形器286

图一九六 第二期文化象牙蝶(鸟)形器,骨蝶(鸟)形器,象牙蛋形器和角舌形器287

图一九七 第二期文化木耜、铲、器柄和槌289

图一九八 第二期文化木矛、棍、罐、盅形器、筒、梭形板和陀螺290

图一九九 第三期文化T34~T37(2):J1平面图293

图二○○ 第三期文化灰坑平、剖面图295

图二○一 第三期文化墓葬平面图297

图二○二 第三期文化陶敞口釜300

图二○三 第三期文化陶敛口釜和盘口釜302

图二○四 第三期文化陶鼎和鼎足303

图二○五 第三期文化陶双耳罐、四系罐和罐残片305

图二○六 第三期文化陶敞口盆和圈足盆306

图二○七 第三期文化陶盘、钵、擂钵和碗307

图二○八 第三期文化陶豆和豆残片309

图二○九 第三期文化陶盉、异形鬶、盂、箕形器和器盖310

图二一○ 第三期文化陶釜支架和陶拍312

图二一一 第三期文化陶纺轮313

图二一二 第三期文化陶塑、陶块、陶片、小陶器、陶饰和陶弹丸314

图二一三 第三期文化石斧和锛317

图二一四 第三期文化石锛、凿和刀318

图二一五 第三期文化石纺轮、砺石、玦、璜、管、珠和蝶(鸟)形器320

图二一六 第三期文化骨耜和镞322

图二一七 第三期文化骨凿、锥、针、珠、管和坠饰324

图二一八 第三期文化木耜和小球325

图二一九 第四期文化柱础遗迹329

图二二○ 第四期文化灰坑330

图二二一 第四期文化墓葬M1平面图331

图二二二 第四期文化墓葬M2平面图331

图二二三 第四期文化墓葬M3平面图332

图二二四 第四期文化墓葬M4平面图333

图二二五 第四期文化墓葬M5平面图333

图二二六 第四期文化墓葬M9平面图334

图二二七 第四期文化墓葬M14平面图334

图二二八 第四期文化陶敞口釜337

图二二九 第四期文化敛口釜、盘口釜、灶支丁和甑残片338

图二三○ 第四期文化陶鼎339

图二三一 第四期文化陶鼎足340

图二三二 第四期文化陶罐和盆342

图二三三 第四期文化陶豆343

图二三四 第四期文化陶豆把345

图二三五 第四期文化异形鬶、盉嘴、盂形器、杯、壶和“匚”口器346

图二三六 第四期文化陶器盖、盖纽和器把347

图二三七 第四期文化陶釜支架和纺轮348

图二三八 第四期文化陶塑、陶块、陶埙、小陶器、陶饰和弹丸349

图二三九 第四期文化石斧352

图二四○ 第四期文化石锛354

图二四一 第四期文化石凿和钻355

图二四二 第四期文化石纺轮、玦、璜、管、珠和坠饰356

图二四三 河姆渡遗址E、H型陶敞口釜和盘口釜分期图367

图二四四 河姆渡遗址A型陶豆、盉和B型釜支架分期图368

热门推荐